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诗人咏福州之三丨别记闽都系列

 fjlhl 2017-11-27

历代诗人咏福州之三丨别记闽都系列



【陈轩】宋人,字元舆,福建建阳人,生卒年不详,崇宁元年(1102年)知福州

楼台相望跨蓬壶

——陈轩《冶城》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注释] 冶城: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筑“冶城”为都城。古越都:古代闽越国的都城。蓬壶:海上仙山,“蓬莱”俗称。罩:笼罩。

陈轩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授平江军节度推官,宋徽宋即位后被升为兵部侍郎兼侍读,后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福州,并死于福州。

这是吟咏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传诵甚广。诗中所写“三山”和“楼台相望”,虽是其他诗作经常写到的,但当它与“有时细雨微烟罩”这一独特状态相结合时,审美的效果出来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令人神往。为什么有了“微烟罩”就会有水墨画的效果呢?因为云烟或雾气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虚实结合,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没有雾气也要通过绘画技巧营造出雾气来。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所以是名句,就是因为它也具有中国画的审美特点。

 

【谢泌】(950年—1012年),字宗源,安徽歙县人

城里三山千簇寺

——谢泌《福州即景》

一别无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漱齿冰。

[注释] 无诸:指无诸城,即福州城,汉初,闽越王无诸在这里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三山:指福州城内的三座山,即于山、屏山和乌石山。七塔:指福州的定慧

塔、神光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寺塔(又称寿山塔)、育王塔、定光多宝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前五塔先后被毁,后两塔至今犹存。东山:在福州东门外。漱:漱口

谢泌著述有《古今数要》30卷。曾出任福州知州(太守),政绩不错,离任后福州百姓为他立德政碑纪念。

这是谢泌离任福州太守之后写的一首诗,回忆了亲身经历过的福州的历史风貌,重点写到福州的农业生产、宗教发达的盛况,和地泉资源的丰富。福州真是一块福地,夏日炎热,有赖寒泉解渴降温,冬日寒冷,又有温泉驱寒护身(虽然诗中尚未写到温泉)。“道路逢人半是僧”,说明人心安定,也说明宋代福州这个地方极为崇尚佛教。“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反映自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这使人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南京,而福州对佛教的热衷程度,在字面上看似乎比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王逵】(992-1072),字仲达,河南省濮阳县人。

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

——王逵《鳌顶峰》等二首

   福州是一座靠海的城市,这个特点一再被写进诗中。我们再来看北宋诗人王逵写的一首《鳌顶峰》:

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

回影连三岛,盘根压六鳌。

[注释] 鳌顶峰:即鳌峰,福州于山最高点,在平远台东南,宋代有嘉福院地,因状元陈诚曾在这里读书,俗称状元峰。沧海:这里就是指福州东边的大海。三岛:指道家神仙居住的地方,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地。六鳌:指鳌顶峰的传说,传说此山是六只巨鳌从东海之滨驮来。

此诗大意是:站在鳌顶峰,眼看着东边,大海好像离得很近,而自身又好像高入白云。回头看山影,它仿佛与蓬莱三岛相连,同时,整个山体盘住脚跟,紧紧地压住传说中的六鳌。

这首诗写诗人登临于山鳌顶峰的所见所感。“沧海近”与“白云高”并举,写出了鳌顶峰的高耸和气派。地理形胜,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道家仙境,再加上此处有六鳌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奇魅力。

王逵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中进士,曾出任处州、福州、扬州、洪州、衮州、全州等地知州(太守),最终官至尚书兵部郎中。他出任福州知州的时间是宋仁宗庆历二年至四年(1042—1044)。王逵大部分著作今已散佚,存留在世的诗作也不多,但至少有三首写到福州,除了《鳌顶峰》,还有《中元燕百丈小楼》和《上巳游东禅寺》。先来读《中元燕百丈小楼》: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

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

[注释] 中元:七月半,即七月十五日,传统的祭祀节日。燕:同“宴”。百丈小楼:福州乌山薛老峰西边的一座楼阁,地势较高,人们习惯称之于百丈小楼;据《三山志》记载,“闽王于薛老峰西作百道阶,每岁中元,闽人盛游于此”。薛老峰:乌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此峰因此又被叫做薛老峰。中山酒:泛指美酒。熟:成熟,酿好。从他:任他,随他,不管他。

