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海林、李金池、徐扬华三位名校长谈课堂改革

 老刘tdrhg 2017-11-20

李海林、李金池、徐扬华三位名校长谈课堂改革

从古代私塾到现代学校,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学习不外乎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喂”学生“吃”、教师教学生学这么一个过程,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堂改革也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它所赋予的课堂并非如此而已,更多的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探究……大家对课堂改革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名校长们对课堂改革是如何做的?

李海林: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仅需要知识材料,也需要事实材料

知识材料就是直接呈现学生要学的知识的学习材料。比如教勾股定理,就把勾股定理再讲一遍,只是会比教材上讲得更细、更具体,每讲一点,会加进来一些例子之类。再如,讲如何欣赏宋词,则会把宋词的知识直接概括一些,然后再讲一些欣赏宋词需注意的要领。

事实材料就是学生要掌握某一个知识,但给学生的材料并不直接阐释、说明这一知识,而是承载了有关这一知识的事实的学习材料。比如教学内容是国王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的原因,但是关于这一点,所有材料中没有任何直接的讲述和定性的解释,只是提供了学生需要研究的“事实”,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承载了国王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的原因的事实。

一个是知识材料,一个是事实材料,两种材料,其形态不同,教学意义也是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材料,其认知过程就是识记和理解;学生阅读事实材料,其认知过程则复杂得多,其中更多的是运用、分析、评价、创造。面对知识材料,学生主要是接受,而面对事实材料,学生主要是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材料的作用是提供知识定本和教学线索,确定知识最准确的表述,为教学安排提供一个依据;而事实材料是供学生研究的,学生通过研究这些事实材料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掌握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材料与学生要学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是重合的,但事实材料与学生要学的知识之间,则有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呼应的关系:

◆ 一方面,必须相互区别,否则就不是事实材料,就不具备事实材料的教学功能;

◆ 另一方面,又必须呼应,否则就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关系,就失去了它的教学价值。

所以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仅需要知识材料,也需要事实材料。在教室里,我们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应是让学生直接理解的、记忆的东西,而应是让学生来研究的原始材料,是学习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对象。

在讲授法的课堂里,存在两个统一:

◆ 一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活动是讲,学生的活动是听,他们统一在同一个传播过程中;

◆ 二是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统一的,学生听的对象就是学习的对象。

在活动法的课堂里,存在两个分离:

◆ 一是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分离,教师的活动一般不在课内进行的,而是在课外进行——搜集材料,设计学生活动的形式和要求;学生的活动则主要在课内进行,即阅读材料,完成写作;

◆ 二是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对象分离,比如学生的活动是写作,而学习的对象并不是写作,而是相关历史材料、历史观点。这似乎是一种错位,但从学生学习的对象来看则并没有错,恰好相反,正是这种表面上的“课堂活动”意义上的“错位”,保证了这堂历史课较高的教学效益。这就是活动法课堂教学的辩证法。

李金池:高效6+1课堂模式

高效6+1课堂模式教学思路由两部分组成,“6”个环节指:导、思、议、展、评、检,这是课堂6环节。“1”指练或用,这是课后自习课进行。实际上每一个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是七个环节,即导、思、议、展、评、检,练。

“导”是课堂的第一环节,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3-5分钟即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上课铃开始,老师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或图片视频导入,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入之后是导学,导学老师告诉你,这节课我们讲什么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需要注意那些问题,然后向学生发放课堂导学提纲。

“思”即自读深思,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学生在课堂导学提纲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思是一堂课的基础环节,要给学生10几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在学生看书钻研的时候老师不能闲着,必须巡视,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盯住他的两眼,盯住他的右手,盯住他的肢体,确保他能紧张高效,实施自学,从而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议”是指合作学习,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两两合一,互帮互学,另一个意思是问题讨论小组合作进行,6个人。对孩子来说,合作就兴奋,兴奋就产生灵感,讨论就碰撞,一碰撞就是火花,这些火花很多就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这个环节很重要。

“展”指激情展示,小组讨论后进入展示环节,这是经过自学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口头表述或黑板展示。为什么要展示,通过展示可以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点、盲点、疑点,因为好学生坏学生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展示发现这些问题,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让其他学生各出奇招、八仙过海群起而围歼,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这个环节老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老师在这环节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跳起来摘到桃子。这个环节老师要善于诱导,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鼓励他们大胆的质疑和挑战,敢于怀疑课本、怀疑老师,看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但老师在这环节往往急于扮演救世主,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是不对的,这个环节老师要善于守拙,敢于示弱,甘当忍者,自己示弱,学生才会逞强,这时学生也未必真的认为你拙,就是让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

“评”指点评精讲,这个环节老师开始走向前面,点评精讲一些东西。“思、议、展、评”这四个环节是递进的关系,是一个走向高潮的过程。“思”解决不了的就讨论,讨论解决不了就展示,展示完后还有老师需要点评和讲解的东西老师补充。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评”这个阶段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所以评是指精讲,点评,是结论。这个环节为什么用“评”来命名,不用讲?因为用“讲”命名会使老师误认为这个环节需要一讲到底,而“评”仍然可以互动、展示,说以用“评”。

