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妈妈和医务工作者最应该收藏的史上最全小儿推拿

 天之道a 2017-11-10

开天门300下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用两只手的大拇指轻轻的自眉心交替直线推动至前发迹线,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功效:醒脑、镇惊、安神。

如下

推坎宫300下

 位置: 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手法:推坎宫300下,用两个大拇指的正面从印堂穴沿着眉毛向眉梢分推,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功效:疏散解表、提精神
如下

以下部分无图 家长可以自己判断一下

揉太阳

2分钟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用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太阳穴,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功效: 开窍、醒神


擦鼻翼 

手法:从上到下擦鼻翼两侧,用食指交替在鼻翼上来回擦拭至少300次,一定要热透 要点:鼻涕特别多时,要擦到500-800次,甚至1000次,效果才好。

按摩迎香穴

2分钟 手法:用中指或大拇指指端按揉位于鼻翼外缘中点的迎香穴。 要点:揉迎香穴100次。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唇沟凹陷的地方。家长用双手四指固定孩子头部,双手拇指按揉孩子的迎香穴。

擦脊背工字型

10分钟 操作:用按摩油做介质,用掌根或者大小鱼际在宝宝的脊背做快速来回“工字型”往返摩擦,擦热脊柱,以热透为度;再横擦大椎及肩胛骨内侧的肺俞穴和肚脐正对面背部位置的肾俞,都是以热透为度。

小儿流鼻涕随证加减 

清鼻涕:配合黄蜂入洞的手法 操作: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手食、中两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儿两鼻翼内侧下缘处(口禾髎),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不间断揉动50-100次。 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病症。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手法只适用于清鼻涕,不适用于其他鼻涕。 补充: 如果宝宝是清白鼻涕,可以在基础手法基础上,增加:推三关300次、清肺经300次、按揉大椎2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如果宝宝是黄脓鼻涕,则需要在基础手法基础上增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按揉风府、曲池各1分钟、按揉涌泉1分钟。 如果鼻涕特别多,也可以用温热毛巾热敷鼻子。1岁以上的宝宝还可以艾灸百会,这个方法对止鼻涕特别有效。1岁以下的宝宝可以洗澡的时候用热毛巾轻轻地敷一下百会。 在鼻涕变少时,要及时的进行补脾,具体手法为: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捏脊10次、按揉足三里1分钟、按揉涌泉1分钟

流鼻涕咳嗽小偏方

白萝卜汤 

做法: 把白萝卜切片之后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然后趁热服用就可。 功效: 白萝卜具有去火的作用,虽说对咳嗽、痰多、流鼻涕等没有效果,但是其却可以帮助补充水分,以减少感冒引起的不适感。 米醋萝卜菜 做法: 把洗好的干净切成片然后放到米醋中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吃的时候当下饭菜吃就可以了。 功效: 米醋萝卜菜不仅有减少感冒引起的流鼻涕等不适感,同时其还有一定的消食作用。 葱白煮水 除了要适当喝多点白开水补充水分外,爸妈可以试试葱白煮水。 做法: 将带须的小葱葱白洗干净,切段,放在小锅里煮,一天喝300毫升,专治不发烧的初期伤风感冒。 如果宝宝不喝,可以加点红糖,红糖能调味,也有驱寒的效果。



小儿推拿大全一





小儿推拿

1、一般感冒治疗

①平肝10分钟,从小儿食指指根推到指尖。

平肝能够发散外邪。感冒,中医认为是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体表皮肤,通过推拿这个穴位,能够将入侵身体的风寒、风热邪气发散出体外以治愈疾病。


①平肝10分钟,从小儿食指指根推到指尖。

平肝能够发散外邪。感冒,中医认为是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体表皮肤,通过推拿这个穴位,能够将入侵身体的风寒、风热邪气发散出体外以治愈疾病。


② 清肺10分钟,从小儿无名指指根推到指尖。

中医认为肺合皮毛,外邪侵袭皮肤,肺部就 会受到影响进而积热,用清肺的方法就能清除肺热,防止感冒咳嗽,并 且能促进皮肤排除邪气。

③ 推天河水15分钟。从小儿腕横纹均匀推到肘横纹。

 推天河水能退热,普通感冒发热症状用推天河水的方式就能够解决了。

④掐五指节2~3遍。

掐五指节可以用于伤风感冒,调和气血。

简简单单四步,妈妈只要找准穴位坚持做完相应时间,就一定会起到效果,很多高烧儿童的体温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能降下来。 


2、重感冒(39℃-40℃)

①平肝、清肺各5分钟。 

平肝以发散外邪

清肺以清除肺热、解表

②推六腑15分钟

 六腑,为凉穴,推之以清除壮热,清热作用比推天河水更强。


③掐五指节2~3遍

掐五指节可以调和气血,抵抗病邪,快速治愈。


④鼻塞严重者,揉阳池10分钟。

阳池穴可以治疗头部一切疾病包括鼻塞,且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以用。

⑤咳嗽重者,加八卦10分钟。

八卦主治胸腹气机不畅导致的咳嗽痰喘、胸闷、食积等。

注意:6个月~2岁婴儿高烧若超过40度可能会引发惊厥,请尽快就医。


3、感冒加食滞



感冒兼乳食停滞者,症见呕吐、腹胀、腹痛、肠鸣)

①平肝、清肺15分钟。

清肺以除肺热、解表。

平肝以发散表邪。 


②推天河水10分钟

推天河水能退热,感冒发热常用穴位之一。


③清脾10分钟。

清脾穴能消除积滞,消除胀满,解决食积不消化的内部问题。


④清胃10分钟,用于呕吐、腹胀者。

清胃能够治理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等,也是清除食物为本。


全面·小推拿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脾经 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经  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肺经 肺金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肾经 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阴阳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板门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内劳宫


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200次(独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肾顶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运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运水入水


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总筋



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液针刀疼痛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