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每日一练答案2

 老刘tdrhg 2017-11-18

余文坼意外遂愿

【参考译文】

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文言知识】

“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翻译: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

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文人相轻

【文段翻译】

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眉卿、铁桥应该是他们的号或者字之类的)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杨岘,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太守)问他从哪里来,(严先生)把实话告诉他,(太守听后)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老师吗?"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三字经》,童子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文人们(常用它)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

【文言知识】

说“游”。游指“游泳”,古今相同。“游”原写作“遊”,与行走有关。上文“从严先生游”中的“游”,指交往。“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游学”指去远方求学;“游宦”指在外地做官。

【评   说】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武功虽然有很大的门派之争,但是到底谁第一,出来打一下就知道了。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成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却难分伯仲,因此由于各个门派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最后不欢而散了!

真正的大师,更希望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而不会做自己思想的代言人。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号称②学生③惊讶④问⑤背诵⑥尝试

2.翻译:①这是个村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

②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

 

 

 

 

 

杨维桢执教

【文段翻译】

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妓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

【文言知识】

说“竟”。“竟”属“音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音乐到底了,引申为“终”、“结束”。上文“铁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在文言中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

【参考答案】

1.解释: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

2.翻译: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

②一一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

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

3.之;欲为[之]求师。

 

 

 

 

 

 

 

 

 

青文胜为民请命

【文段翻译】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毗邻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文胜的妻子和孩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用百亩公田奉养她。万历14年,皇帝下昭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文胜做春秋祭奠,并赐谥号“惠烈”。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翻译:①每年遭遇水灾;

②死者接连不断;

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郑板桥知潍县

【文段翻译】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文化常识】

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翻译:①正逢连年欠收;

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王恭从会稽还

【文段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您;对人亲热的称呼 ②拿 ③认为④回答⑤了解 

2.(A)王恭(B)王大(C)这件事 

3.② 

4.已经没有多余的坐席。 

5.翻译:①既无余席;

②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条件不好。

 

 

 

 

 

 

 

 

 

韩云门娶盲女 

【文段翻译】

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瞎女是不适合作他配偶的。打算退婚来使得女儿终老在家里。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断然不肯。仍然按照礼数将(盲女)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看到(美婢)就会动情。还不如不见。这样能成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被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

【文化常识】

“壬子”及其他。“壬子”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我国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直到天干的“癸”与地支的“亥”组成“癸亥”,共六十组,即六十年,然后从“甲子”周而复始。上文所说的“壬子”年,其后即“癸丑”年(康熙十二年)、“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往下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配对②答应 ③坚决的样子 ④按 ⑤送 ⑥专一的品行
2.翻译:①想毁掉婚约而让盲女终身留在家中;

②携带妻子一同前往;

③夫妻亲密无间。

3.②③  

4.③

 

 

 

 

 

 

 

蔡邕被害

【文段翻译】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马日磾退出后,对别人说:“王允不会有后代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如何能够长久?”于是,蔡邕就死在狱中。
【文化常识】

“太尉”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掌握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所说的马日磾,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他们均为朝中高官。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超出  ②花言巧语  ③毁谤  ④难道
2.翻译:①所犯的罪极小,要杀他,恐怕要失去人心的吧!

 ② 王允大概要断子绝孙了!

 

 

 

 

 

 

 

 

 

 

 

 

观第五泄记

【文段翻译】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文言知识】

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指“摇动”、“摆动”,句意为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摆动不了,比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理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迅猛  ②因害怕而心跳厉害  ③水雾  ④突然 ⑤仿佛  
2.翻译:;①快步走,度过石逢,瀑布出现了;

②在山里走(所见到的)最好的景象;

③所看到的已很奇异,因此思绪也变幻无穷。

 

 

 

 

 

 

宴客摆阔

【文段翻译】

我小时看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罢了现在平常的宴会,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或寻觅远方珍品来胜过别人。有一位士大夫请赵循斋,杀了30多头鹅,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近来有一士夫请袁泽门,听说有数百余道菜,鸽子、斑鸠之类的都有。曾经做过地方官,口袋里钱多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是百姓的血汗。把它们拿过来这样的浪费,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你吗!

