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五输穴的演变

 为什么73 2017-11-18


原创 2017-11-18 忆忘 腔调中医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五输穴的演变

 

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

 

在引用《灵枢》时,不仅需要注意与后世说法相左的内容,还需要注意后人增补的内容,如清周学海曰:《灵枢》缺脱弥甚,史崧取皇甫士安《针灸甲乙经》之文补之。而史崧《灵枢》自序曰:

    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题。

 

史崧这一改编,其家藏旧本9卷灵枢原貌不复可知。原本为9卷,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整整多出了15卷,而这二十四卷,最后又被整合为今天所见的九卷81篇。史崧到哪里去增加这15卷,比原卷多一倍还多的内容?那就是抄《甲乙经》等书,但是史崧泛泛一笔“参对诸书”竟然参对得多出15卷,并且参对了哪些书已不得而知,目前已知抄得最多的还是《甲乙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输穴:

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韩诗外传》卷十:“扁鹊入,砥鍼厉石,取三阳五输。”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

 

在《灵枢》中,所出之处,指的是“神气之游行出入”所在的穴位,具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其名称又叫“节”“会”“腧”等。

 

五藏六府(神气)所出之处,对应着五藏五腧、六府六腧。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藏有五、府有六,所以,“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以应经数”,为了与经脉的数字符合。五与六的数字,多么重要,连五藏各经都必须是五腧而六府各经却必须是六腧。真有那么重要吗?要打个问号。但是显然,五输穴仅仅指的是五藏出于四肢(四关)的腧穴,而六腧穴是六府出于四关的腧穴。

 

这里讲的绝不是后世的五输穴概念。这里的藏府腧穴加起来一共61,而后世所谓的五输穴是66个,多出5个。为什么会多出5个?这个5个又是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起初经脉就只存在十一条,五藏有五阴脉,六府有六阳脉。所以才能是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以及《本输》等篇,只存在十一条经脉,无手厥阴脉,同时小指上没有阴脉。手少阴心主之脉,本来在中指上,后来给移到小指,叫做手少阴,中指叫做手心主或手厥阴,最后叫做手厥阴心包脉。这个过程很漫长,经历了大约2百年。其间还存在一段时期,“心独无腧”(出《邪客第七十一》),那是讲手小指的少阴脉还没有穴位。而这完全违背了“五藏有五腧”。

 

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在于,本来心的腧穴在中指那条经脉,然后少阴心脉被移到小指,有很长一段时间暂时没穴位。同时,原来的心藏五输穴,还变成了厥阴脉的五输穴。如果连这个过程都讳言,那需要掩盖的东西就太多了。

 

这样就出现了六阴脉。原来的五阴脉六阳脉就变成了六阴脉、六阳脉,也就是三阴三阳完全对称了。这样阴脉的五输穴,从五五二十五,就变成了五六三十。


但是阳脉的六腧穴,被称为五输穴,那是有原因的。有什么依据,把六府六腧都统称为五输穴呢?有一个不算?就算是六也得叫五?所以这一定是到了五比六更为重要的时代,才会如此。


但是,但是,真的相当的尴尬。你说五有那么重要,不就是五行吗?为啥又是三阴三阳,六阴六阳?既然六腧穴都可以叫做五输穴,那么六律干脆也叫五律,行不?六阳脉也叫五阳脉,行吗?行,为什么不行!只要毁掉三观,没啥不行。这还真是个三观转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天六地五,到以五统六在医学中的演变:

经脉在天六地五的观念指导下,必须是五阴脉六阳脉一共十一脉;

藏府在天六地五之下,必须是五藏六府;

甚至就连穴位,也必须是五藏五腧,六府六腧;

 

所以,不要跟我谈什么发现经脉穴位,穴位本身就是规定的好不好!那是人为的东西。

然而并没有持续多久,五行理论变成了天道,同时由于历法地支十二纪年的流行,经脉也变成了必须使用十二、必须抛弃十一。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天六地五,统治了先秦到两汉上千年时间的观念,就被十二经脉打破了。不仅如此,有破有立,天六也不要啦,干脆就天五吧。



所以,六腧穴也能叫五输穴,为啥?为了配五行。只要毁三观,六也能叫五。其实配五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安排生克,“补母泻子”,所以不能承认六。六,怎么能安排生克以便补母泻子呢?所以六腧穴,必须是五输穴!这样多方便。干了还不能说……还得悄悄地,以免大家不认账,栽给黄帝最好啦,谁敢说黄帝一句不是?


所以就叫做黄帝内经,不能叫做外经,完美。所以东汉到南北朝隋唐初期,都没有黄帝内经,孙思邈之后,突然就有啦。因为内经就是比外经高大上。


这倒是极大的方便金元时期的非主流“医学家”炮制子午流注理论。这该叫五输穴的历史?还是六腧穴是怎么变成五输穴的?还是三观毁尽成五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