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有一支箭,几百年来为何无人敢拔出来

 vug 2017-11-19

故宫在古时候叫紫禁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宫。而“禁城”就更好理解,意指此乃皇家重地,禁止闲杂人等靠近。这座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紫禁城,矗立几百年来以威严气势和神秘感带给现代人诸多震撼,直到它被辟为现今故宫博物院后,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人公开。

但是说起紫禁城中的隆宗门,很多人可能不是非常熟悉,沿三大殿由南向北而行,至保和殿后大殿台基凭栏北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黄瓦、金狮御守的乾清门及其后面的乾清宫层层殿脊;景山万春亭凌高而立,一派华丽威仪的皇家气象。乾清门广场的东西侧分别有两处面阔五间的门道,东面为景运门,通往箭亭、奉先殿(钟表馆)与皇极殿(珍宝馆)。西面靠近军机处值房的就是隆宗门,这里是通往慈宁宫以及后宫西苑的要道。但是,很少会有人注意到故宫的一块匾额——这块匾额上的一支箭。按理说,故宫作为皇家禁苑的所在之地,不应该会出现凶器,这对于皇家来说寓意不好。那么这支箭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在清朝嘉庆年间,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原来当时的天理教(白莲教分支之一)首领林清好大喜功,极度膨胀,当得知嘉庆皇帝为了打猎,带走了皇城中的大部分兵力后,他开始谋划起了起义活动。嘉庆十八年十月八日,林清发动起义,带领两百余人直逼皇城。在损失了一些钱财得到太监的接应后,他们成功进入了紫禁城中。但是,接下来的路就没有这么好走了,他们才进去没多久,就被巡逻的侍卫发现了。

宫里的侍卫反应很快,迅速关闭了宫门,将起义军分为了两部分,而进入内城的仅有几十人。起义军虽只有几十人在内城中,但是,却没有畏惧什么,他们在宫中大开杀戒,想要攻占太和殿。但让起义军没想到的是,虽然宫里的侍卫不怎么样,人数也不多,但是,宫门的防御力还是不错的。

起义军到隆宗门时,受到宫门的阻挡,而他们完全拿宫门没有办法。这些人和宫中侍卫在隆宗门外发生了激烈交战,其中一支刚好就射到了匾额上,这支箭就是开篇提到的那一支。当时正在宫内读书的皇次子绵宁(道光帝)急中生智用鸟枪打死了两个天理教徒,镇国公奕灏也调来火器营、健锐营兵入宫,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全部消灭。

嘉庆皇帝在热河行宫获悉事变后,曾感叹此乃“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为了提醒自己,警醒士兵,他下令,不准将隆宗门牌匾上的箭拔下来,于是,这支箭穿越历史的烟云走到了今天。随后处于深刻的反省之中的嘉庆帝破例向天下发出了“罪己诏”。

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后不到二十年,竟然出了这样的丑闻,可谓是天大的讽刺,也可以说是对清王朝衰败命运的一种暗示,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