【文言知识】

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口袋  ②糟蹋  

2.翻译: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

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文段翻译】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文化常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翻译: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

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

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

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

⑤亲自种田。

3.C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商於子驾豕

【文段翻译】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翻译: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

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

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诸葛亮传略

【文段翻译】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

2.翻译: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申屠敦之鼎

【文段翻译】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文化常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翻译: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

②那开头极像这鼎;

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

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杭世俊喜博

【文段翻译】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 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 (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文化常识】

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二、指“坚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有时②赌博③兴致正浓④拱手⑤已经⑥推辞⑦同“返”

2.翻译:①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

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3.①

 

 

 

 

 里社祈晴文

【文段翻译】

百姓非常穷苦啊!生产所得的粮食和禽畜,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但却官吏强夺而去。已经被官吏夺去,百姓不敢怨恨。希望将补偿前面所失去的收入,都期盼在今年的丰收上,可是神灵却又来惩罚。就要成熟的稻谷倒在潮湿的田地上,暴风大雨整月地连续下着,几乎全都打掉了谷穗。如今虽然已经无可奈何,但是一些 没有被风雨冲走而散落下来的稻粒谷穗,还有百分之十的希望,神灵为什么不赶紧向天帝报告而阻止下雨呢?官吏贪腐、昏庸,眼看着百姓穷苦而毫不怜悯同情,而老百姓认为官吏坏透,不值得去怪罪,所以就没有去怪罪他们。神灵有智慧,有仁慈怜悯之心,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百姓虽 然愚昧无知,不能够很好的顺从并取悦于神,但是春、秋社时用祭祀来报答神的赏赐,如果在丰收之年,从来没有敢怠慢过。假如老百姓得不到所应得的粮食,那么对于神也不利呀。这样,神为什么不看清楚呢?老百姓的生命掌握在神的手中,神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而不连续做下去。该说的话不说出来,老百 姓则有罪过;知道了百姓的苦情而不怜悯同情,难道可以与之结交吗,请神灵还是决断吧!

【文化常识】

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

2.翻译: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

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

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

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

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赞刘谐

【文段翻译】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 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文化常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翻译: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

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徒: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匡衡凿壁借光

【文段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文化常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翻译: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

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杨万里忧国

【文段翻译】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文言知识】

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翻译: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

②都是韩侂胄掌权的日子;

③专权无视皇上。

 

 

 

 

 

 

 

苏轼私识范仲淹

【文段翻译】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 (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文化常识】

“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翻译: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金农为盐商解窘

【文段翻译】

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文化常识】

“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翻译: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

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

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蔡邕听琴

【文段翻译】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文言知识】

说“向”。“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翻译: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

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

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

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郑玄对应劭

【文段翻译】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翻译: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

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

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

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冯梦龙补《西楼记》

【文段翻译】

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折尤其脍炙人口。

【文言知识】

说“更”。古代夜间以“更”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初更)约在今19:00~21:00,上文所说的“更余”,是指一更后。二更在21:00~23:00;三更在23:00~1:00;四更在1:00~3:00;五更在3:00~5:00。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正②断③赠送④直接⑤带领⑥荒唐⑦本来⑧预料到、断定

2.翻译:①袁韫玉既迷惑又失望,不知所以然地走了;

②主人点燃蜡烛在书房里等待你

3.卖关子,等待袁韫主送礼金。

 

 

 

 

 

 

 

萧何难汉高祖

【文段翻译】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萧何的功劳,说萧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萧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萧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萧何为护军中尉(“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

【文言知识】

说“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中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赞誉”、“称赞”。如“仁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带领②离开③凭(此)④正在⑤考虑 

2.翻译:①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

②这是我萧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 

3.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

 

 

 

 

 

 

 

 

 

永某氏之鼠

【文段翻译】

永州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日忌。他认为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

【评   说】

    出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永某氏之鼠》把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 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不是妥协,而是要勇敢面对,坚决予以打击。

【文化常识】

说“生肖”。中国人有“生肖”的习俗。即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也叫十二属相。如子为鼠(即子年出生的属相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如今年公历为2005 年,农历为酉年,今年所生的孩子属鸡;明年农历为戌年,生者属狗;后年则属猪。以下周而复始类推。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畜养②于是③完整的④全、都⑤咬⑥搬迁⑦借⑧关闭⑨偏僻的⑩去除⑾永恒、持久

2.翻译: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

②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

③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

④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

陈亢问于伯鱼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出自本文。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回答②回去后

2.翻译:①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

②听到这两件事;

③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

3.①

4.孔子。

 

 

 

 

 

 

