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你的品牌在社交网络上不被拉黑?:好奇心研究所

 昵称535749 2017-11-18
  • 如何让你的品牌在社交网络上不被拉黑?| 好奇心研究所

城市

李哲11 月 16 日


比起瞎抖机灵,品牌在社交网络上更讨厌的行为可能是“没有信息量”。

“如何有效和外界沟通”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件重要的事情,当然包括商业品牌。

来自调研公司 L2 的报告说,72% 的 Instagram 用户会仅仅基于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做出购买决定,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也多多少少地意识到了这件事,它们在产品设计上,用种种内容设置、视觉效果和品牌们配合着来吸引购买者。

如今“蓝 V”们和年轻人的关系比起仅仅“展示品牌信息”要更进一步。Adweek 报道了美国运通公司对 1027 名美国北部 Y 世代(23-37 岁)和 Z 世代(16-22 岁)的调查,在“这些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有啥不同”这个问题上,调查发现,他们都会因为“网上客服回复太慢”而对一个品牌失望。另外,年轻人们都不那么喜欢通过电话和客服交流了,越年轻的人越是如此,Z 世代比 Y 世代人群更排斥通过电话交流(Y 世代中有 49% 倾向于用电话和客服讨论问题,Z 世代中只有 38%)。

比起找人解决问题的麻烦,年轻人更愿意自己来。31% 的 Z 世代表示他们会直接利用互联网上能搜到的关于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解决方案,而 Y 世代中这么做的人只有 18%。

换句话说,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更习惯用文字。无论了解、购买、售后反馈,都最好能在网上解决,而且最好就在他们熟悉的平台上。

不出意外的是,还是同一群被调查者,有 21% 的 Z 世代更有可能只是因为缺乏特色或者不怎么互动而在社交网络上取关一个品牌/产品/服务的账号,Y 世代只有 9%。

看,消费者越来越年轻,品牌踩坑的机会就越来越多。

品牌规划社交网络内容的过程可以被称作“内容运营”,关于它的教程已经可以总结出一大堆,比如怎样找产品卖点、怎样写“干货”、怎样借助热点、怎样取标题、怎样分析阅读量数据。市场营销学、传播学、消费心理学都被用来找规律……不过现在最难的地方在于这件事的规律越来越难找(比如我们介绍过,支付宝通过反套路的内容在公众号上“意外”流行),讨好年轻人的营销常常陷入一种迷茫的绝望,你很容易找到一些互相打架的标题,像这样:

  • “如何构建社群进行精准营销?” vs “不要对社群运营期望过高!”
  • “收集用户数据,用数据讲故事” vs “用户数据会说谎,不要迷恋 KPI”
  • “关于运营的干货全在这里,看一篇就够了!” vs “为什么看了这么多干货,还是做不好运营?”

所以品牌要怎么样运营才有效?

关于这个话题,好奇心研究所分别做过“你看不惯品牌在社交网络上的哪些行为?”“什么样的品牌,你已经爱它爱到会在社交网络上关注它?”的调查,我们结合其他的观察得到了这些结论:

比起瞎抖机灵,品牌在社交网络更讨厌的行为是“没有信息量”   

以下“运营思路”实在有点过时:

  • 花钱买热搜刷存在感,关键词和产品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
  • 发段子抖机灵,但在线客服回复人们的实际问题超慢;
  • 在热门新闻的评论区抢靠前位置,蹭热点发自己产品信息,看到的第一次觉得新鲜,之后再也不想看了;
  • 用自以为是的幽默语言,或明或暗地嘲讽竞争对手;
  • 想要搞拟人化,唯一拟人的地方是自称小 XX、XX 哥;
  • 做一些几乎没人参加的活动,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转发赞美那一两个参加者的作品;

不过实际上,在我们投票中得到最多赞同的是“微信公众号一次发六七条,都是本司无聊的新闻”。 人们对虽然对碎片化信息的摄入要求越来越高,但也没有人想看废话啊。

那到底能做点啥,人们才愿意看?

1.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给出信息和优惠,以尽可能简洁明了的方式

介绍产品和给优惠,不需要铺垫什么“流量鲜肉都找了女朋友,你更需要买买买”,也不需要多图流式但图文无关的排版手法,就直接清楚地告诉用户有什么东西、便宜多少钱好了。

2. 如果不行,就满足人人都有的 window shopping 心愿

人们对旁观的热爱一直存在。而且,秉持着实用至上理念的年轻人就算是摸鱼也要看点有用的。比如在之前的“说实在的,有哪些东西你看看就觉得挺好了?”这个征集中,我们发现人们最“随便看看”就很满足的东西有这些,也许你的产品可以以这种形式出现:

  • 无论能不能用上的技能教学帖,先存下来;
  • 烹饪节目,哪怕自己从不做饭;
  • 云养猫、云吸猫;
  • 花小钱改造房间的“神器”,看着感觉自己的居住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 游戏视频通关,或者看人一口气吃 50 个汉堡;
  • 而且,人类其实迷之喜欢看那种俗气的电视购物节目(“神奇拖把什么的”都得到了 114 人的赞同)……

3.或者,满足人们“分享出去能显得酷”的内容

好奇心日报前一阵子报道过爱马仕Instagram 上发布了画风清奇的帖子:一位眼镜男把店里的白色模特横抱起来,只露出它穿着皮靴的长腿,同时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不少人觉得这段视频拍得挺酷,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什么鬼!掉价!”

如何在社交网络上显得酷?我们调查到的答案包括意识流感觉的配图、小众而高尚的品味、把 # 符号用在讽刺自黑而非真正的参与话题上……

虽然这种行为往往带来争议,但对用户来说,转发一些不怎么常见和主流的东西,是在社交网络上扮酷的最轻松方式。

题图、动图来自:Giph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