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谓语哲思: 从阳明心学到维特根斯坦

 白玛多吉8799 2017-11-27



逻辑英语的公式运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对主干的快速确认。在课程中我们已经对主干的定位有了一套操作方案,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主干,或者叫主谓宾(主系表结构是一个附属),本质上描述的是从静态世界到动态世界的过程。正如课程中我所讲的,主语和宾语是一回事,都是名词,即世界存在的事物本身,比如一支钢笔、一杯水或者一个孩子。动词谓语则是让两个名词发生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喝了一杯水(a boy drinks a cup of water) ,或者让一个名字自身发生了关系,比如一杯水洒了(a cup of water spilled)。


那么,为什么要有谓语才成为句子呢?从哲学角度深层思考,这代表了对世界本质理解的一种方式。


世界是什么?我们直观的感受就是物的存在:河流山川,芸芸众生,造化万物。但是,从古至今的思考者们都有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代表就是明代大牛王阳明,以及他说出的闪耀历史长河的那句话:心外无物。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和西方哲学著名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异曲同工的。任何名词的独立存在,如果不能因为谓语的出现而由静态的物变成动态的‘事件’,那么不能被感知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生传奇的维特根斯坦则更直白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他的语言哲学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命题:“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何为‘发生的事情?’这是和 ‘存在的事物’相对的概念,意思就是世界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有物体的存在,不是因为有一杯水、一个人或者一张桌子就有了世界,而是不同事物之间发生了关系,才有了世界的本身。


在语言学和哲学上,以前的思考起点都是名词或者概念,意义的基本单位应当是名词或名称,名词的意义决定了句子的意义。根据这种观点,句子的意义是由作为组成部分的名词意义决定的。

但是经过逻辑分析可以看出来,意义的基本单位应当是句子而不是名词,因为缺乏谓语的句子是没有灵魂漂浮在空中的僵尸。

例如,在“我爱你”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用其他的人名来替换其中的“我”、“你”等名词,同样可以保证它是有意义的。


决定这些句子意义的不是那些可以替换的名词,而是这个句子结构本身,也就是逻辑上的谓词结构。

根据这种解释,名词在句子中只是起到变量作用,就是说,它们是可以用同类名词替换的。

这就可以理解,一个名词都可以具有多种意义,而每种意义的确定都需要根据它所出现的不同语境或上下文中。语境不是靠独立的名词体现,而是靠句子,也就是‘事件’来呈现。要确定名词的某个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在句子中分析,只有在句子中我们才能确定某个名词的某种意义。

 

这个逻辑的建立构成了维特根斯坦伟大思想的起点。既然世界的本质就是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事物本身,那么纠缠于抽象名词探讨的形而上学就丧失了根基,同时通过对人类句子的逻辑分析,就足以描述整个世界本身。这好像康德通过反向推导世界是我们能感知的世界在内心的呈现一样,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世界和事实的分析说明,应当是对描述世界和事实的句子的分析说明。反过来说,分析说明句子也正是对世界和事实的分析。

因此,维特根斯坦采用了由结论到前提的推理过程:对句子的分析是为了说明世界的逻辑结构。

既然世界是发生的事实,那么未能实证发生的事情(比如神性)就被排除在了哲学逻辑分析的范围之外,也被排除在了哲学所能解决的事情之外。维特根斯坦为哲学完美划出了边界,这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最著名的一个论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由此,是否对谓语有了更深入灵魂的认知?


由此,是否对生命本身有了更多认知?五花马,千金裘,星河灿烂,玉砌雕阑,再花花的世界,再美艳的青春,缺少同你生命的交集,又有何存在的价值?


康德说:知性为自然立法。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释迦说:见诸相非相。亲爱的你,一定已经读懂这些伟大的灵魂传递的真知:世界因你而不同,你就是你的世界的全部!


祝你用尽一生,感知造化之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