此诗大意是:薛老峰的西南侧,百丈小楼高耸入云,美酒已经酿好,尽管豪饮,即使回去之后烂醉如泥,又有何妨。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

重忆永和春

——王逵《上巳游东禅寺》等

王逵的第三首写福州的诗作是《上巳游东禅寺》:

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画轮。

因修洛阳禊,重忆永和春。

锦绣花香度,岩峦梵宇新。

忙中得闲暇,来见解空人。

[注释] 上巳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东禅寺:从前,福州除了现存的西禅寺,还有东禅寺、南禅寺、北禅寺。东禅寺在福州东郊,据说福州锅炉厂有其遗迹。紫陌:通向帝京之路,这里指道路。雕鞍:饰有花纹的马鞍。画轮:漂亮的轮船。修洛阳禊:修禊是一种古代民俗,在阴历三月三到水边游玩,以驱除不详,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三月三日,河南府尹李待价邀约留守裴度一起到洛河之滨举行除灾祈福的祭祀,裴度招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几位官员,在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此后,诗人们往往用“修洛阳禊”泛指修禊活动。永和春:指王羲之等人聚于兰亭的“永和九年”暮春,当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人正是在三月三这一天修禊于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语:“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锦绣:丝织品,借指游人,有的版本写作“罗绮”。度:过,经过。梵宇:佛殿。得闲暇:得到悠闲的机会,有的版本写作“得乘暇”。解空人:指僧人、修行之人,佛教崇尚“空”的观念,解空就是悟解诸法空相的意思。

此诗大意是:清晨,道路破雾而出,有人骑在马上,有人待在船上,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水边,参加三月三修禊活动。由此,我又想起了东晋时代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的佳话。此刻的东禅寺,不断地有善男信女从花丛中穿过,山峦之间的寺院佛殿如新造一般。我从凡尘琐事中抽出空闲,来会见在这里修行的朋友。

春三月邀友郊游,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绵延久远。这在明代福州诗人邵傅的诗作《同郭东皋诸游将军山九曲泛觞》中又可以找到印证:

楚楚集群贤,闽山三月天。

风宜花草径,酒称果蔬筵。

倚杖晴登石,浮觞曲引泉。

因询郭有道,何异永和年。

[注释] 将军山:福州冶山。诸:众人,诸位。九曲泛觞:指汉代闽越王曲水流觞、饮酒作乐的原址。楚楚:形容衣着整齐美观。闽山:这里指冶山。觞:酒杯。因询:于是询问。郭有道:诗人朋友的名字,即郭东皋。何异:有什么不同。

诗中“楚楚集群贤,闽山三月天”一句,反映了福州春游活动的盛况,令人神往。“酒称果蔬筵”等句,又让人直流口水。


【蔡襄】(1012年—1067年)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政治家和茶学专家,字君谟,号莆阳居士,福建仙游人,蔡京自称是他的族弟。

水际风光翠欲流

——蔡襄《寒食西湖观竞渡》

游览过福州鼓山的人会知道,鼓山灵源洞喝水岩边上有石刻的三个大字“忘归石”,楷书,那是一代名臣、北宋书法家蔡襄的手迹,是蔡襄留在福州的最有名的一处书法石刻

关于蔡襄的书法,《宋史·蔡襄传》说“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苏东坡也推崇他“为本朝第一”,后人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书法四大家(也有人说“蔡”是蔡京)。蔡襄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过福建路转运使,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知州。其中,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出任福州知州(1045年至1047年),嘉祐年间以枢密院直学士再次担任福州知州(1056年至1058年),政绩卓著。在担任泉州知州时,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石桥万安桥(后来改称洛阳桥)。死后谥号忠惠,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著作有《宋蔡忠惠文集》《荔枝谱》《茶录》《墨谱》等。

两次出任福州太守(知州),蔡襄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的诗作。且看《寒食西湖观竞渡》:

