分享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41)|浅谈《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孙富文 2017-11-09

本次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由光明日报教育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承办,北京龙诚自然科学研究院、山西昂生医药集团张仲景学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协办。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41)|浅谈《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摘要: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体会到了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门哲学,我们学好中医,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本文从《伤寒论》中选取了方证中有“烦躁”的一些典型的诸如甘草干姜汤、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栀子豉汤等9首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烦躁多是由太阳病经过汗、吐、下等法误治而产生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临床应用体会,以坚定自己学习信心,期待能学好、用好经方。

众所周知,烦是一种情绪,在中医古籍中也很多关于烦的记载,光《伤寒论》中,含“烦”的条文便多达75条。“烦”光从字形而言,左有火,属热,在后来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中有“烦者,热也”的明确记载,进一步说明了烦与热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治烦的方剂有:甘草干姜汤、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栀子豉汤、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等。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子探讨《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41)|浅谈《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01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出现在《伤寒论》30条:“……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此条文讲的是久虚之人又复感外邪,医者误治后而烦,患者本虚,而复用桂枝汤攻其表邪而不顾其里虚,津液丧失而致手足逆冷、阴伤而咽干、虚阳扰动而烦。因此,仲景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实而回,烦自消,而后再随证治之以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等。

0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讲到了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有两种可能,一是太阳病,本该发汗,而医者未用汗法治之,谓“不汗出”,是误治;二是患者太阳病的一种症状,即太阳伤寒的表实无汗。但从此条文可以看出,此处的烦是因为汗不得出,阳气郁结于里,就像把一个小孩子囚禁在一个小屋子一样,时间一久,必然会憋得烦闷,这里的烦是不出汗的一种结果。所以仲景用大剂量麻黄发汗,再配上少量桂枝解肌,石膏清里热。次方适合强壮之人感冒无汗之烦。

03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是在《伤寒论》62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笔者刚开始读到这条文时,老是和栀子豉汤证相混淆,但细读之后发现:此处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而栀子豉汤证是“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虽然都是经过误治而烦,但此证显然比栀子豉汤更虚:经过误治之后,病不但痊愈,反而阳气虚损,而致阳虚阴盛,阳不制阴,而致昼日弱阳上扰而烦躁不安,夜而安静。在治疗上,应用大热之品以救其虚阳。因此,仲景选用干姜、附子二味大辛大热之品急救其阳。

04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记载于《伤寒论》79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此条文是专述虚烦证,在太阳病经汗吐下三法治疗些许时日之后,汗、吐、下三法皆是攻实之法,要么正胜邪败病去,要么正虚邪传入里,郁而化热,而成本条文所言之虚烦证。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清热除烦。所言清热是解久郁之火,而非泄热。栀子主降,清内热,解火郁,豆豉主宣,解表宣热,降利胃气。在临床应用上还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适当加一些如玫瑰花、合欢花等药物。

05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治烦见于《伤寒论》108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条文明确说明伤寒二三日,可以得出伤寒后未经汗、吐、下等的误治,照常理说不会出现心悸而烦的虚证,由此可推测,患者本身心气不足,而又心悸等症,再加上外感伤寒,内有心气不足以养心,才会出现“心中悸而烦”,所以用小建中汤内补气血、外和营卫也就合情合理了。

06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烦证在《伤寒论》126条:“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太阳病本应汗法,用烧针即为误治,烧针以致心阳耗伤,心神不得心阳制约而躁烦不安,但尚未达到惊狂的地步,因此,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其中,龙牡重镇安神而治烦躁不安。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41)|浅谈《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07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关于烦的记载在《伤寒论》219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此条文比较简单,即内有宿食或大便秘结,吐不出来,亦下不去而心烦,此乃胃有燥热。需注意的是,此条文无腹痛拒按、濈然汗出等症状,非大承气汤证。

08五苓散

《伤寒论》72条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发汗已,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是临床上常用方,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也有不少学者成为“假白虎汤证”,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内有水气,或水热互结,或阳气郁闭,而见心烦,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用茯苓、白术等利水的同时,再加一味桂枝解肌发表,水气散则诸症自除。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41)|浅谈《伤寒论》治烦的体会

09小结

在《伤寒论》中,关于烦证大抵分为两类:实证和虚证。实证无外乎是因为内有食滞、痰饮等有形之邪,亦有热、火等无形之邪。虚证即为太阳病等用汗、吐、下等法误治之后而致正气不足所致,还有诸如小柴胡汤证等易有烦躁不安等症状,应以和解之法治之,另外,还有白虎汤、大承气汤、甘草泻心汤等证都有烦躁的记载,不再一一介绍。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皆因误治而烦躁,尤其是在太阳病篇,都因为误用汗、吐、下三法而致患者烦躁不宁等,因此在临床上须根据四诊合参,根据患者的病史等综合考虑正确辨证论治,才能得到理想的疗效。

笔者本科并非医学类专业,在兴趣和理想的鞭策下,经过老师们精心指导,接受中医文化的洗礼,逐渐体会到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一门哲学。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回想起临床上的点滴,岐黄路上,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