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小月亮moon 2017-11-28


负责人 代春菊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带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尤其是英语,孩子人品没的说,只是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常常是作业不交,上课睡觉。与他交谈,很直接的告诉我,我不想学,上高中只想读一个专科(三科总分150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只想读专科时,孩子告诉我,因为专科读三年,本科需要四年,虽然他知道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珍贵,但他不愿意多读一年书。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就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是因为考不上而吃本科的酸葡萄。之后,我和家长坦诚的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小学时曾当过三好生,是那种做不完作业急的直掉眼泪的孩子,但是初中阶段就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上高中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让人意外。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个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不可能不接触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这种动力不足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 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动机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动力: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又称学习动机,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动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念,丧失学习兴趣,或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缺憾!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对于学习动力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方面,在研究的思路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即心理互动的空间,也就是“心理动力场”,它“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及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归因论以认知观点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解释。诱因论则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而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等等。我国学者则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如林崇德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情感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即情感动力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就大;情绪低落,效果微小。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目前,现已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研究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们远郊区县的学生中,尤其部分村子拆迁后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毫无目标,怕吃苦,没恒心,对自己没信心,被动学习,厌学情绪等比较严重的学习动力缺乏问题。学习动力缺乏令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懦弱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内容                                                       

     我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们教育的缺憾。提高学习动力肯定是一个综合各因素的成果(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努力),它是培养学生性格,品质和各种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过程中忽视这一问题,仅仅停留在研究教法,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是不够的。                                    

我和部分老师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入手,了解各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的状况,搜集材料,作出分析,得出结论,谋划策略,实践完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

1、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情绪的归因研究;

3、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动力关系的研究;

4、教学要素与学生学习动力关系的研究;

5、学校德育工作(社团活动)与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6、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及实践

7、对学习动力策略的完善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调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班级(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 ,得出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得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2、研究难点:设计调查问卷表,得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可行性策略。

五、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1、文献资料法                                                                     (1)通过阅读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书籍,撰写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2)通过对学习动力相关的文献资料的阅读,筛选,按照研究目标,恰当地选取、整合材料。                                                                             2、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成绩高低的因素,探究学习动力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关系。

 3、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目的等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分析,掌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然后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4、案例分析法,从教育和教学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从个别到一般,探索如何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5、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已形成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实践活动。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3-2013、7)

1、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研究组。(代春菊负责)

2、确立研究课题的名称,查阅各种与此相关的材料,联系各校教师。(全体课题组成员)

3、收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 ,做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研究,分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状况调查研究和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的班级(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状况的调查。

(全体课题组成员)

4、征得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吴富国负责)

5、申请立项,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开题论证。(代春菊负责)

(二)跟踪积累阶段(2013、8-2013、12)

第一阶段:2013.8——2013.9

  认真梳理收集的材料,结合自身的感受撰写文章。(代春菊,孙凤菊,姜晓丹,刘云峰负责)

第二阶段:2013、9——2014、2

    1、 将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做法运用到大兴五中几个班级的管理中,并将此在人大附中朝阳学校运用,了解效果。(代春菊,姜晓丹,刘云峰负责)

 2、进行学生反馈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学生自主性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孙凤菊,吴富国负责)

3、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形成案例,汇集成册。(代春菊,姜晓丹,刘云峰负责)

4、反思、总结,整理跟踪实践情况,整理实践成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代春菊负责)

第三阶段:2014、2——2014、7

1、再次进行学生反馈调查、分析总结学生自主性学习状态的变化情况(代春菊,吴富国负责)

2、走访专家或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过程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吴富国负责)

(三)总结阶段(2014、7——2014、12)

1、 完善和改进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体课题组成员)

2、撰写结题报告,汇集成册,申请结题鉴定。(代春菊负责)

 七、阶段性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33——7

高中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

调查问卷

课题组成员

2

20138——9

高中生学习动力现状分析

论文

代春菊

3

20139——20142

运用提升高中生学习动力策略的反馈

论文

课题组成员

4

20142——7

高中生学习动力研究中的问题与反思

论文

代春菊

5

20147——12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论文

代春菊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

   本课题预计研究时间为一年半,从2013年3月起到2014年12月完成各项研究工作。

我校校长科研意识强,学校一直支持科研工作,并且有科研意识强的孙福顺主任热心指导,具备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本课题负责人为大兴区学科骨干和骨干班主任,目前任教高二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在首都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期间,师从历史学专家叶小兵老师和朝阳区教研员姚岚老师,认真学习了开展科研的课程,并与导师和同学(在各区县任教)联系密切。工作期间,参加了区级课题“研训一体提高校本培训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和国家级课题 “学生资源的利用”,具备了教育课题撰写的经验。

本课题的参与者之一刘云峰老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历,现为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教师,精力充沛,实干性强,本课题采用不同学校的老师,因其能够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故对学习动力的研究就更详细。本课题的参与者之二吴富国老师,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多年,科研能力强,现为我校办公室主任。本课题的参与者之三孙凤菊老师,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多年,现为我校高二年级年级主任,又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本课题的参与者之四姜晓丹老师,从教九年,现为我校高二年级文科班班主任,精力充沛,有创新意识。

    最后,国内专家在学习动力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我们还将拜访专家进行教科研知识的学习,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九、参考文献:

1.《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 杜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4

2.《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

3《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 张益民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03

4、《卡尔·威尔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8

    5《人格的动力理论》         库尔特·勒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