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

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

浮来烟岛疑相就,引去沙禽好自游。

归骑不令歌吹歇,万枝灯烛度花楼。

[注释] 寒食:节俗,在清明前两天。尽日:一整天。曲岸:弯曲的湖岸。潭:这里指西湖。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形状像钟,但比钟狭长,用铜制成。沙禽

:栖息沙洲的水鸟。度:经过。

福州西湖的龙舟赛事,是传统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地方行政长官往往亲自观瞻。这是身为太守的蔡襄在观赏福州西湖龙舟竞渡之后的吟咏之作,先写西湖的

自然气候和风光,再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和自己的细致感受,最后写到余味未消的兴致,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反映了宋代福州的民风民俗。

诗的大意是:早晨,山前的雨气才收敛起来,西湖水面和四周,仿佛一片翠绿在流动。一整天西湖的岸边都彩旗招展,整个湖面鼓乐喧天,飞舟竞渡。湖上的小岛仿佛载着烟

雾在向你靠近,引得水鸟在它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骑马归来,仍不愿让乐队停歇,直到千万枝灯火经过座座花楼,仍然觉得白天的赛舟场面并未消散。

终日行山不出城,太守钟爱是乌山

——蔡襄《饮薛老亭晚归》《凌霄台诗》二首

蔡襄的诗,有多首写到乌山,或者与乌山有关,可见他对乌山特别的钟爱。先看《饮薛老亭晚归》:

终日行山不出城,城中山势与云平。

万家市井鱼盐合,千里川原彩画明。

坐上潮风醒酒力,晚来岩雾盖钟声。

归时休更燃官烛,在处纱灯夹道迎。

[注释] 薛老亭:位于乌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此亭现已修复。终日:整天。与云平:比喻山势之高突峭拔,与浮云平接。市井:街市和人家。合:合得来。千里川原:指福州城外辽阔的郊野。官烛:官府用的灯烛。纱灯:灯笼,俗称“衔头灯”。

这首诗的大意是:整天行走在山上而不用出城,城中的山势几乎可以与浮云平接。城内街市很热闹,万户商家,鱼盐贸易,都和睦相处,井然有序;城外广阔的原野犹如彩画一般明朗、美丽。坐下来歇息,刚好借着潮湿的风醒醒酒;夜幕降临,山间雾气升起,钟声正穿雾而来。回去的路上,不必再点亮灯烛来照明,所到之处都有灯笼在夹道迎候呢!

乌山和于山、屏山都在城内,这就是“山在城中”的特点,同时,福州城又三面环山,这就是“城在山中”的特点。山绕着城,城包着山,这个特点早就反映在诗歌里。这是蔡襄游览乌山的诗作,既写到福州地理形势的特点,又写到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和商贸的繁荣,还写到诗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斯地斯人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作为福州“父母官”的自信和气度。

很可能有一段时间,登乌山成为蔡襄的生活功课。这不是说这个福州太守在偷懒和游手好闲,而是说明他管理的福州很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经常登乌山,总免不了要登上它的最高处。当蔡襄登临乌山最高处凌霄峰时,他写下一首《凌霄台诗》:

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

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

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

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

子夜看先日,阴崖得后春。

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

使者风流在,诗人格调新。

骊珠忽投我,神笔动惊人。

平昔持州契,于今识路津。

去天知不远,咫尺仰威神。

[注释] 峭拔:形容山势高而陡。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倾北斗:压倒北斗星。穹旻:天穹,苍天。来面势:具有迎面而来的气势,逼人的气势。阴崖:山的北崖,缺乏阳光照射。后春:原指春末时节,由于背阴之处花朵往往迟开,甚至错时节而开,所以“后春”又指迟开的花,错时的花。万落:千村万落,形容许许多多的村庄,“落”指人聚居处。来骊珠:传说骊龙颔下有千颗明珠。州契:官府文书。

诗歌注重感觉和意境,这首诗描述乌山的峭拔俊秀,充分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几千仞”“倾北斗”“青云上”等语,重在写出气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乌山绝对高度并不高,周围不少高楼大厦,挤挤挨挨,显不出乌山的高来。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候,乌山前面、福州南台还是广阔的田野和水泽,一无遮碍,乌山自然显得峭拔。旷野之上,一棵树都有高可擎天之感,何况一座山?

