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南陔:诗句无语法

 杏坛归客 2017-11-23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古代家族同辈人按年龄长幼排序,刘十九即刘氏家族的第十九位兄弟。这首诗里只有一个“醅”字生疏一点,是滤酒的意思,代指酿酒。除此之外,全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无须作多的解释。为什么旧体诗给人以深奥难懂的印象呢?是因为句子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不一样。这首诗前两句就是两个联合词组,没有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第四句也省去了主语,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或者说是一个“病句”。但是就诗的意思来说,并不晦涩。一二句渲染了当时的环境:盛情而且温暖;后两句紧扣题目的“问”字,虽然刘十一尚未作答,但是已经亲密无间。古诗句像这样省去主语、没有动词,甚至以副词作谓语、以副词修饰名词的句子比比皆是。这些不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也就凸显了旧体诗的语言风格。

 

        我们再来看看荆门白云楼上勒石于墙的一首诗:


洞口不知处,茫茫尽白云。

台空余鸟迹,碣老长苔纹。

塔影踞山起,钟声隔水闻。

倚栏看未足,归路已斜曛。

        (清代周宝生:《白云洞》)


        第二句“尽”字副词用如动词,第五句省去了主语,第八句名词性词组“斜曛”作了谓语,而且受“已”字修饰。这样文言味道也就出来了,显得高雅。


        再如南叔评点里曾经举过的沈传和《沁园春·临江抒怀》一词中,“千古名篇,一江好景”是以两个词组充当句子,“更秋日” “纵前前后后” “正情怀似水”是以副词(“更”“纵”“正”)修饰名词(词组)。正是有了这样的句式安排,全调才显得端庄典雅。现在我们许多习作者写诗,一味按平仄句式冥思苦想,跳不出现代汉语的造句模式,写出来的句子文白皆非,或者套用广告,或者压缩新闻辞藻,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不好。懂得“诗句无语法”的道理,应该会有一些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