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end to Kindle | 你不是不会“时间管理”,是什么在误导你?

 毛绒绒15 2017-11-11


◎作者:李一诺,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有马甲线的三娃妈妈,一土学校创始人,诺言社区创始人。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欢迎使用Send to Kindle能,将好文轻松推送到Kindle上面,慢读细品。



李一诺,你哪来这么多时间?!

文 | 李一诺


一诺在梅琳达来华活动现场。


我现在的“标签” 比较多,“有马甲线的三娃妈妈”,曾经的麦肯锡合伙人, 现在的是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70多万读者的“奴隶社会”公号创办人,发了1000多篇文章,创办了一土学校做教育创新,最近还开始了咱们颇为热闹的诺言社区。


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 你哪来这么多时间?你是超人吗?


所以做诺言课的时候,我把第一个部分叫做“谈谈那些根本的事”其中一个“根本的事”就是时间管理。(其它几个是:系统思维,情绪管理,和思维方式。)


我有秘诀么?还真有。


首先,咱们先先统一一下思想,管理时间,到底管理的是什么?我们一般的“智慧”是让自己更高效的做事。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我们管理时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我们的人生价值。 


有了这个共识, 我琢磨换一个角度,不讲该怎么做,而是讲讲影响我们很多人的三个大“误导”,避开了这几个坑,你会发现你也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误导一

我已经很忙了,

所以没时间干更多事情。

这个伪命题有很多呈现形式:


我现在没有孩子,工作就已经非常忙了,所以我不能要孩子;或者说我已经有一个孩子了,忙的不得了了,所以我没时间再养第二个孩子;再或者说因为我现在工作非常忙,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所有这些表象,都是误导一的变身。


那真相是什么呢?


“Your activities will expand to fill the time you have.”这是我在麦肯锡第二年的时候,听到的一句定律,对我个人影响巨大——“你的活动永远会膨胀,直到占满你所有的时间”。


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时间总是会被填满的。如果我们不能问老天再要五百年,也许我们应该转念想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到底选择做什么?


好吧,当我们看清了这个误导背后的真相,我有三个法宝,能帮你破掉“因为没时间,所以做不成”这个大魔咒。


法宝一:看清真相


抛开所有借口,认真想想这个事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做,先不要管自己有没有时间。如果答案是YES,好吧,先把时间占上,向下走到第二步。比方说生孩子这件事, 我想要多个孩子,所以生了再说,办法会有的。


法宝二:设立限制。


因为不管你有多少时间,你的活动总归都会膨胀到把这个时间填满,所以如果想去管理这个时间,你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把时间分割开来,设立限制,把固定的时间用于固定的事情。


法宝三:借他人之手。


每个人都有惰性,所以加个砝码——借他人之手。


有一些朋友应该知道,几年前,我开始学钢琴。那时候我家老大也就是三岁多,老二刚刚出生不久,我自己还要经常出差,在那种所谓忙成狗的情况下,大家都很诧异,我怎么还能坚持学习并且最终学会弹钢琴呢?


我就是用了上面的那三个法宝,首先我认真地想,学钢琴这件事我是不是真的想做?我当时确实是有很强烈的愿望想要学会弹钢琴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小时候没机会学,现在有能力和机会,我又喜欢;另外一个动机是,学了钢琴可以显摆啊!一次在一个同事家开party,她弹琴助兴,逼格超高。虽然第二个动机很浅薄,不过只要是真实的动力对我而言就足够了 :)


第一步完成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把学钢琴这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坚持下来。于是我开始使用第二个法宝,创造限制。我创造的第一个限制是买了一台电子钢琴,这样我晚上可以戴上耳机弹,不用担心打扰邻居,给自己创造了弹琴的条件。第二个限制呢,我给自己报了个钢琴课,为了方便坚持,去上课的地方离我家不远,每周一次。前两个限制最初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后来这个限制就慢慢不管用了,我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安排会把钢琴课冲掉。


