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说,看中医的时候,尤其是翻阅古籍的时候,看到方子,觉得挺好,然而看到剂量就又懵逼了,比如这样: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汉《伤寒论》)
再比如这样: “恒山三两,乌梅五七枚,香豉八合,竹叶切、一升,葱白一握”(唐《备急千金要方》)
还有这样: “甘草炙、剉半两,黄连去须、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分,阿胶炙令燥,半两”(宋《圣济总录》)
…… 这些书里写的到底是多少?一些著名的中医学家,张仲景的一两,孙思邈的一两,朱丹溪的一两,叶天士的一两,毫无疑问是不同的。那他们的一两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克?他们的一升相当于今天的多少毫升?
这里就涉及到了“度量衡”。 度:长度。 量:容量。 衡:重量。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统一了度量衡,也就是设立了全国统一的长度、容量、重量标准。但是,在不同时代,每个政府给出的度量衡标准却又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个时代有些还有大小的差别,令一个临床医生难以适从。 但好在,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参照文献和考古成果,大体是可以折算的。不过在用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去一项一项查吗?当然不需要,因为书生准备在这篇文章里给你一个参考,请注意是参考,不是绝对标准。每一部分都先把当时的度量衡标准列出,再给出最小单位折合现代的多少。 ![]() 度 度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汉代:1分=0.231厘米 晋:1分=0.245厘米 南北朝、隋:1分=0.296厘米 唐:小分=0.3厘米,大分=0.36厘米 宋、元:1分=0.312厘米 明:裁衣1分=0.34厘米,量地1分=0.327厘米,盖房1分=0.32厘米 清:裁衣1分=0.355厘米,量地1分=0.345厘米,盖房1分=0.32厘米 ![]() 量 量 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秦汉、三国、两晋:1合=20毫升。(汉代还有特殊的,1龠=1/10合=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南北朝:1合=30毫升 隋:早期1合=60毫升,后期1合=20毫升。 唐:大合1合=60毫升,小合1合=20毫升 量 1石=2斛 1斛=5斗 1斗=10升 1升=10合 宋、元、明、清 宋:1合=67毫升 元:1合=95毫升 明:1合=100毫升 清:1合=100毫升 ![]() 衡 衡 1石=4钧 1均=30斤 1斤=16两 1两=24铢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汉、三国、两晋:1铢=0.57克 南北朝:梁、陈1铢=0.57克,南齐=0.86克,北魏、北齐=1.15克,北周=1.72克。 隋:大铢1铢=1.72克,小铢1铢=0.57克 衡 1石=120斤 1斤=16两 1两=10钱 1钱=10分 唐、宋、元、明、清 唐:1分=0.41克 宋:1分=0.4克 元明清:1分=0.37克 这是对各个主要时期,度量衡的折算。由于张仲景作为医圣存在的特殊性,《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方剂存在的特殊性,我们最后对仲景的剂量做一个专门的汇总,度量衡标准参考上文已经有的汉代标准,不再赘述。 仲景有些药物用的是枚,有的固体药物也用升,我们参考《金匮要略译释》折算的剂量: 附子大者10枚=200g,附子中大10枚=150g, 川乌大者10枚=100g,川乌中大10枚=70g, 半夏大者10枚=20g,乌梅中大10枚=30g, 栀子中大10枚=15g,大枣中大10枚=30g, 杏仁大者10枚=4g,桃仁大者10枚=4g, 枳实大者10枚=100g,中者10枚=60g, 小者10枚=20g, 石膏鸡蛋大10枚=1000g, 全瓜蒌中大10枚=500g, 百合大者10枚=100g, 水蛭大者10枚=30g,中大10枚=20g
半夏1升=120g,赤小豆1升=160g, 桃仁1升=120g,杏仁1升=122g, 赤石脂1升=218g,麦冬1升=120g, 小麦1升=140g,麻子仁1升=100g, 薏苡仁1升=150g,冬瓜子1升=30g, 葶苈子1升=120g,粳米1升=160g, 五味子1升=90g,吴茱萸1升=80g, 浮小麦1升=100g,香豉1升=124g, 瓜蒌仁1升=100g,虻虫1升=16g, 薤白1升=60g,蛴螬1升=60g, 橘皮1升=40g,苦参1升=40g。 以上数字是根据部分资料整理而来的,当然学者们对不少问题也都还有争议,我们没有办法,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临床实际问题,只要言之有据,用之有道,那么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