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出有洞见的文章?

 标方耐动记 2017-11-15



文/大锤



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喜欢晒自己如何努力工作,一张清单上列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任务目标,甚至有人能一个小时做好几件完全不同的事。


但是我们身边却总有一种人,表面上看不怎么“努力”,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就化解各种难题,“轻松”游刃于工作与生活之间。


那些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人,他们初衷或许是为了最高效率的利用时间,但殊不知这种工作方式其实已经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致命错误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先搁一搁,我们先来看看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很慢,被称为“显意识”,也就是大多数情况下,你认为的你自己;另一种很快,被称为“潜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当你突然出现直觉判断的时候,通常都是它给你的一个判断。


也就是说,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而且据说它思考的速度几乎是我们的二十倍。比如,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活动,梦境中过去二十分钟,现实里才过去一分钟,原因就是我们潜意识的计算速度大大高于我们的显意识。


还是拿计算机来举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它的cpu是双核的,一个“核”计算速度慢,但是很有逻辑,这个核就是通常情况下的我们自己;另一个“核”计算速度超级快,但是逻辑性不强,这个核就是指我们的潜意识。


当我们有意识去思考的时候,比如老板问你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动你的显意识去计算问题,既然要计算,当然就要去“长期工作记忆”里去调用相关的模块了,而因为短期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一次最多只能调用四个模块。


你的脑海里有多少个模块?多的浩如烟海。如果你的记忆模块比较小,数量就更多了,这个时候,你显意识面对如大海般浩瀚的记忆模块,很可能绞尽脑汁想了几个小时这个问题,都没有检索到相关的记忆模块。



但是,过了几天,当初冥思苦想半天都想不出的答案,在一个不经意地下午,你正悠闲地喝着咖啡听着音乐呢,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就这么无缘无故的想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再进一步一思索,整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你可能猜到了,原因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潜意识帮了你大忙。挨了批评后的这几天,你真的没有再去思考这个问题吗?


表面上看也许真没有,你照常吃饭睡觉,照常工作娱乐,再也没有刻意花时间在当初那个让你纠结的问题上了。你以为你永远也想不出来了,你也以为你真的放弃解决这个问题了。


但是,你的潜意识却没有,它可能一直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用你觉察不到的方式,持续地帮你检索与那个问题有关的记忆模块。直到有一天,它找到了那个最关键的记忆模块,然后它就立刻把那个记忆模块一下子丢进你的显意识里,于是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在一个不经意地下午,当你还在悠闲地喝着咖啡,听着音乐,脑海里突然灵光乍现,一个现成的答案就凭空出现了。


所谓的灵感,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要想让我们的灵感来的更频繁,就得高效利用我们的潜意识来帮我们工作。


那么怎么做才算高效利用了潜意识呢?根据我自己的亲身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种下一颗问题种子。


在正式开始一项需要创意的工作之前,我们不妨先预习一下它的内容,预习并不能让你获知问题答案,但是能让你熟知问题无法贯通的点在哪里,你只要知道哪里是你想的通的,哪里是你想不通的就行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从你探知到这些新知识时起,事实上你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可能从此以后,你再也没去想它,但是一旦遇到合适的养分,也就是那些能触发你联想到种子的事物,它会偷偷的在你的潜意识里不断的生长,直到有一天等你顿悟的时候,它才从潜意识里面破土而出,出现在你的显意识里。



举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啊,语文老师总是这样教导我们,卷子发下来之后,先翻到最后一页,把作文题目认真读一遍,再去从第一题开始做,这样等你做到最后作文题的时候,说不定你的灵感就会瞬间涌现出来。其实,当你的显意识在做前面的题目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已经在思考那个被种在你心里的作文题了。


我们小时候背的唐诗也是这样,当时觉得每一句话都是不明觉厉的,但是一旦有一天我们遇到了千百年前诗人们遇到过的相似情景,也许你就会突然顿悟了那句在你心里尘封已久的诗句,就像穿越时空一样与当时的诗人心意相通。


这种美妙的顿悟其实就是“种子的力量”,它落地就能生根,见风就能生长,一旦等它枝繁叶茂,它就变成你完全不认识的样子了。


种子大家都会种,但是种的是深还是浅就需要下功夫了。种种子的时候,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格外注意:


一是,种种子时,你的大脑要进入到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才行;因为每一次深入思考,都会有一个热身期,如果热身期还没过,你就匆忙结束,那么你的种子实际上就种的浅了。

“心流”状态实际上就是你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合二为一,共同思考问题的状态,进入到这种状态,你才算真正把种子种进了你的大脑深处。

二是,种种子时,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压力,这样才能逼迫你的潜意识最高效率的去为你工作。

压力可以是时间上的限制,也可以是虚荣心的渴望,必须要让你的潜意识明白,这个任务很迫切,很重要。

做到了以上两点,你才算是种下了一颗很深的种子,而且还为它浇灌了“压力之水”。

第二步:酝酿一段时间。

种下了种子之后,我们就必须立刻放下跟这项任务有关的所有思考,开始酝酿“种子”了。

酝酿“种子”的过程,就像一个后台运行的程序,表面上你看不到它,但其实它正大量占用着你的cpu(潜意识)资源。

这个时候,很多焦虑的人,觉得潜意识酝酿它,但我自己不能浪费时间,得立马开始去干别的工作。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如果你去干别的工作,刚刚那个正在酝酿的种子就像一个隐藏进程一样,会时不时的跳出来提醒一下你。


这样不仅会打乱你显意识的正常工作,无法让你的大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更槽的是你目前的工作如果很费脑子的话,它会让你的潜意识从种子酝酿任务中抽身而出,去帮助你思考这个眼前的新工作,如果这样岂不是等于没有酝酿了。




正确的做法是,酝酿过程中,尽量不去做费脑子的事,让你的潜意识飞一会儿。不去做费脑子的工作,那去干嘛呢?你可以去喝咖啡,吃饭,聊天,看电影甚至一个人去健身都行,你的目的就是不要去打扰那个酝酿的过程。


酝酿的时间是多久呢?一般的任务不用很长时间,几个小时到一两天即可,除非你是想写《三体》那种规模宏大的小说,不然再长就不划算了。


第三步:重启任务进程。

酝酿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即使灵感没有自发涌现,你也得重新启动那个未完成的任务进程了。

要想让你的大脑长时间处于满负荷运转的“心流”状态,就必须让自己长时间处在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比如你刚刚连续写了2个小时的文案,脑子里与之相关的知识全部都处在活跃状态,也就是说你的长期工作记忆里与这些知识对应的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种“心流”状态一般需要十分钟以上的专注热身时间。

如果一旦这种状态被打断,比如接到爸妈一个电话,想要再恢复刚刚的状态,浪费的时间不仅仅是十分钟,也许压根你就再也沉不进去了。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显意识与潜意识,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就必须腾出大段且不受打扰的时间,去独处,去忘我的沉浸其中。


在思考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个道理灵光一闪,想通了,光这样还远远不行。你必须要重复刚刚思考的过程,你每思考一次就是让电流重新走一遍原来的网络路径,走的次数多了,你的神经细胞也就长在了一起,甚至你每走一次都会发现一个新的“岔路口”,这样你的思考就更深入了一层。

这个时候你的灵感就是你每次重走思考路径时,不经意间发现的那个“岔路口”,这种灵感产生的密度之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晰感知到的。


以上就是我高效利用潜意识的方法论,在不增加你记忆模块的前提下,让你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第一步:种下问题种子——在遍历问题详情的前提下,专注到“心流”状态,才能把种子种进大脑深处;还有,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压力,让你的潜意识明白,这个任务很迫切,很重要。

第二步:酝酿一段时间——酝酿过程中,尽量不去做费脑子的事,让你的潜意识飞一会儿。

第三步:重启任务进程——创造大段的独处时间,让你的大脑长时间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还有,必须要重复思考的过程,每走一次你可能都会发现一个新的“岔路口”。

其实我每次写文案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决定要写什么了,我就会思考好一个初步框架(种种子),然后我就去该健身健身、该看电影看电影去了(酝酿过程),通常是第二天(时间压力),我就会焚香禁欲、沐浴更衣开始一大段独处的写作期(“心流”状态)。

事实上,这样做确实是比上来就写文字,要流畅的多,写作期间灵感如泉涌,文章仿佛不是你写的,而是像“天才”一样妙手偶得的。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到几乎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上。

相信我,你也可以像“天才”一样灵感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