中间的确因此放了一段时间,后来我们回到北京,儿子愿意学,又成了我的“他人”,由我送孩子上课并陪学,自己的课说不上很容易不上,但是不能耽误孩子学琴啊,再说一节课那么贵,我要是在旁边偷师,相当于买一送一,这么一想觉得真是一石好几鸟。


和我儿子一起学琴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这是你的课,但妈妈也想学,你回家还得把妈妈教会。因为妈妈坐在后面,有时候听不清楚,有些地方理解得没你好,你得教教我。


我这么做了以后收获了两个好处,一是我儿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上课更认真了,还会跟老师说“我妈是我教的”,特别自信。另一个自然就是我有了一个小监督员,成了我的“借他人之手”。


综上所述,我给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还安上了隔离网,保证我在“学钢琴”这个坑里跑不出来,最终修成正果。空口无凭,给大家显摆显摆。



这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那台电钢琴了


所以如果你也觉察到内在被“因为太忙,所以做不成”的误导限制着,不如试试我的三个法宝。也许也能帮你达成某个一直没有实现的愿望。

误导二

我最近太忙了,等我闲下来再去做。

又是一个听起来很耳熟的“理论”是吧?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误导呢?回到之前我们说的那个原理,你的活动永远都会膨胀着把你的时间填满,所以,真相是你永远不会有“闲下来”的时候。那么,那件事情是不是就永远都不去做了呢?如果回答YES,接下来这章就可以不用看了。而如果这不是你的期望,我们就要在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警觉一点,想想如何破。


第一步:意识到你的“默认假设”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世俗的定义把事物分类,这些是重要的,那些是不重要的,这些是正事儿,那些是着急事儿,有一些重要但不着急的事,还有一些是好玩儿但没意义的事……这些定义像集体潜意识一样潜藏在我们内在的评判标准中,如果不仔细注意,是意识不到的。


然而我们的行动却在被这些思维定式来主导着,比如有些人会优先处理工作的事,有些人会优先处理承诺他人的事,有些人会优先处理短期紧急的事,与此对应的,那些非工作的事情,自己的事情,长期有益的事情……就被有意无意地拖延了。


而当我们真正想要做成一件事又迟迟没去做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它的优先级,让你不知不觉在时间管理的误导中把它越放越久。


第二步:重新定义什么重要,以自己出发。


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四象限分类法:重要且紧急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但紧急的事,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我所谓的大事,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有的时候紧急,但很多时候它是不紧急的。那小事儿就是不重要的事,这未必意味着事情本身小,也许这是件大事,但它对我来讲是不重要的。


所以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得清晰而简单,就是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判断的标准,是从我内心出发的,不是从他人视角出发的,不是普世约定的,也不是为他人服务的。


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用处呢?它有助于我们不断地去觉察和反思我们对事物的定义。因为经常我们在生活里面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是无意识的,当我们带着觉察开始有意识地去界定一些新的隔断和标准,很多关于时间如何分配的决定就会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的例子:虽然忙成狗,依然周末回济南看姥姥。


我和姥姥感情特别好, 她今年已经94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不在她身边生活的我,就很希望能常去看看她。探望长辈这种状况大家可能都有同感,在忙碌的生活中这个选项会很自然就被挤到后面了,如果不是过大寿或是春节,或者病危这种情境,似乎在平日很难找到时间专程回乡去看老人。因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的工作更重要,自己的客户更重要……


但我知道姥姥对我的重要性,也很怕留下遗憾,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觉察到这种“默认惯性思维”,这个觉察不太容易,因为有点和社会集体潜意识不一致。接下来再重新设置,把看姥姥这件事定义为一件大事 — 对我来讲重要的事。


接下来的行动的部分,就回到我们第一个误导中谈到的,给自己设限制来促使行动达成,比如我买好了周末的车票,留好时间,把其他事情挪开……回家乡看了姥姥。


我和姥姥


所以希望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对大家有帮助,当你觉得闲不下来的时候,利用这样一些方法,可以把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开始,最好还能结束。

误导三

未来要慢慢规划,

我还有N年时间来想。

残酷真相一: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在创造未来。


残酷真相二:你以为的N年,会在不知不觉中,趋向于0。


被吓得呆住了有没有?清醒要趁早,下面说说怎么破。


自问一:如果生命还有六个月……


如果生命还有六个月,你还会做现在在做的事情吗?你会做什么?


