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瓷器基础指南:彩瓷 | 混乱博物馆

 川后 2017-11-15

我们在上期节目里谈论了中国的单色釉瓷器那些几乎只有一种颜色但是以精纯的色彩和优雅的形态达至高雅境界的艺术品。

而本期混乱博物馆中,我们将会继续了解中国的彩瓷,欣赏中国人在装饰工艺里描绘细节的精湛本领,以及在那背后的技术发展源流。

-文字稿-

我们在上一期节目里大致介绍了中国瓷器中的单色釉品种,它们集中体现了东方审美对纯粹形式的把握;而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介绍中国的彩釉瓷器,欣赏中国人在装饰艺术中描摹事物时的精湛本领。

彩釉是用各色矿物颜料描绘装饰过的瓷器,根据颜料位置不同,最基本的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类。釉下彩是先在胎体上画好图案,再附上一层釉料,最后釉与图案一次烧成的彩瓷。这样的釉彩非常稳固,很难掉色。河北邯郸磁州窑的白地黑彩是其中非常古老的品种,自宋元起就已活跃,黑色主要来自氧化充分的铁和铜,花纹种类丰富,笔画粗犷豪放,是典型的北方艺术。

相比之下,诞生于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就更负盛名,洁白的胎体和精细的描绘代表了中国高度成熟的制瓷工艺,那种纯正的湛蓝色来自西域传入的钴,在边缘处反复纠缠的植物图案,以及盈满的画面则与元代中期以来针对伊斯兰国家的大规模外销有关。这样的瓷器代表中国一直流传到欧洲,在很大程度上,“china”一词最小的外延就是青花。

而在国内,青花的钴料工艺经过历代改进,变得精纯而丰富,到清代时可达八九个色号,可以近乎完美地再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同时青花也不局限于纯白的底色,官窑瓷器中有黄釉青花,还有在白釉上再挂黄彩、红彩等,二次烧制出黄地青花、红地青花等更加华贵的色彩。与青花大约同时诞生的是釉里红,图案样式也与青花类似。白色胎底上用含铜的颜料着色,覆盖透明的釉,在还原状态下烧出鲜艳的氧化亚铜,所以与祭红釉一样有温度敏感的技术难题,比青花少见得多。

由于烧釉的温度非常高,釉下彩的颜色大多不丰富,青花釉里红就显得鲜明可爱,相映成趣。而釉上彩是给已经烧好的釉面上色,再以较低的温度二次烧制,色彩就可以格外的斑斓绚丽,充分展现艺术家的精湛功力。

最简单的釉上彩只有一种颜色,红彩是宋代就有的品种,因为要用到硫酸亚铁,所以又叫矾红、矾彩,最终着色的是氧化铁,呈现出饱满的朱红色。类似的,也有用铜着色的绿彩,用锰着色的紫彩,还有直接用金粉上色,格外富贵的金彩。

当然,红彩和绿彩结合起来就是红绿彩,到明代继续加入黄彩和紫彩,还有已经成熟的青花,就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五彩,但这就意味着上釉前和上釉后都要绘制,蓝色与其它颜色并不协调。于是清代又有了釉上的蓝彩,而且解决了温度过高使画面扭曲的技术问题,出现了更加精致的五彩瓷器。

而原先那种给青花瓷增加釉上彩的做法,就演变成了一种专门的斗彩,即釉上彩和釉下彩争奇斗艳,到清代雍正是还融入了粉彩工艺,变得更加丰富。

所谓粉彩是康熙年间出现的新品种,大量借鉴了西方的珐琅工艺,首先在白瓷上施加一层氧化铅和氧化砷着色的不透光白玻璃,颜料施加后还要经过浓淡不同的渲染,而且此时颜料是以融化的玻璃为溶剂,可以调和出丰富的色彩,最终的成品可以成为极高水准的工笔花鸟。康熙和雍正时期的粉彩以淡雅的白地为主,乾隆皇帝却疯狂酷爱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装饰效果,官窑常常将粉彩、金彩、饱满的单色釉结合起来,应用在各种复杂器形上,最终的效果堪称媚俗,但工艺价值极高,是中国古代烧制艺术的巅峰品种。

我们从珐琅工艺中借鉴了许多技术,还直接移植了珐琅工艺,造出更难得的珐琅彩。珐琅彩以硼为溶剂,以砷为乳浊剂,颜色格外均匀温润,而且堆料很厚,常常营造出清晰的立体感。这在乾隆时期再次发展出极高的工艺水平,能在已经遍布花纹的器皿表面再堆珐琅营造多层图案,称为“锦上添花”,但珐琅彩对温度敏感,工艺水品很高,大多没有大件,常见于茶盏、小碗、鼻烟壶等。

此外,还常有“广彩”的说法,是指在广东制作用于出口的瓷器,工艺上并不独立。

最后,就像其它任何一门工艺一样,我们在中国瓷器的历史中看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艺术发展,这样进步的历程绝不会停滞在历史中的某个时刻,而会持续不断的绵延至今——今天的我们不用艳羡帝王家的奢华,或者叹惋某些配方的失传,论器形、色泽、画工,还是任何指标,现代的瓷器工艺在任何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古代。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