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闲扯摘录(一)

 阳关残雪 2017-11-20

所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年少无知无畏,信口开河,商榷处众多。今发出多年前群聊摘抄,大家探讨。



一、关于诗道之中庸

 

写一首诗,一阕词,起承转合,你都要考虑到。

 

思想是跳跃的。而笔触也在跳跃。就形成了句子的隔,不可取!

 

其实,写诗词。如果完全感性,写出来的句子,就会发飘。如果完全理性,又少了份可圈可点的 '真情'。所以,感性理性,一个不可少。而,感性的是你的思想,理性的是你的笔触。

 

围绕你的主题,开始到结束。开始的时候,一般起句惊艳。来些铺垫。然后转结句,也就是上阕和下阕的承接句为腰,要站得直,接得上。不要歪歪扭扭。末句要有力。

 

你要抱着一种心态:天下人都是我老师。这样,你慢慢地就领悟到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触。急不来的。

 

许多所谓大师都是垫脚石。想超大师太容易了。难的是超越自己。

 

你们在看古人的句子时,看的不是句子。而是要看,句子背后为什么那么写。然后学会忘记古人写的句子。若忘不掉,你写出来的句子,出不了新。你要学的只是人家用笔的关键。在里不在表。

 

看不懂古人的句子没关系,这跟浮躁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这阶段。因为,不懂得怎么去看。或者说不愿意看。但慢慢地发现,其实,流传下来的东西精华不在句子。而在思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看得多了,读得多了。句子就记住了。突然在某天,你发生了同样的故事。恍然大悟,哦,原来道理在这。

 

人不救你须自救!

 

这个,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到你。每个人的天分,都得自己去开发。老天砸下来个馅饼,你还得弯腰去捡对不对?还是那句。每次超越的都是自己。如果你把天下人当自己的老师,你把自己当成唯一的敌人。你就会越来越觉得有趣。

 

诗词的大门一直开着。只是你以前视而不见。

左手写风情,右手恨相思。

你说,无情?有情?

无情,有情,是花,非花,是人,非人。

句子本在可有可无之间。

写花也在似花似人之间。

其实呢,我个人的感悟是,一切不要太实在,一切不要太虚无。万物取个'中'字。

中和。

 

所谓阴阳。男女。左右。上下。矛盾。等等等等。其实相对也就是为了取个平衡。那么,知道这个规律之后。你写的物事,最终的最终也要取得这个平衡罢了。

 

我心再起伏,我的笔很安静。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真正的大境界。你看,假如我心起伏,笔也浮躁。这就不是'中'。假如,我心安静,笔也安静,写出的句子,必定味同嚼蜡。一样不是'中'。

 

我在自己感情很激烈的时候。不会去写。因为,怕理性管不了那份汹涌澎湃。往往,一件事。一份感悟,我会沉淀。沉淀下去。不代表遗忘。而是为了更好的想念。

 

情是情,情非情,看你怎么看吧。

 

花非花,花是花,也看你怎么看。好象都一样。

 

刚我所扯的这些,全是个人感悟。每个人的感悟不同,我的感悟也未必就正确。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暗香如沁


二、关于至真至简

 

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瓶颈期。这瓶颈期其实就是自己的心境。而,每个阶段所看,所想,所写都不同。因为环境在变,认知在变。

 

不要问,一个人写的句子,是如明月般纯净好,还是如那石头沧桑些好?在我眼里,明月石头都一样。所以我认为句子有好坏,境界无高低。

 

一时心境一时文字,并不在于你的字句内容如何。而在于你的心,到底理解了多少,到底付出了多少。

 

有人说为什么“我”写的句子,都有前人的影子。很简单,因为前人的东西你看得多了。看得多是好事,但学不会忘记,那就是坏事了。而你所看的,仅仅是句子。没有琢磨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去安排。仅仅拿来主义东拼西凑,无非东施效颦罢了。

 

一个人未经世事,心不沾尘,写出来的句子,就如同山涧小溪,一眼到底。现在许多小女子写的闺阁派句子就是这样。纯净得让你舍不得放手。会让你怜惜。看见这样的句子时,第一印象,这娃干净。

 

而有些人,早已沧桑看倦,写出来的句子,大抵很沉重,且直叩人心。教人或黯然,或悲愤。有时感慨,哦,原来这句子就是为我写的。

 

在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人。这种人,拥有大智慧,可能也就是得了佛家所谓的第三重境界。看山依旧山,看水依旧水,能出,能入。随心。而这样的人,沧桑历尽,心中总有一片净土被守护,不染尘埃。所以,看这样的句子,只有一种感觉,通透!又让人念着。叹着。你永远都追不上。

 

如果这三种都没有得到。或者说,你还没入门。

 

这一生有许多人。爬到第二重时,迷了双眼。留下遗憾。你们当中有人误以为我到了第三重境界。其实,不然,若此,我还在哀怨什么?早就扔下我的笔念四大皆空了。

 

我们回头来看,古人当中,能流传下来的句子,大抵离不开一个“真”字,一个“简”字。通俗易懂,真性流露。

 

写诗词的过程就是这样。从欣赏到喜欢,从喜欢到模仿,从模仿到创造,从创造到改进。一而再,再而三,然后慢慢摸索,尝试着写自己的风格。而这写自己的风格,就根据你的环境,心境而来,也就慢慢形成自己的诗风了。

 

——暗香如沁

2009-9-27 17:05


三、关于典与非典

 

我觉得,如果写一首诗,一阕词要处处用典,每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这样的话,算了,你还是别写诗了,写史书摘录效果可能更好些。

 

虽说四壁皆书,非常人所及。案头一卷,随手翻来便是人间五味。然,诗和词,这些句子是要遵循自己的心境呀,你哪能处处套用书本上的东西呢?

