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范宽 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时间的孕育,至唐末五代趋于成熟,到了北宋时期,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北方山水画派雄踞画坛,巨匠辈出,在荆浩、关仝、李成之后,一位“北派”大师精彩登场,他就是山水画大家范宽。范宽之所以后在艺术上能独辟蹊径,成就卓然,并对后世影响巨大,更离不开向前人的继承和学习。唐朝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新的割据时代。由于战乱,许多文人画家都避居在山里头。范宽先后师从李成、继法荆浩,这两人都是五代时期具有很大影响的大画家。 中国山水画,宋代为一多方发展之时期,派别之分演既多。宋初画家仍然注重写实,董源、李成、范宽三人,发扬了唐以来山水画的传统,格法齐备,是山水画继往开来的大师。 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而树根浮浅,平远多峻,此皆小瑕,不害精致,亦列神品。《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北宋时代,朝廷对绘画艺术相当重视,为了吸收各方艺术创作人才,成立了画院并赐以官职。属于宫廷的画家仍有传统工匠的职业习惯,并不意识到是受社会重视的“艺术家”,他们画了一张好画,甚至不敢在画面留下名字。例如范宽就用隐晦的方式把名字藏在《溪山行旅图》左下角的树丛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和画风,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是范宽。以至于在上千年的流转中,多次于民间和宫廷间流动,解放前随大批珍贵文物进入台湾,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到1958年,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此在图的右下角的树丛中,发现了范宽的签名。李霖灿在回忆录中记载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至此,这幅画的千年之谜才得以解开。 范宽没有选择在仕途追逐,是个平民画家,经常往来于山麓之间。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范宽“仪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 但万源归一,几者均以老庄哲学为根本。如此,道家崇尚自然、玩世不恭;佛家关心生灵、自然生命,必然对他产生影响。。《宣和画谱》也记载,范宽“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我们可以得知范宽是一位形貌高大瘦削,好着古装,举止不拘小节,喜欢喝酒并好老庄之道的民间画家。这从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范宽不拘小节、崇尚自然的率真性情。晋陕一带的土语称呼一个人落魄邋遢为“宽”。范宽原名范中正,当地人见他落拓不羁、嗜酒好道,便给他取了“范宽”这个绰号,他听了不但不生气,竟也欣然接受了。后来,他原有的名字反而渐渐被后人遗忘了。 艺术史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则有关范宽的故事:一天,大书画家、鉴赏家米芾外出游历,在山中一座寺庙的僧房里看到一幅山水画。米芾熟知历代山水画家及其作品风格,于是断定这是唐代山水大家荆浩的作品。但当他走近仔细一看,发现落款竟是“华原范宽”四字。原来,这是范宽在青年时代临摹荆浩的一幅作品,他的笔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还骗过了精于鉴赏的米芾的眼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艺术的本源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以及艺术家感悟的心灵和勤奋的捕捉。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山水相融合,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终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因此他的山水画往往令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中的感觉。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他的画风,被称为“华原气格”,用笔雄强苍劲,出色地刻划出山石的走向、转折和正侧,且墨色浓厚沉郁,使其作品气势与秀润兼备。它山水画作品,不仅汇集了前代山水画家的诸多成就,并且开启了崇高壮丽、境界恢宏山水画的全新视野,在北宋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擅长描绘北方巨山大川,是当时北派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与南派董源、李成齐名。范宽的存世作品极少,流传至今的仅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和《雪山萧寺图》三幅,都是气势夺人的山水画作。 终南、太华二山皆临近长安,为关陕名山。其山峦形式之美和人文气息均给范宽的艺术境界提供了生活基础。终南山为秦岭主峰之一,历来为厌弃仕途的隐士所景仰,李白、王维等都曾吟诗叹赏。孟郊有《游终南山》诗曰:“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1] 前四句以奇险之笔夸张终南山铺天盖地,高大雄伟,幽暗如夜,这些特征在范画中留下深深烙印。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此境中,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中正之美而生平和之心性。我们对范宽为人心宽体壮,不难由此窥见与大自然气质相契合之处。 太华即西岳华山,以奇拔俊秀、险峻雄伟而冠名天下。李白有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2] ;王维有句:“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疑黛色,百里送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银城” [3] 。所有这些描写都可以在范画中找到相似之处。宋人说范宽善于山水传神,正是范宽对终南、太华的深入观察、感受、灵感突现的结果。明人吴宽曾对范宽这一时期的生活做过一番艺术想象:华原范生性落魄,太岳终南双草屐。酒酣握笔发天真,无奈胸中饱丘壑。