“检”是下课前的环节,是检验这节课到底学习效果怎么样,学习目标落实的怎么样?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最后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对当堂所学的东西进行整体回顾,反刍内化,自我评价。最后学生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课后自己找你,或发一个小纸条进行检测,可以方便老师了解情况,也起到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检测就像一场精彩演出,用来压轴,要让学生回味无穷。

高效6+1中的“1”是指练或用,即第7个环节,这个环节也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课堂是学,课后是用,用的形式就是练习,习题就是应用,应用就是练。这就是课堂教学的7个环节。

高效课堂“6+1”模式有三大要件:

◆ 第一是科学的导向性,导入之后,向学生发放导学提纲,在上课一开始的时候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用导学流程引到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 第二加大课堂容量,高效课堂的每节课必须用屏幕投影仪,可以增强节奏感,提高课堂效率。

◆ 第三必须有展示环节,这是灵魂,但必须有规范的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6+1”模式有八大特点:

◆ 1、博采众家之长:体用上海,头取江苏,臂采山东,脑取陕西,脚在衡中,魂在精英。

◆ 2、细化了课堂管理,每个环节进行了微格处理,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动,都进行了规范,克服了随意性。

◆ 3、使学生持续兴奋,在课堂流程中,各环节不断切换,形式不再单一,克服了学生的疲劳。

◆ 4、学、练并重。过去,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注重动手操作练习。做作业并不是增加学生负担,而是学以致用,做题不是应试教,正是素质教育,我们国家为什么科学技术落后,就是计算演练训练不够,动手实验能力不强。新技术更新更需要操作和动手。

◆ 5、形态比较规范。

◆ 6、实操性强,复杂问题简单化,理念问题实操化,实操问题流程化。

◆ 7、适用面很宽,初中高中都行,文理科都行,新授课和复习课都行。

◆ 8、朴实无华。实效性强,能够落到实处。

高效课堂“6+1”模式有五大功效:

◆ 1、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在课改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 2、能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 3、能使学生能力快速提升。

◆ 4、使课堂效率快速提高。

◆ 5、使薄弱学校迅速强大。

徐杨华:课堂应该充满生命活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场景:老师讲起课来口沫横飞,台下却睡倒一片;偌大的教室总是死气沉沉,偶有提问也是应者寥寥,课堂变成了少数几个“精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个人对话,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一动不动地保持沉默,“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式课堂”——恐怕它留给你的最深印象,就是机械乏味的知识点讲解和堆积如山的课外作业。

传统课堂培养出来这样的学生也不陌生:他的课本总是崭新的,几乎从来没有做过预习和笔记;老师提问,他总是生怕点到自己的名字,万一被点名,总是扭捏地站起、慢吞吞地回答;做练习时,他总是漫不经心,直到老师点名催促时才懒洋洋地拿起笔;听着老师的讲解,他却想起某款新上市的游戏或者某部惊险刺激的玄幻小说;课堂上,他充当闲散的看客,学习的奴隶,知识城堡外的流浪汉!他总能找出种种理由安慰自己在课堂上日复一日的庸碌无为,任凭自己的生命之叶在课堂枯萎,青春之花在课堂凋零!直至走进考场,他才发现课堂上不劳无获;直至毕业离开校园,他才追悔莫及……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思想,形成了这种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已经足足有60年!60年来,中国的无数中小学奉行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原则,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忽视了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早已与60年前不同,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改,课堂将失去活力;不改,学校将失去吸引力;不改,创新人才将难以培养;不改,中华民族的未来堪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通过创新,消除传统教学的积弊,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新课堂”设计了学生当堂自学课本知识、教师精讲重点知识、小组讨论难点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习题等环节;“新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探究,要求让每一名学生忙起来、动起来,自信、自主、高效、快乐地学习。

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中,同学们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出击、自主学习的知识的主人!40分钟的课堂,将不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游击战、两败俱伤的消耗战、旷日持久的疲劳战,而是一段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轻松旅程: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学生觉得老师提问的问题都变得那么简单;因为尝试独立自学,学生自学获取的知识比听老师讲解好几遍记得还牢固;因为参与了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思路清晰地表达、落落大方地演讲、一语中的地辩论;因为走上讲台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了许多, 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也随之增加了几分;因为完成了当堂检测和错题收集,学生会发现还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巩固……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生动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改革是一道永远求解的未知方程,它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也不会停止。各类新模式、新思路不断的涌出,给新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12月8日-10日李海林、李金池、徐杨华三位校长将相聚永康,在以“学生·教师·校长”为主题的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上进行精彩分享。如果您渴望与其面对面交流,欢迎点击自定义菜单“西湖论坛”报名参加本届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