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幼儿园?90多年前一个中国人进行了探索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11-24


EYEONHISTORY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9分,一个名叫陈一鸣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


而他的父亲,顾不上高兴就拿起了照相机,对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拍照,并在本子上记下了他的每一个细节:


“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


“生后45分钟就打呵欠;生后2点44分,又打呵欠,以后再打呵欠6次。”


从这以后,这位名叫陈鹤琴的年轻父亲把自己的儿子当做“试验品”,对他进行长达808天的观察和记录。


1925年,陈鹤琴在对自己儿子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的著作。



中国自己的幼儿园课程



1923年,陈一鸣3岁了,到了上幼稚园的年龄。


然而,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大多是外国教会办的,老师也是外国的,唱的歌也是外国的,孩子们耳濡目染的都是西洋的一套。


即使中国人自己办了幼儿园,还是用外国的方法,从形式到内容多抄袭日本和美国。


于是,陈一鸣又一次成了自己父亲的“试验品”。


1920年,陈鹤琴在妻子协助下将初生的儿子作为观察与实验对象


当年秋天,为了纠正当时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让自己的孩子乃至中国的儿童可以在一个适应中国儿童天性的幼稚园中成长,陈鹤琴在自家住宅不足30平方米的客厅里办起了实验幼稚园,自己亲任园长,并找了两位老师。


这一次,陈一鸣不再孤单,他有了其他13个小伙伴:自己的弟弟陈一飞、东南大学的教师子女以及两个日本孩子。


这些孩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的第一批学生。


陈鹤琴的幼稚园刚刚创办不久,陈鹤琴和他的同事们就感到,“课程是最大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幼儿园大多是“宗西洋成法,不是直接抄福禄贝尔,就是直接抄蒙台梭利”。然而,在陈鹤琴看来,抄袭外国成法与中国国情格格不入。


于是,陈鹤琴带领鼓楼幼稚园的老师们,依靠实验精神,“孤独的向前作出”中国本土化幼儿园课程的探索。


陈鹤琴与孩子


最开始的时候,陈鹤琴按照“幼儿园是儿童自己的”的理念,让儿童自发的进行活动,而老师们只负责“布置环境、提供材料、从旁指导”。


这个方法似乎效果不错,“个个儿童活泼尽致,教师兴趣淋漓,全园充满了生气和快乐”。


但是不久,就碰上了问题:老师们穷于应付,即使精疲力尽也跟不上“电光火石的儿童兴趣”,更不必说“辟新路使儿童前进”了。


于是,在设法补救未果的情况下,南京鼓楼幼稚园的院长和老师只好放弃让“儿童自发的活动”的做法,开始设定一些“原则预定课程”:


教师们根据当时当地的节气、自然物和社会风俗指定课程大纲和活动细则,孩子们在大纲的引领下上课。


然而,这些根据“以儿童为主”设定的课程确实让孩子们学到了东西,且获得了家长的认可。


但陈鹤琴却发现其中“不能填补的陷阱”:“强制儿童的兴趣,蔑视儿童个性,教材往往不适用,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插进去。”


1961年,陈鹤琴在北京学习期间与孙辈合影


陈鹤琴和鼓楼幼稚园的老师认为:“只图老师自己的便利,只要博得社会的欢心,不顾儿童本身”会剥夺儿童自由,埋没许多天才,“是一条教育上极危险的路”。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1926年秋,在综合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之后,他们探索出来了“中心制课程”:即围绕一个中心,综合开展识字、常识、音乐、绘画、游戏、故事等多种课程。


这个课程取得了成功。


1927年,陈鹤琴的“中心制课程”在南京城内14个幼儿园以及晓庄、燕子矶等乡村幼儿园积极推行,并很快传播到全国。



这个幼儿园不一样



陈鹤琴的幼儿园很是不一样。


早晨,鼓楼幼稚园孩子们在户外进行早操活动时,你能看到陈鹤琴站在孩子们的面前,边唱歌边做动作:“拉索呀!拉索呀,用力拉呀…”,并和孩子们一起模仿打铁、锄地、划船、割麦、纺纱等等;


上音乐课时,你能看到陈鹤琴掮着一根棍子在肩上,站在孩子们中间,学做“小兵丁走路”。


他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边走路一边唱:“我是一个小兵丁,小兵丁,小兵丁,我是一个小兵丁,小兵丁是我……”


“玩具就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工作”,这是陈鹤琴始终坚信的。因此,在南京鼓楼幼稚园,你经常能看到陈鹤琴高兴地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做游戏。


此外,在“南幼”,你还能看到像“彩色竹圈”、“空心积木”等这些陈鹤琴自己设计的玩具,他甚至把国外流行的“傀儡戏”引入教学课程中。


南京鼓楼幼儿园中的陈鹤琴像


陈鹤琴不仅为孩子们设计了游戏玩具,还为孩子们打造了一片“乡村田园”:


在“南幼”,你不仅能看到种有樱桃、桃子、枣子的小花园,也能看到种有各种蔬菜的小菜园,还能看到饲养有鸡、鹅、兔的小动物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中得来的,大自然和大社会最好的老师”。


所以,除了“南幼”的花园、菜园和动物园,鼓楼公园、北极阁、中山陵园、栖霞山、燕子矶,都成为当年孩子们的活动场所。


在“南幼”刚开始的时候,园长陈鹤琴就要求老师一定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这句话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振聋发聩的。


它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真正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去理解和尊重的观念。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是真正的以孩子为中心,才是真正的“一切为了孩子”。



看历史已登录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户端,日均阅读量已达98.5万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