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跟痛中草药浴足方(农村与社区)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7-11-18
     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毛病比较多,其中,足跟痛是常见的毛病,老人如果长时间站立或者行走,就会感觉足跟底部会疼痛,久坐突然起立也会感到疼痛,严重的甚至脚跟都不敢着地,对此中医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呢?中医养生专家推荐可以用中草药浴足的方法治疗。推荐验方如下:

    验方一 用白术50克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验方二 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上药煎水泡脚30分钟,每日1剂。

    验方三 透骨草、威灵仙、皂角刺、苦参、香附、当归尾、红花各30克。加水3500毫升,煎取3000毫升,加入陈醋50毫升,盛于盆内。患者足跟伸向盆内,用湿毛巾覆盖盆口,先用蒸气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将全足浸泡约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

    评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着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传统中医对足跟痛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必须使用桂附膏。目前多选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治疗效果显著,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白术,《长沙药解》曰: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泻利。用白术治疗足跟痛是刘力红老师根据《本草纲目》用白术治疗牙病的启发得之。他曾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足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他按照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等其他方法,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于是他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验方二和验方三就是选用寻骨风、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血竭、乳香、没药、当归、红花、香附、王不留行等活血散瘀,行气舒筋;皂角刺、苦参等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有足跟痛的患者还要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可以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要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不时抬高足跟减轻足跟负荷。(刘维忠 王世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