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0.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为学修道,舍弃欲望(第四十八章)

 舞酒绿林 2023-09-08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讲修道和治国。先说损益之道,再讲治国之理。修道要舍弃欲望,治国要谋求稳定。老子希望天下无事,天下稳定,天下太平。如果有事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财务上有“损益表”,它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这里说的“损益”是做人的道理,也即人生观。

“为学日益”。为了求学,为了做学问,讲玄点为了修道,知识应该日益增长,逐渐增加。学习的方法是日积月累,知识一点一点地增加,不谋求一步登天。老子从小就爱学习,常把老师问得无所适从。十二三岁在老师的推荐下就到东周都城——洛阳,独自就学了。为学日益是老子的切身体会,求学能不断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老子的父亲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就战死了,是他母亲把他拉扯大的。凭着他的渊博知识和智慧才能做到周朝高官。

“为道日损”。“为道”即为修道。修道就要减少欲望,而且要每天减少。道的一大特征就是无,或曰空,或曰虚。要做到空、虚、无,就要损,损欲望、损私心、损负担。而且要天天损,损之又损。日损,就是要逐步减少,天天减少,减少到最少。修道的人就要放下思想包袱,减轻负担,清心寡欲。庄子主张的“坐忘”就是“为道日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坐忘,不但忘掉了仁义礼乐等社会规矩,甚至连自己的身体、思想、聪明才智都统统忘掉了。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做不到。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的欲望减少又减少,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损的目的就是无为。但要达到无为的目的就是要“损之又损”。一般的损,勉强的损,三心二意优柔寡断的损,是达不到目的的。不过,像庄子说的“坐忘”损到了零,又似乎有点过了。

“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为的,但它又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所不为。修道就要学会损,损的目的就是无为,而无为的目的又是无所不为。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仔细琢磨又有十分深刻的道理。前面第三十七章就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又重提,可见老子的重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意而为。无意而为就是自然而为,不刻意做作,没有私心、没有目的、没有欲望,顺其自然的行为。顺其自然的行为反而把所有事情都干了,比如空气和水。人要无为无不为那只是修身的理想,但不现实。

当今社会,“为学日益”是必须的,仍然值得大力提倡。信息时代,不学习就成了现代文盲。那么“为道日损”是个人修行了。在工作生活中要善于做减法,不要被多余的东西拖累,影响自己的智慧和判断。

“为学日益”在古代就是修身求学。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举几例:

三余读书: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朱买臣负薪读书: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附: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新译】:

追求学问,知识日益增长;修行大道,欲望会日益减少。欲望要减少又减少,以达到无为的境界。真正的无为(就像空气和水)滋养万物,无所不为。

治理天下经常要以平安无事为前提,倘若动乱,就不能够治理好天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