这也是我在诺言里布置过的作业。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呢?因为它会让你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你剩下的人生。我们经常会做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假设,其中一个特别常见的假设,就是我们依然拥有无数的时间,不着急,慢慢来。但是谁知道呢?是吧?


可能有各种原因使这个你觉得无限的未来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你如果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可能性,或者假设这样一个现实,就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现在。


自问二:我的墓志铭写什么?


如果把人生画为一个横轴和一个纵轴,横轴是时间轴,代表这一生我们都做了什么,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简历。而纵轴则代表着我们的价值感,满足感,幸福感。我们经常是生活在一个由横轴主导的人生里,想着要如何丰富自己的简历,却忘掉了其实最终决定一生高度的东西,是在纵轴上,那里才能看出我们这一生是否快乐满足,纵轴上的一切,可能才是我们愿意写入墓志铭的内容。


所以提前想想看,自己在一生结束的时候,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总结一生把目光从横轴上移到纵轴上,那可能才是我们现在需要着眼的地方,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认知自我生命的意义,开始对未来的规划。


自问三:我今天做什么改变?

  

在前两个自问中,我们找到了什么东西对我最重要,以及我的未来应该向什么方向规划。但这些想法可能一闪即逝,于是第三步是特别重要的,问问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什么改变。把改变的行动落实,让前两个练习的结果落地,回到当下这一刻的选择。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当时我离开麦肯锡,加入盖茨基金会。如果从简历这个维度来看,是一个不靠谱的决定。因为如果从所谓的成功这个横轴来讲,这并非是让我更成功的一个选择,可能选择去做投资或者其他大企业做高管,钱会多一些,显得更成功一些吧。当时我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当时我做了“生命只有六个月”这个练习,意识到虽然当时做到麦肯锡合伙人,对工作也挺满意的,但如果生命有限,我会不会希望最后这几个月过得不一样,而去做一些不同的选择?我当时的答案是“是的”,而且是希望能够做一些有更大影响的不同的抉择。


另一个起很大推动作用就是这个墓志铭的练习,在麦肯锡合伙人的一个培训中。那个练习用了另一种意象在描述和墓志铭练习雷同的意思。练习要求我们想象我们在弥留之际,在我们的葬礼上,会有哪些人到来?会有哪些人关心我们的离去?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我当时就在想,除了我的家人和朋友,还有谁会关心我的葬礼这件事呢?可能会有我的同事,会有一些合作特别好的客户,还可能会有一些被“奴隶社会”影响的小朋友也会来吧……通过这个练习我突然意识到,我希望还能有更多的人在我的一生中能够被我影响,我不是期望被更多人记住,而是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再给更多人带来益处和影响。这个想法当时给我特别大的触动,启发我希望去用同样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更大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再一个貌似成功的横轴上。


当这两个练习做完之后,我就知道转去盖茨基金会应该是一个不会让我后悔的决定。


借用上面的例子,希望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大家,在面对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厘清思路。


大家看完我的例子可能会想,怎么讲的都是工作以外的例子,不是我不好好工作,下面视频里也提到,其实除掉我们睡觉和工作的时间,一周有62小时是我们可以支配的,如何把这个时间规划好,往往决定了我们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八小时内,也决定了我们职业上的价值实现。


24*7 = 168 - 50(工作时间)- 56(每天8小时睡眠)= 62


你也曾经被这三件事情误导么? 如果有,希望上面我的方法对你有用。


* 文章、图片及视频来自作者,经公众号奴隶社会授权使用。



相关推荐


作者:史蒂芬·柯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