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共文化服务】 图书馆“明天”的样子

 犇犇lin 2017-11-21

图书馆“明天”的样子——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年学术论坛观察

近日,来自全国图书馆界和相关业界的专家学者、国内主要图书馆学院系和各级各类图书馆青年代表共300余人齐聚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就“转型与创新:新时代图书馆员的使命与责任”议题展开讨论。3个会场共24位青年代表的发言,囊括了图书馆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活动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同时,在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推进全民阅读等内容上,青年代表也各抒己见,并对未来图书馆的规划和形态展开畅想。

论坛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向与会代表推荐了将于2018年开馆的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这是一座赫尔辛基居民自己参与规划的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馆空间之外,内部还有电影院、音乐厅、餐厅、开放式工作区和“市民阳台”。在吴建中看来,图书馆的“明天”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空间,必将打破以往人们认为“在图书馆只能看书”的固有印象。

“明天”的图书馆将从提供图书变为提供知识,“各大图书馆在藏书的同时,也都正在进行图书数字化工作,不过大家都只是简单地对图书内容进行复制。全国确实多了很多数字图书馆,但它们彼此之间不连通、不能知识共享,从而又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这是一种巨大浪费。”吴建中认为。

在上海嘉定区图书馆馆员黄莺看来,自己所在的图书馆早已不再只是单纯地提供借阅服务,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服务空间。上海嘉定区图书馆采用政企合作模式打造24小时服务的多功能社区文化空间“我嘉书房”,通过资源的再度整合利用,定期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和文化服务。同时,以图书为基础的服务、活动不断增多,辐射面积不断增强,并通过新媒体等手段探索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模式,令越来越多的读者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成果。

济南市图书馆馆员曹艺在论坛上分享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海量用户共享借阅的模式。曹艺认为,随着公共图书馆网借业务的持续开展,C2C(用户对用户)模式与B2B(图书馆对图书馆)模式齐头并进,在图书馆业内也都有着部分业务的开展和尝试,“随着人们需求逐渐社会化、个性化、移动化,海量用户共享借阅模式得以实现后,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催生阅读社交圈子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图书馆的明天是提供均等化服务。”吉林省图书馆少儿部的郝天晓多年来深入打工子弟学校,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精神生活,并和同事们在吉林省内陆续创建了60余家学生书房,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邀请作家进校园和农民工子女面对面接触,为丰富特殊群体孩子的文化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郝天晓也倡议青年同行们能更多地关注这个群体,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的“明天”。

与郝天晓不同,浙江图书馆图书文献服务部的金敏婕把眼光投向了老年群体。通过大数据分析,她把老年读者划分为研究型、探索型、沟通型,基于他们的阅读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老年群体的阅读幸福感。她和同事们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老年用户社群,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从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社会服务机制。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主任陈传夫听完青年代表们的发言后表示:“在我国,各种大型图书馆拔地而起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图书馆应该走向内涵式发展,重在提供有品质的服务。面对新的时代环境,以及农民工不断增多、老龄化问题突出、儿童数量增加等,图书馆的服务将迎来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