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黄芩汤干燥综合症

 柴桂苓 2017-11-14
竹叶、 黄芩旨在 祛邪,竹叶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 同时在 《本草再新》 中记载竹叶亦有凉心健脾, 聪耳明目之效; 黄芩味苦性寒, 清上焦泻肺火, 如 《医学启源》 云: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赤, 瘀血壅盛, 必用之药。 《滇南本草》 亦言:除六经实火实热。 ” 茯苓、 麦门冬、 芍药、 生地意在扶正 , 茯苓益脾和胃、 宁心安神; 生地取其养阴生津、 壮水制火, 且与竹叶、 麦冬合用又有益胃汤甘凉生津、 养阴益胃之效; 大黄、 甘草乃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之意。生姜易助火伤阴, 但原方中生姜用量之大与本证相矛盾。熟知《伤寒论》 中生姜在吴茱萸汤中用量之大, 取其温胃散寒、 降逆止呕之效。但本证乃是一个实热证, 且以阴虚为主, 为何亦用此量? 《医学入门》 曰:生姜, 产后必用者, 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 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 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 故曰去秽恶, 通神明。 ” 可见, 生姜在此实为协助大黄起上通心肺、 泻下攻积之效。正如 《千金方衍义》 所言:此治精极而热淫于内, 以其人真阴素亏, 热邪流于阴分, 虽用地黄、 芍药、 竹叶、麦冬、 黄芩、 茯苓之属, 不得大黄推陈致新之力, 不能立铲热根以救耗极之阴, 又以生姜行大黄之性,甘草缓脾胃之义, 故调胃承气汤用之。 ”


患者, 女, 45岁。主诉: 四肢关节疼痛伴口眼干燥 2 年。患者 圆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 双肩关节疼痛, 口干口苦, 饮食稍干则难以下咽, 双目干涩, 少有眼泪, 至北京某院予益肾蠲痹丸、 湿热痹颗粒服用 2 个月, 效不明显。3 个月前, 至某院住院治疗, 效欠佳。现症: 双膝关节肿痛, 左膝为甚, 局部热感, 不能下蹲, 双肩关节疼痛, 压痛Ⅱ级, 口干口苦, 眼干涩无眼泪; 五心烦热, 午后尤甚, 心悸, 体倦乏力, 大便干, 小便黄; 舌质暗, 苔黄腻, 脉弦数。中医诊为 “燥痹” , 虚热夹瘀型; 西医诊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处方: 淡竹叶 30g, 黄芩 9g, 石膏9g, 麦冬 15g, 白芍 9g, 茯苓 12g, 清半夏 6g, 西洋参 9g, 生地12g, 大黄6g, 生姜18g, 甘草6g, 薏苡仁 9g, 忍冬藤 30g, 丹参 30g。配服制剂中成药热痹清片益气养阴、 清热通络;瘀痹平片养血活血、 通络止痛。治疗 1个月后, 患者口干口苦症状减轻, 双肩关节疼痛减轻, 眼干症状同前未有减轻。二诊在首方基础上加青葙子 15g,香附 15g, 地龙15g, 生地增至 30g, 茯苓增至 30g,中成药继服。3个月后, 患者口干口苦症状消失, 已能下咽饼干类食物, 眼干症状减轻, 双肩关节疼痛消失, 双膝关节时有疼痛, 仍下蹲困难。后在二诊方剂基础之上, 适时调整, 坚持治疗 6个月, 随访 2个月, 病情稳定, 未再复发。


在 《备急千金要方》 中记载治疗精极有竹叶黄芩汤和骨中脊痛烦闷方两首方剂, 如 “治精极, 五脏六腑俱损伤虚热, 遍身烦疼, 骨中脊痛烦闷方” , 结合方药分析, 可以看出骨中脊痛烦闷方所治精极之“虚极” 证候, 而竹叶黄芩汤所治精极之 “实极” 证候, 表现以阴虚血瘀为主。由于各医家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不同, 故在治疗方法上亦有不同体会, 丰富了本病的治疗方法和内容, 但治疗针对性较差, 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若结合辨病治疗, 参考西医诊断, 着眼于本病的特异性, 有助于深化辨证。以辨证用药为主,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 配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 则可明显增强疗效, 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凡在明确诊断的风湿病而非干燥综合征中, 若伴有口干口苦、 眼干等 “精极实热” 症状, 而表现为阴虚血瘀、 本虚标实之证, 曾尝试运用此方加减治疗, 亦有佳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