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正气以养生

 yanghd789 2017-11-20


正气,是人体一切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和抗病及自我康复能力的总称。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固护人体正气,认为体质的强弱及机体是否出现早衰,主要取决于自身正气是否充足。如果正气充实,脏腑功能协调,经络气血畅通,机体就生化正常,身体健康强壮,精力充沛,可得长寿;反之,若正气不足,则体质虚弱,精神不济,容易未老先衰,寿短夭折。从发病学角度来看,人由年轻到衰老、体质由强变弱、由健康到亚健康甚至疾病,无不是因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所致。



在导致疾病的“外因”与“内因”之间,中医主张内因正气居主导地位,而外因则居于次要地位。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正气旺盛,就不易被邪气侵犯,机体不会轻易发生疾病,即使患病,症状也比较轻,治疗和恢复也比较容易。所以《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气便可以乘虚而入,侵犯人体而引发疾病,即《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然,在某些条件下,邪气也可以成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导因素,因此,在强调固护正气的同时,也主张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其毒气”,以维护人体正气。 



对此,中医养生学提出了“固护正气”的养生原则。强调以保养正气为核心,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神的主动调摄,养护正气,以提高人体的生命活力,增强适应自然界的能力,从而实现强身健体、防病抗衰、益寿延年等养生目的。养生是人有意识地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来养护生命的一种主观行为。因此,人首先要能充分认识生命的重要性,知道天地之间存在着诸多影响生命健康的因素,才会有目的地采取各种具体的养生行为。在养生的实践中,一方面要通过自身努力去改造自然,通过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来养生;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意识地养护人体内环境来养生。固护正气的法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内养正气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进一步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正虚发病的观点。 



但如何使“正气存内”,达到“邪不可干”的目的,则关系到人体体质的强弱,精神状态的好坏以及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等多方面因素。体质虚弱除因疾病引起外,往往与先天禀赋有关。《灵枢·寿夭刚柔》即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虽然说人的禀赋在生理上有其差异性,对人体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但如能加强后天调养,还是可以达到不受邪气侵害的目的。中国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重视护养人体正气。



《厚生训纂·卷之六》对养护正气的原则和方法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体诸气得养,则脏腑功能协调,保持机体生化有常,则正气旺盛,人的精力充沛,自然健康长寿;若正气虚弱,则致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衰竭,生命运动也就终止了。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健康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实,可维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环境,有效抵御外来邪气的侵害,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出现,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要务。



(二)外避邪气    中医发病学说在强调内在正气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外避邪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素问·移精变气论》亦言:“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素问·玉机真脏论》则提到:“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无论何种邪气入侵,都会或多或少引动正气抗邪,从而扰乱脏腑气血的正常功能,不同程度地耗散人的精气,避邪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保护正气,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避虚邪以安其正。”对于一般轻微病邪,能通过保护正气,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但若是较为严重的四时不正之气,甚至疫气,就必须要懂得规避邪气的重要性,掌握避邪的时机。




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养生学认为邪气是疾病损伤正气的触发因素,强调避邪安正,通过避免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不当、金刃外伤、虫兽灾害等,使正气安和,不受损耗,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