那时候,登乌山可以观日出,可以望见闽江风帆。从“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起,诗人把笔触移向山外,引伸出生活感悟和哲思。最后四句写到:平日里每天接触的是州府文书,而今登上乌山之巅,似乎认识了登仙之路,这里离天宇不远,咫尺之间,可以仰望威灵之神。

蔡襄既是官员又是诗人,以官员的身份写诗,反映在诗歌里,可以看到,他是关心民生苦乐的。一旦他的诗篇里隐藏了官员的身份,一个纯粹诗人的心迹就坦露无遗,这个时候,一个诗人固有的超脱、闲适的情怀就显现出来。同样是与乌山有关的诗作,《薛老亭晚归》关心民生的官员身份最明显,《凌霄台诗》已经流露出摆脱“平昔持州契”、抛却繁琐公事的心迹了。

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蔡襄《开西园》

蔡襄在《凌霄台诗》中已经流露出了摆脱“平昔持州契”的心迹,但毕竟是想到了“平昔持州契”之类的琐事,并没有忘掉自己的官员身份。在下面这首《开西园》中,诗人则完全隐没了自己的官员影子:

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

鱼游知水暖,蝶戏觉春晴。

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游观聊自适,不用管弦迎。

[注释] 风日:春风和阳光。朝:早晨,上午。聊:姑且。自适:自得其乐。管弦:指音乐,管乐和弦乐的合称。

此诗第一联,从气象的角度写出西园的清雅幽静。第二联扣住鱼和蝶的“知”和“觉”,写西园的春天尤其动人。第三联草与花相对应,突出了“迷行迹”和“隐笑声”的游园之趣,表明诗人完全融入普通游人之中。最后表达自适情怀。

此诗大意是:早晨,西园的空气和阳光特别好;雨后,整个西园显得特别清新。水池里的鱼游来游去,它们最知道水的冷暖变化——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蝴蝶在园里游戏,它们最懂得春日晴好。地上的青草软绵绵的,人行走的痕迹迷失其中;草木上的花正灿烂绽放,花丛深处传来阵阵笑声。在这里观赏游玩,真是自得其乐,根本用不着人为的音乐来迎候。

这首诗的意境,不亚于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抛开字面上的解释,我们只看两诗的写作角度和意境:“不用管弦迎”与“而无车马喧”写作思路不是差不多吗?“风日朝来好”与“山气日夕佳”不是刚好对应吗?“游观聊自适”与“此中有真意”都是直白地表露心志呀!“鱼游”“蝶戏”的细节与“飞鸟相与还”的细节又何其相似!

而“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句,更使蔡诗增添了活泼泼的人气,不像陶诗那样,“言志”“表白”的心态过于明显。陶诗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句是明显的言志句,在诗中占去过多篇幅。

诗题中的西园,是官家园林,又称“州西园”,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现在的鼓楼区新民路以西、北大路南段东侧,福州第三中学校址一带。这座西园是志书上有记录的福州最早的园林,据记载,园林里建有春台馆、春风亭、戏台、沽酒肆、秋千架等,还有池塘、小溪,与衙门里的沟渠相通,池塘的水很神奇,能与潮汐相通起落。宋代的时候,每年二月至三月,官方会开西园让市民观赏游玩,时间大约一个月。这首诗是蔡襄初到福州出任太守不久写下的,估计蔡襄亲自参加了开园仪式,所以诗题叫做《开西园》,估计他对这件事感到很满足,所以他在园里才会那么自在、那么陶然、那么忘我。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蕃

——蔡襄《达观亭》

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

旷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

扳云跻大庭,仙路何纡盘。

秋明澄远绿,暑霁凝新寒。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安。

偶暇按民俗,适游心意欢。

鸣弦俯清流,对酒环苍山。

重拂衣裾净,从带夕岚还。

[注释] 达观亭:位于福州大庙山钓龙台上侧。飞亭:指亭檐如飞翼般翘起。四无际:四外无边。跻:登上。大庭:天庭,天帝的宫殿,有的版本写作“大亭”。纡盘:曲折,绕弯。霁:雨后转晴。稠:密,多。暇:空闲,休闲时间。衣裾:衣服。岚:山风或雾气。