 

当然,我也不反对用典。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用典恰倒好处,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化典于无痕之间,那么,那个句子,就是你的经典了。

为什么一定要亦步亦趋跟别人后头呢?而不能自己去闯一条路?哪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进取?

 

在此,我跟大家讲个笑话。

我有个朋友,历史上的知识,非常渊博。只是,现实当中,就比较单纯了。他在现实当中做事,往往会拿书上的东西来套用。可是,书上的事物不都是前人在编么?这个可以这么说,那个可以那么说。他想说正的时候,引用这人说的。他想推翻自己的时候,引用那人说的。后来啊,我就和他说笑。你呀,掉书袋了。你把最真实的自己弄丢了……

 

其实呢,书,够用就好。要学以致用。而不是,食古不化。

 

你如果要拿一首句句典故拼凑的句子来问我是非好坏。那我先问你,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呢?

 

若想听恭维,我可以从诗经上开始扒拉起。但是,只怕也就只得如此如此了。

 

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这话很有意思的。

 

看谁的作品,学习谁的作品都不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你自己领悟到了多少。还是那话。不要想着去模仿别人的美。你就是你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也没必要因为某人的一语,而删除曾经所有的印记。留着吧,N多年后回头,又是另番风景。

 

——暗香如沁

2009-9-21 16:23


四、关于音律


在北大,曾经和老师有过一个争执。严格说起来是探讨或者交流吧。和老师之间的某些观点有了分歧。

我平时填词,大多是以《钦定词谱》为主。觉得这个比较齐全。正体变体的范例很多。

 

综观当下,其实词谱还是蛮多的。比如,白香,龙榆生,王力,钦定,以及现在许多的新编词谱。怎么说呢,白香的只有一百首,格律上很宽泛,也没有什么正体和变体之说。所以,大多数喜欢古韵的人,就会以“龙榆生”和“钦定”为主了。

 

我和老师之间的争论话题是由一阕词引起的。在这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不同的观点。而这词仅仅是个导火索罢了。至于什么词,并不重要。无非是个人看的词谱不同,而引起的一场关于平仄出入的误会。但是,却因此有了一些更深的交流。

 

我先说下个人的观点,我一直觉得,看事物不可那么片面。如果拿着别人刚填的一阕词,严格去抠词谱对照的话,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或者就是所谓的以律害意。再者,词谱众多,你看的或许是这个词谱,那他看的或许是那个词谱。我们不能够认为自己所看的就是正确的。别人的统统就是有错误。词谱和词谱之间,词人和词人之间,如果完全一个模式而没有小小的变革,那只怕写出来的东西亦是索然无味。话又说回来,当初那些变体又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因为词人在填这词牌的时候,觉得这样写句子会更适合目前的心境,所以,在一个大范围之内腾挪有序而产生了变体吗?

 

老师的个人观点是,在填词时,还是依谱按节拍处理,在2,4,6的位上安排平仄。以钦谱为基础,参考龙谱。

 

对于这个,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某些观点。

 

但是,通过这次交流,还是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词谱要多看。积累才是硬道理。我平日因为觉得钦定比较齐全。所以,大多看这个。往后得改改这毛病。

 

好了。现在转回原来的话题。老师说按节拍处理。对这个,我是这么想的,大多时候是要如此。可是,在某些情绪上的处理,我想我还是会尊重先行感觉。如果因为那么一两处平仄有误,我就要为这平仄去违背心境的初衷。好象这有些过了。当然,这也可能和我随性的心性多些。且,我个人认为,词毕竟不是诗。词为诗余。对于格律上,会宽泛许多。再个,老师说的246问题,并非一概而论。许多词中,尤其是长调,不管正体变体都有可能出现4连平或者4连仄,5连平或者5连仄,若我们纠住246的原则不放,那么,这些句子又该怎么去定论?

 

所以,综上所述,有时候填词,即使按照某个特定的词谱去填,但有那么一两处,非韵脚处,我觉得,如果换字,意义完全不同,我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而不会拿固定的平仄去约束。当然,你也不能大刀阔斧去改革,全部改了词谱的平仄,而挂词牌名。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且,不改音律的基础为原则。正因若此,大家在看我句子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觉得某个地方比较碍眼,因为没有按照词谱很严谨地去做。权当罪过吧。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的一些观点,见仁见智。大家一起探讨吧。

 

——暗香如沁

2011-4-1 20:29


五、关于名利


何人为匠不为师?何人为师不为匠?匠者:技也!师者:心也!求技易得,求心难得。求一技,柳暗花明;求一心,山长水阔。一念之间,为匠为师,诚名利之内外跋涉。所谓,求名而不得名,求利而不得利;不求名而名生,不求利而利往!无为之道,正是无所为,而无不所为焉!

 

——暗香如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