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给我们的启发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

求学者,其学问一天天会增加,其追求也一天天会增加。

为道日损。

求道者,随着道行的增加,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因而杂念也会随之减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越觉得不足、欠缺就越要探索、学习,杂念就会越减越少,久而久之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无为的境界就无所不为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

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不骚扰人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为治国之本。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会治理好国家了。

 

现代启发

现在,小学、初中、高中,要选择一个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目的是今后想考一个好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然后找一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后就期望着不断晋升,最终目的是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其中的每一步都蕴涵着每个人的欲望在不断增长,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的内涵所在。

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所谓“求道”就是要认识、揭示这些内在本质规律。

科学研究就是“求道”的过程,没有听说哪一位科学家是为了诺贝尔奖而搞科研的,这就是“无欲”、“无为”的境界表现。但是科学家在求学阶段决非如此,是爱好和理想这个原动力,驱使他们发奋苦读从而学业有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为学日益”的过程。爱好和理想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走进实验室,这里的理想就是一种欲望,为达到某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欲望。一旦融入了科学的海洋,爱好的动力就会逐渐淹没欲望的诱惑,欲望会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减少,这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专注于探索而排除了其他一切杂念的干扰,此时就已经达到了“无欲”“无为”的境界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伊·格劳伯博士在与中国学生对话时说过一句人生箴言:做你喜欢做的事。谈到自己对于专业的选择,他一再提到兴趣的重要性。他说,自研究之始,他就从没想到过要拿什么奖,但兴趣却成为推动他作出重要发现的关键。

治国之道也是如此,以民为本,不骚扰人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为治国之本,就是“无为而制”的安邦定国之道。唐代魏徵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蕴涵了深刻的道理。

学无止境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求学的人,会随其学问的一天天会增加,而其理想、追求的欲望也一天天会增加。探索自然奥秘(科学研究)的人,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会越来越感到不足、欠缺,还会更加努力学习。正所谓“干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学无止境”。

古时候,有个人叫薛谭,他跟随秦青学习唱歌。学了一段时间后,其实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艺,但薛谭自己认为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去向秦青辞别回家。秦青没有生气和阻止,只是在郊外为他饯行。在宴席上,秦青打着拍子唱起悲歌,美妙的声音振动林木,似乎白云都在停下来听他唱歌。

薛谭深感惭愧,原来自己只是自高自大,殊不知还有很多高深技艺自己还丝毫不懂,简直差远去了,于是他向师父认错谢罪,并请求留下来继续学习。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学艺,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找到师傅提出要下山。师傅取来一只木桶让他装满石头。做完后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自信地说:“装满了。”师傅又问:“能不能再往里面装一些沙子?”弟子便又装了一些沙子,而且特意填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于是走到师傅面前坚定地说:“这次真的装满了,不能再装任何东西了。”师傅舀了一大碗水,竟然又全部倒了进去。弟子满脸愧色,再不提下山之事。

这两个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掌握一点知识的表皮,很快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深入学习达到分析、探索事物本质的境界,须要用漫长的时间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够做到。学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清朝学者刘开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意思是说研究学问是没有终点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知识犹如海洋般浩瀚无边,知识的无限丰富和不断更新决定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去学习与汲取,社会才能进步。正所谓“学海无涯”,“学不可以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变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面临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如果自满和自高自大,对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把学习当做装点门面,那么思想就会受到束缚,行动就会停步不前,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就不可能做到保持和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只有刻苦学习,掌握技能,增长本领,才能弥补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让科学的信念、真理和崇高的理想在头脑里扎根;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能力去评判、观察、辨别事物的真伪,明方向、懂道理、有修养,进而完善自我,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

 

企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不骚扰人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会治理好国家了。引申到企业管理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只是企业管理的管理手段的一部分,真正达到抓住员工的内心活动,用心来管理员工的心,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一个有关企业管理的讲座上。

一位企业家问主讲老师:“营销人员的招待费、电话费,我们用了很多制度也控制不住,怎么办?”

主讲老师说:“废除制度,实报实销”。

全场一片哗然:“这叫什么管理?”

主讲老师接着说:“每月张榜公布,对营销员进行排序,公布他们的业绩和费用情况”。

满堂顿开茅塞:“好办法!”

一语道破“无为而制”的真谛。

企业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管理者不能生搬硬套的去死板的执行,要想办法把死制度变活,这样所管理的团队将充满生机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