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上冲—伤寒论原文疑难辨析

 乐乐书屋 2017-11-20


知了健康斋

您的忠实伴侣


     

 小编:求同存异

监制:王振亮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气上冲”的理解,其中把“气上冲”理解成“正气趋上向外之势”的说法更合理。


【原文】

第15条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辨析

在如何理解本条所言“气上冲”的问题上,历代注家颇有分歧,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①外邪不解也未内陷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如柯氏曰:“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伤寒论注》)徐氏曰:“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伤寒论类方》)此说漫无边际,空洞乏味,临床难用。

    ②表邪入里表里同病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如方氏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所以乘下后里虚入里而上冲也,但上冲而不他变,则亦有可下之机而不足为大误。然终以不先解表,致有上冲之逆,故曰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言以桂枝汤与前番所下之汤法合汤,再行表里两解之,如桂枝加大黄之类是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曰不可与之。”(《伤寒论条辨》)喻昌亦谓:“误下而阳邪下陷,然无他变,但仍上冲阳位,则可以从表里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加于前所误用下药之内,则表邪外出,里邪内出,即用桂枝大黄汤之互词也。若不上冲,则表里两解之法,漫无取义,其不可与明矣。”此说节外生枝,仲景仅及桂枝汤,而注家自作多情,于无字之中生出桂枝加大黄汤,尚嫌误下之不利。

    ③正气趋上向外之势说。日·丹波元简曰:“案上冲,诸家未有明解。盖此谓太阳经气上冲,为头项强痛等证,必非谓气上冲心也。”(《伤寒论辑义》)尤怡曰:“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伤寒贯珠集》)陆渊雷曰:“太阳病之证,头痛项强,鼻鸣干呕,可知正气欲上冲;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可知正气欲外向。欲上冲,则不可抑之使下;欲外向,则不可遏之使内。”(《伤寒论今释》)此说将“气上冲”具体而客观化,即指头痛项强、鼻鸣干呕、发热脉浮、汗出恶风诸症而言。有利于临床操作。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条原文可作为正气有趋上向外之势说提供有力的依据。如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与第15条相比,两处皆为太阳病误下,一言脉浮,一言气上冲,均表示病尚在表,是从不同角度阐发误下后使用桂枝汤之旨。诚如柯琴所说:“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伤寒论注》)再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有“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和“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等论述。说明人体感受寒邪之后,如果正气强,里阳不虚,有伸展之机,正气有祛邪外出之势,故常呵欠、善嚏,同时有鼻流清涕、发热等新感外邪之象;如若正气弱,里阳素虚,正气不能祛邪外出,则欲嚏不能,脾胃更为寒邪所伤,故腹痛下利。今人周益新等撰文指出,这两条原文正是对“气上冲”的最好说明。由于体质不同,感受外邪后,表虚者邪常着于表,表现为“善嚏”“喜欠”等气上冲之象;里虚者邪常着于里,而“欲嚏不能”,无气上冲之象。而且该篇接着又说:“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说明感邪后误下,若气上冲,则正气较强,邪未内陷;若不上冲,则正气已弱,邪必陷于心下,聚而成痞。与上两条相较,一言善嚏、欲嚏不能,一言气必冲、不冲,恰是仲景灵活用笔、互文见义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正气上趋抗邪的病机。(《浙江中医杂志》1996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