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资讯 韩天衡篆刻边款所蕴含的印学思想 张学津 边款是篆刻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对边款的研究却一直是印学领域的薄弱环节。韩天衡先生撰写的《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从边款的艺术渊源、创作技法及艺术流派、印人思想、史料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填补了这一印学领域的空白。韩天衡所编订的《历代印学论文选》首开体例,专设“印章款识”章节,罗列明清篆刻名家边款内容,记录了前辈印人在运刀、布篆、取法、交游等多方面的珍贵、丰富的资料,为后学研究印人创作思想提供了便利。 韩天衡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边款艺术在印学领域的重要价值,使这一课题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从篆法、刀法、章法、境界等角度,探讨韩天衡历年创作的边款中所蕴含的印学思想。 与时俱进 通过总结韩天衡的篆法特点可以发现,其强调“印内求印”、“印外求印”和“以书入印”三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乐 (一)印内求印 韩天衡曾大量追摹古印,如今虽大多已被磨去,但从边款点滴记述中可推想其用功之深,摹印之勤。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二)印外求印 韩天衡篆刻创作取法涉及战国剑铭、金器纹饰、汉镜铭文、中山王器、碑刻砖瓦等诸多方面,显示出了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 李天记印 (三)以书入印 韩天衡将其独创的草篆书体,应用到篆刻创作当中,在印坛上独树一帜。 韩天衡在明确强调刀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近人作印,每漠视刀法,然印之厚薄多由此生发之。” 韩天衡强调用刀如用笔,刀笔互见,用刀追求“爽”、“涩”、“厚”的境界。 孙其峰 上述用刀理念,应用到元朱文印创作当中,又打破了刻意求工、过度修葺的局面,有别于他人,带有强烈的个人风貌,工稳而不失灵动: 韩天衡十分重视章法设计,一印往往易稿数十。他在边款中关于章法的论述有:“治印之道,章法如千里用兵布阵,尤忌平均。” 韩天衡对虚实关系的高妙把握,使其擅长的鸟虫篆印呈现出明显的个人艺术特色。印章呈现出主次有致、疏密自然、虚实分明的风格。“洒脱而不失形,浓艳而去其妖,鸟虫印当以形写神方佳。”在鸟虫篆印创作过程中,韩天衡尤其强调其“字”的属性。“似画而字,自在飞动,此治鸟虫印之极诣也。” 天衡鉴定 韩天衡非常注重印章的意境表现,在其边款中,对此有诸多论述,如:“气不厚、韵不生、刀不爽、画不浑、虚中实、实中虚、篆有我、印有魂。”从边款材料中可以看出,韩天衡对于篆刻的境界,强调醇厚、朴茂。而这些都离不开“胆气”二字。 放胆 通过对韩天衡边款中所蕴含的印学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所表达的理念,与韩天衡在许多印学论文中的论述高度一致,是韩天衡印学思想的有力补充和印证。正是边款中的真知灼见,奠定了韩天衡的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善若水 韩天衡篆刻边款中所蕴含的印学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探讨深入,说明韩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索、积极探求。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篆刻则仅仅流于“技”的层面,难免带有匠气,更遑论形成自己的印学理论。韩天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既能将创作中的思考发展成为系统的印学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到篆刻创作之中,而边款正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上文节选自张学津著《韩天衡篆刻边款所蕴含的印学思想》) |
|
来自: 青阳z1ow5o31lg > 《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