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写格律诗的朋友,都想把诗写得生动感人。但要想写出一首让人感动的格律诗,就必须把握住诗歌描绘的景物与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描写的是乐景,那么就应当用来写乐情。如果你描写的是哀景,那么就应当用来抒哀情,这是比较常规的写法,当然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者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这两种情况在诗歌写作中也比较常见。现将上述写法以实例进行解说。
唐代诗人孟郊的七绝《登科后》就用了以乐景写乐情的方法。全诗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就在于诗人情与诗中景相合,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以乐景写哀情,就是通过描写亮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的伤感的写法。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正因为如此,这种写法在诗歌写作中也较为常见。诗人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的确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唐人元稹的五绝《行宫》也用了这种写法:“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这一景物,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的景致与恶的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唐人柳宗元的七绝《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就是用的这种写法:“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人写此诗时,正值阳春二月,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百感交集,眼中的花尽叶落之景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交融为一,从而化而为诗。 唐人韦江著名的七绝《题金陵图》也用了这种写法:“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杜甫的五律《禹庙》就用了这种写法:“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柑,古屋画龙蛇。云气噱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这首诗以凄凉悲哀的感情,写杜甫登临古庙,缅怀先贤大禹的丰功伟绩。因为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无时无刻总想着心中的百姓,希望能继承发扬大禹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传统,自己乘着不同的交通工具,走遍了大江南北,最终凿通了三峡,使三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大禹庙由于年代失修,满目衰败荒凉,这里山空、风寒、庭荒、屋旧,很明显这些景物与诗人激越情感的抒发是不甚融洽的。高明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此来冲淡和调和心中悲哀的程度。因此,山虽空而庙犹存,秋风萧索之中,衬以熙和的斜日。庭院虽然荒凉而桔柑却垂满枝头。屋虽旧,而壁画尚存。这一抑一扬的手法,既真实地表现了客观的事物,又符合感情冷落与低沉。通过颈联大气磅礴地写景,为结句歌颂大禹,抒发作者发自内心的希望和感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来自: 阳关残雪 > 《诗词知识及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