郭琇面劾权臣

【参考译文】

康熙年间,山东的名臣,除了李之芳、董讷,就属郭瑞卿最为刚正了。郭瑞卿名琇。当明珠(好像姓爱新觉罗)执政时(那时明珠是宰相),明珠十分专横,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郭瑞卿为人刚直不阿,曾经在明珠的生日宴会时(前),一一列举他的恶行,并列入弹劾明珠的奏章之上。然后放入自己的袖子里(古人袖子宽大),坐着马车来到明珠家(赴宴),他亲自上门递上名片(古人当官递名片者多为家丁)。明珠知道郭瑞卿向来性格倔强,(亲自)拜见实属不易,(于是)整衣冠(亲自)迎接。郭瑞卿入座后,长久的拱手作揖而不把手松开,(坐移时?是否应为作揖时?)在座到位子上时(如果是作揖时则译为:作揖的时候),故意频频的用手指着自己的袖子(暗示袖子里有好东西)。明珠(见状)大喜说道:"御史公(指郭瑞卿)近来兴致不浅啊,这次有道喜的寿诗可以赐教吗?"郭瑞卿说:"没有,没有。"(然后)郭瑞卿把手伸入衣袖拿出东西来给大家看,原来是一封奏章。明珠拿过来还没读完,郭瑞卿突然拍案而起说道:"(我)郭琇无礼了,(尽然)要弹劾老朋友,应该受罚。"然后举起大酒杯连喝数杯,(完后)疾步离开,(参加明珠生日宴会的)满堂宾客都(因郭瑞卿的大胆举动)十分吃惊。(后来)没过几天,朝廷罢明珠的官的圣旨就下来了。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2.翻译: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

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

③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

 

 

 

严君平不仕

【参考译文】

严遵,字君平,是四川人。隐居不去做官,常在成都市给人算卦,每天可也获得百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算卦结束,关了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蜀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平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君平说:“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冲为君平准备好车字马匹衣服粮食,君平说:“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我富余,而子贫乏,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冲说:“我有万两黄金,你没有一石,还说有余,不是荒谬吗?”君平说:“不是这样。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半夜还没休息,夜以继日的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剩下百余个,尘土有几寸厚,不知到干什么用,这不是我富裕你贫乏吗?”冲很惭愧。君平叹曰:“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不做官。”

【文言知识】

“无以”及其他。“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又,《鸿门宴》:“项王无以应。”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无以”的反面是“有以”,即“有办法可用来……”。如“有以活人”,意为有办法使人活下去。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

2.翻译: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

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

3.③

 

 

 

 

 

 

海市蜃楼

【文段翻译】

曾经读《汉书。天文志》,上面记着“海旁蜃气像楼台”,当初我不相信这事。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说:“海中忽然涌现几座山,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乡里父老看了都认为太怪。”我也惊奇地出去看。恰逢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们相扶着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高高矗立的像奇峰,层层相连的像重叠的山峰,紧挨着的也像高峻险要的山峰,忽隐忽现,不固定。过了一些时候,城郭台榭一下子变幻着出现,就像人口稠密、建筑宏伟的地区,像几十万户人家鱼鳞般紧靠着。当中有佛寺、道观,三座门高高在上,钟鼓之楼像两翅坐落在寺观左右,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就是充分发挥公输般的高度技巧,也不能超过它。又过了一会儿,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排列得像旌旗上的饰物,瓮盎之类的器皿,怪异繁多。快黄昏时,才慢慢地消失。则才所有一切在哪里呢?大海还是原来那样!

【文言知识】

说“第”。一、指“次第”。如第一、第二。二、指“但”、“只”。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的房屋。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惊讶②适逢③不多时④排列⑤清楚的样子⑥有的⑦早先 

2.翻译:①早先不相信有这事;

②忽隐忽现不固定;

③钟楼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列在它的左右两边;

④慢慢地消失。

 

 

 

 

 

 

晏殊诚实

【文段翻译】

就命晏殊前往考试。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请另外命一个题目。”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瞒。等到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好地方/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门游玩宴饮,独自居住家中,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任命给晏殊的御批。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进见回禀,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关上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就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

【文化常识】

“东宫”及其他。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也叫“青宫”、“春宫”。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隐瞒②好地方③兄④告诉⑤关上⑥已经⑦只

2.①(A)②(C)

3.翻译:①有关官吏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授官给晏殊);

②仅仅因为贫困没什么钱财可以用来作备办的;

③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

4.①考试时“乞别命题”;②告诉皇上若有钱也想游乐的。

 

 

 

 

龚遂为渤海太守

【文段翻译】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 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 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 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 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 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姓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文化常识】“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答案】

1.解释: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翻译: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

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