蔡襄喜欢游览,这是蔡襄登台江大庙山达观亭的纪胜抒怀之作。层次感显明,景物描写与个人体悟相发挥,是蔡襄游览诗作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开头四句点明达观亭的位置和

地势,以及取名的由来。第五句至第十句,描写登亭所见的景色,上下左右,远近纵横,包括“秋明”景象和“城郭”动静。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外游览的乐趣和情态。

管却春风不与归,瞬间感受正相当

——蔡襄《榴花洞》等短章二首

蔡襄两度在福州任太守,他本人又喜欢游览,其足迹遍布福州城里城外,南北西东。福州东郊有个榴花洞,蔡襄游览之后写下短章一首,即《榴花洞》:

洞里花开无定期,落红曾见逐泉飞。

仙人应向青山口,管却春风不与归。

[注释] 榴花:石榴花。落红:落花。管却:管住。与:赞许,允许。归:归去。

这首诗大意是:榴花洞别具洞天,气候特殊,花开没有固定季节,这里的落花往往飞落到山泉里,随着泉水流走。真希望仙人们守住这里的山口,管住来到这里的春风,不让

它离去。

关于榴花洞的来历,有个美妙的传说,不能不在此介绍一下:传说唐代永泰年间(765年—766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于是追逐下去,一直追到榴花河口,遇石洞门。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里面有村舍人家,鸡犬相闻。蓝超遇见一老翁,询问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老翁说这里的人是逃避秦时战乱来到此地,也不知现在是什么世道了。老翁劝蓝超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蓝超出洞后恍然如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所在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很相似,也许是古人因为喜爱榴花而虚构出这么一个“榴花源”式的世界吧。《闽都别记》也说到一个关于榴花洞的故事,说周启文与吴青娘一对少男少女因为躲避黄巢起义军而住在洞中十几日,后终成眷属,年老又双双乘青鸾羽化成仙。

别样洞天别样心,诗人希望仙人帮忙,留住春风,这虽然是游览榴花洞时的突发奇想,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

短章的妙处,就在于记下了诗人的瞬间感受。这里再介绍蔡襄的一首短章《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门晚照》,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瞬间灵感: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山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注释] 宁越门:福州夹城城门之一,在城南。石桥:即九仙桥。晚照:夕阳,与“晚日”相同。归鞍:归来时骑着马。驻:驻足,停留。气色:天色。相当:相宜,合适。

这首短诗的瞬间感受,就在于当诗人在石桥上停下歇息的那一瞬间,看见西山一带的天色和夕阳,那么美丽动人,觉得很舒服、惬意,一切都是那么合适。“相当”(合适),这个感觉是难以言传的,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对,艳丽一点暗淡一点也不对,刚刚好,而且正赶上诗人驻足歇息的那一瞬间。这个时候,只能用这个词:相当。


【杜荀鹤】(846年—904年),晚唐诗人,字彦之,安徽池州人,唐大顺二年(891年)进士,终任梁翰林学士,著有《唐风集》。

只堪图画不堪行

——杜荀鹤《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 匀:均匀。红蕉:美人蕉。堪:能,能承受。

福州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中间一条闽江穿过,并从此入海。晚唐诗人杜荀鹤的这首《闽中秋思》告诉我们,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至今,这个地理格局并无多大变化。但我们要知道,古时候的福州城,最南边才延伸到南门、于山一带,远远没有扩展到江边,更谈不上向闽江南岸拓展。所以古时候的福州盆地,大面积的是水乡村野。