开门偏望青错愕,谁遣纷纷雪花落。前锋后岭失岭嶒,何处移来千玉璞。……《清河书画舫》·吴宽题范宽雪山图。 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 [4]。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十分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崇山峻岭,将北国山川的雄壮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在妙笔生花中生灵活现地铺叙。范宽的作品,画面端庄大气,笔下山水雄伟险峭,气势壮美,笔墨苍老浑厚。构图上,范宽继承了五代画家荆浩全景式高远构图法,画中主峰多为正面描写,傲然矗立,深沉厚重,具有势壮雄强的气势。在范宽的作品中,常用峰间石壁上高挂的山泉,山顶山腰浓密的树林,潺潺流水边静卧的巨石,来丰富画面的层次,使作品静景中还有飘动的感觉。前人评价他的山水画特点是:“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又不资华饰。”所以在当时即为天下所重。 范宽长期生活在北方山区,北方大自然的地貌特征,对他的画风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画法。在绘画技法上,范宽多有创建。北方多高山大岭,飞瀑流泉,长松巨木,范宽刻画山石用笔老辣,笔法雄强,下笔短而有力,猛顿而斜上疾出,以此表现岩石的形貌质感。这种笔法被后人称为“枪笔”。用“雨点皴”参以短促的“条子皴”和“小斧劈皴”,也是范宽画作的一大创新。雨点皴就是用雨点般密集的墨点攒簇在一起,表现山石的厚重之感,条子皴和小斧劈皴则用以表现北方山石坚硬的特质。在用墨上,范宽用墨浓厚,采用多遍叠加的积墨法使得画中“线如铁条,皴如铁钉,山如铁铸,树如铁浇”,极富重量感。范宽善用的雨点皴和积墨法,营造了《宣和画谱》所说的“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凸显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这种画法由范宽独创,并成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一种绘画风格。 范宽还善画雪景,喜作雪景寒林,有冒雪出云之势,尤具气骨,是其一大创造,众多的宋元鉴赏家倾倒于他的雪山图,文彦博、文同、冯时行、楼钥、赵希鹄、鲜于枢等均留有吟诵诗文。被后世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范宽此中高出群”、“意象如真,令人似脱身走入画中”。 [5]米芾曾说“其山雪山,全师世所谓王摩诘”, [6] 这句话有些不太肯定,因王维真迹已无法得见,只能是“所谓”了。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所以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能“得山之骨”。在宣和御府所藏他的58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题材为雪景。《雪景寒林图》,也堪称范宽作品中的精粹。全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显深郁寒峭之意,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说:“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直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 范宽的作品之所以给人如此之深的印象,究其根本与他的作画方法和原则密不可分。范宽师李成等名家,具有雄厚的传统山水画功底。米芾曾评“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四面峻厚。”这明显继承荆浩与关仝风格。范宽中年提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舍其旧习,隐居终南、太行山中。“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亦徘徊凝览,以发思虑。”“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欲挟也。”当时终南山实景有孟郊的一首《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日,深谷昼未明。”与范宽之画异曲同工。由于范宽山水师造化而来,所以他的作品具有终南、太行峻拔深厚的形象,雄阔壮伟的品格,意境深远,观者如临其境。故《圣朝画评》有“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生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 .”范宽的观点与唐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谋而合,又与后来的山水大家石涛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如出一辙,终使其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光耀史册。 研读范宽的画作,我们仿佛看见重峦叠嶂间,山石峭岩上,伴着一江秋水的汩汩之音,高士范宽寂然端坐,放眼四望,他眼前的山水,心中的山水,笔下的山水,汇集成画家心灵和精神的归宿,也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与他共同陶醉。 参看资料 [1]孟郊。游终南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3]王维。华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4]刘醇道。圣朝名画评。[M]。长春: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5]冯时行.诗选·卷2。[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0页 [6]马鸿增.北方山水画派。[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作者简介: 释一尘,原名刘忠涛,陕西旬阳人,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画院联盟执行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台《陕西故事》栏目学术主持,现供职于陕西国画院。陕西省人文社科类重大学术研究项目:陕西美术考察研究系列丛书·长安风格《唐·王维研究》、《北宋·范宽研究》、《华山研究》等书籍特邀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