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折腾人的学科、一只蜘蛛,和一个“吃嫩草”的数学家

 茂林之家 2017-11-15

数与形

从此不再分居人类认知的两端


上个星期超模君讲了下极限,没想到各位模友反应如此热烈!受宠若惊之余,超模君决定,今天来讲讲一个同样让人爱恨交加的名词——解析几何的故事。


提到解析几何,估计大家脑袋里想起的都是这些表达式:


(x-a)^2+(y-b)^2=r^2

x^2/a^2+y^2/b^2=1(a>b>0)

x^2/a^2-y^2/b^2=1(a>0,b>0)


(分别对应的几何图形为圆、椭圆和双曲线)


以及被这些表达式支配的恐惧……(超模君当年也没少被折腾)


饱受折腾之余,或许大家还会有一个疑问:好好的几何图形,为什么非要和代数凑在一起,弄出这些折腾人的玩意儿?


其实,解析几何的出现,并非是某些数学家一时的“异想天开”,而是一种必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


解析几何诞生的时间是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17世纪。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天神的宫殿已然倒塌,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一些原本已经发展成熟的学科,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面临新的挑战。


以欧氏几何为主要内容的几何学,就是其中之一


欧氏几何创始人:欧几里得

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使得人们着迷于认识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规律。而当时的几何学,只能够帮助人们“静态”地认识天体的运动轨迹——即知道天体运动出来的轨迹大概是个什么图形。


比如说,人们只知道地球运动的轨迹只是一个椭圆,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太阳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哪个点上等等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只知道轨迹的图形,很难谈得上认识天体的运动规律。于是,一种不同于欧氏几何的、能够以“动态”的视点描述几何图形的几何学,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设想中。


欧几里得:帮不上忙怪我咯……


可是光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要知道,现在我们熟悉的解析几何,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代数就是其中之一。缺少了代数,解析几何就无从谈起。


万幸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从来不缺乏令人惊喜的创造。


在欧氏几何显现出局限性的同时,代数却在文艺复兴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在代数运算中系统地使用字母。他不仅把字母用来表示未知数(这个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做了),而且还用来表示已知数,包括方程中的系数和常数。


韦达:创立解析几何的小伙子们,是不是应该谢谢我


如此一来,一种用“动态”视点来描述几何图形的几何学的创立方向似乎已经有了:以方程的形式,将变量和常量结合起来。变量的任意性,就是这种几何学“动态”视点的体现。


只是,到底该如何用一个方程来表示一个图形?


对于这个问题,率先给出答案的,并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估计有人已经猜到是谁了……)


费马(没错又是他)在1630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平面与立体轨迹引论》。在这本书里,费马建立了一个坐标系——后来被称为“费马坐标系”,将几种几何图形“翻译”成了代数的语言——方程。


费马:不好意思又是我


费马的坐标系跟后来笛卡尔的直角坐标系略微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斜坐标,而且没有Y轴。

如下图中,费马取一条水平的直线作为轴,以任意的一个点作为原点O。对于任意曲线上的某一点M,用A、E两个字母来表示。A表示从原点O到Z的距离,E表示从M到Z的距离,ZM与轴线成固定的角α。


费马创立的坐标系示意图


而在费马给出答案7年以后,笛卡尔正式提出沿用至今的“直角坐标系”(又称笛卡尔坐标系)。这个将几何图形和代数方程联系在一起的创造,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619年,笛卡儿参军,在多瑙河德国南部的一座小城——诺伊堡的军营中生活。他终日沉迷在深思中,考虑数学和哲学问题。


1619年11月10日,笛卡儿生病了,遵照医生的嘱咐,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他眼睛一亮,原来正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一只蜘蛛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只蜘蛛正忙着在天花板靠近墙角的地方结网,它忽而沿着墙面爬上爬下,忽而顺着吐出丝的方向在空中缓缓移动。


笛卡儿对这只蜘蛛感兴趣,是因为他这时正思索着如何用代数的方法来表示几何的点。晚上,他心中充满极大的兴奋,带着愉快而又焦急的心情去入睡,使得他接连做噩梦,头脑久久不能平静。


凌晨,想着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沉思中的笛卡儿豁然开朗:能不能用两面墙的交线及墙与天花板的交线,来确定它的空间位置呢?


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在纸上画了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表示两墙面的交线和墙与天花板的交线,用一个点表示空间中的蜘蛛,蜘蛛到三面墙的距离是可以测量的,如果用这三个距离来组成一个坐标,那么它在空中的位置就可以准确地标出来了。


正因为这个经历,让笛卡尔决定离开军队,并在之后提出了解析几何的完整理论。


笛卡尔:不管你信不信这个故事,反正我是不太信的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轶事,真实性有待验证。不过笛卡尔本人在正式提出“直角坐标系”的著作《几何》中,提到了自己这项创造的灵感来源——一个由数学家帕普斯提出的问题。


帕普斯的问题是这样的:

设给定四条直线AB、AD、EF、GH,然后从某点C引直线CB、CD、CF、CH,各与一条所给定的直线构成已知角CBA、CDA、CFE、CHG,要求满足

CB·CF=CD·CH的点的轨迹(如下图)



笛卡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写到:

我可以先把事情简化,即考虑给定直线中的一条和所引直线段中的一条(例如AB和BC)作为主线,对其余各线我将参考它们去做。称直线AB在A和B之间的线段为x,称BC为y……


这里将AB设为x,BC设为y,并以此来作为其余线段的参照的做法,恰恰是解析几何中用坐标系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雏形。


然而真正让笛卡尔“闻名世界”的,并非是他创立的直角坐标系,而是与另一个坐标系有关的“旖旎情事”。

传说晚年的笛卡尔,因为教授瑞典公主克里斯汀数学,而与年轻的公主坠入爱河。但是这份爱情遭到了国王的反对,笛卡尔被逐出宫廷,无法再与公主相见。

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笛卡尔不断地给公主写信,但是国王都把信件扣了下来。直到笛卡尔染上黑死病,奄奄一息时,他寄出的最后一封信终于到了公主手里,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r=a(1—sinθ)。公主在极坐标系上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赫然发现是一个心形。



笛卡尔的“心形曲线”


聪明的模友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被人编出来的谣言。而实际上,这个故事里面出现的另一个坐标系——极坐标系,也并非笛卡尔所创。一般认为极坐标系的创始人为格雷瓜·德·圣-万桑特博纳文图拉·卡瓦列里,这两个人分别独立地创立了极坐标系。


而第一个将极坐标系用于确定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人,是大名鼎鼎的牛顿——他还“顺手”验证了极坐标系和其他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有兴趣的模友可以去自行了解一下)


可以看到,在解析几何的创建过程中,坐标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坐标系,那么代数与图形,依旧是被分隔开来的状态,更不用谈什么用方程来描述几何图形了。


至于笛卡尔等人的努力,我们也必须感激。或许解析几何出现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现在,也许只能看着头顶上的星星,想象着它们应该是怎么运动,而不是真真正正地对它们的轨迹,了然于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