了解了这个地理环境,再来读上面这首绝句,就觉得完全真实可信了。前两句从微观上写景:深秋时节,细雨点点,雨滴均匀地打在丛丛菊花之上,晶莹如珠;美人蕉的片片

青叶,在秋风中摇曳,发出逗人的声响。一个“弄”字,即有逗人之趣。“紫菊”和“红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恰恰证明了诗中传达信息的真实,也可说明诗人观察的细致。后两句从宏观上写诗人对福州的印象和感受:福州这个地方,北边靠山南边临海,中间很是空阔,远水近山相搭配,真是一幅天然的美丽图画,但若是真的长途跋涉来福州走一走,那还是难以承当的。对于“不堪行”,通常就是这样理解,认为是指福州通往外界的道路极其艰难。实际上,“不堪行”也指福州范围内,从“北畔”的山到“南畔”的海,走起来谈何容易。而诗人感到“不堪行”,更有其心理原因——作为旅居他乡之人,最怕的就是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杜荀鹤出身于中下层社会,身处战乱,热衷功名,四方游宦,仕途坎坷,死前曾担任五代梁太祖的翰林学士。他的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他的部分作品能够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即有诗名。他游历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地,留下了大量交游诗。唐代的时候,福州已经被称为“福州”了,因福州西北有座福山而名。杜荀鹤笔下的“闽中”,指的也就是福州。他的以“闽中”为题的诗作还有《闽中别所知》:“触目生归思,那堪路七千。腊中离此地,马上见明年。郡邑溪山巧,寒暄日月偏。自疑双鬓雪,不似到南天。”

如今,城市建筑渐渐填满福州盆地,交通发达,“不堪行”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但是,城市文明是一柄双刃剑,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个平衡、和谐的问题,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既堪图画又堪行”,而不要走向“只堪出行不堪画”的极端。

生活在楼房森林里的忙碌的人们,借助杜荀鹤的诗句,或许可以体味一下这里曾经拥有的乡野景色的妙趣,让自己想象的翅膀飞越城市的上空。


【周朴】(?—878年),字太朴,又字见素,浙江吴兴人(一说为福州长乐人)

那堪望断他乡目

——周朴《登福州南涧寺》

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

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

晓日青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

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条自白头。

我们已经知道,福州北面群山环绕,南面一条闽江横穿而过,冲向大海。这就是晚唐诗人周朴在《登福州南涧寺》所写的“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这句诗出手不凡,有气势,称得上是以福州地理环境入诗的名句。如果把福州北面的群山比作一张弓的弓背,那么,闽江就是它的弓弦。

福州南涧寺,在乌山支麓天皇岭,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年),由居士苏清的住宅改建而成。唐末,闽王在此建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寺依凭于涧旁,习惯上仍称为“南

涧寺”。如今,此寺早已在历史的烟尘中湮灭。

周朴是晚唐颇有名气的诗人,但关于他生平的记载并不多,搞不清楚他生于何年,只知道他死于唐僖宗乾符五年。他曾隐居嵩山,与知名诗僧贯休等人交往密切。与杜荀鹤相反,周朴无功名之念。贯休曾经写过一首诗《途中逢周朴》,感叹周朴的为人和遭遇:“东西南北路,相遇共兴哀。世浊无知己,子从何处来。菊衰芳草在,程远宿烟开。倘遇中兴主,还应不用媒。”

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周朴为躲避战乱,寄居在福州神光寺,与寺僧灵观、侯官县令薛逢等人相交。黄巢攻取福州的时候,试图起用周朴,周朴推辞说:“我为处士,尚不屈无子,安能从贼?”于是被杀。黄巢起义军攻取福州的时间是878年冬,因而可以说周朴也是死于这一年冬。他的诗很讲究雕琢,往往诗篇还没完全修饰好,就已流传在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后人将他的作品辑成《周太朴集》。周朴《登福州南涧寺》全诗如下:

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

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

晓日青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

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骚自白头。

[注释] 没:出没。尘里:尘世间。当:面对。堑:壕沟,象征路途上的障碍。那:同“哪”。白头:愁得白了头,这是一种夸张写法。

在周朴笔下,福州群山环绕、一江横流,飞鸟在天边飞来飞去,行人早出晚归辛勤地劳作。按说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气的地方,但由于诗人是躲避战乱,客居他乡,所以每当太

阳从青山对面的大海上升起,诗人凭吊起古代壕沟的遗迹来,不免思乡之情骤然而生,望眼欲穿——天边飞鸟终究要归巢,路上行人终究要回家休息,而自己却远离故乡,有

家难回。由此平添几分忧愁,乃至于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瑟。


文字资料整理收集自网络




五瓣斋丨出品

编辑丨无逸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