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重症患儿插着气管下地活动?这家医院玩大了……

 许馆421 2017-11-28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每天可能就半个小时,能见到亲人;或,根本见不到。


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嘴巴、鼻子、肚皮、嘘嘘的部位……


各种监护仪器7×24小时的滴滴滴,时不时刺耳嗷叫。


-——你印象中的ICU(重症医学科),是这样的吧?


有人说,ICU是生命最后时刻,人与老天爷讨价还价的地方。“但就心理感受而言,这儿真是能不去尽量别去啊!”



但!是!手脚束缚、静躺不动、只能和天花板聊天的ICU,正在成为历史!


不信?看看网红大V、四川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赁可教授@赁可Edward的这条微博:



重点看:那个插着气管、昂首站立的孩子!



真·文科生学历的燕小六,请教我界急重症频道大编,想搞明白:这有多niubility?


大编解释,这条博文至少透露3层信息:


1.养病日程很丰富:在华西重症医学科小儿ICU(以下简称华西小儿ICU),治疗不再是一味躺躺躺,患儿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2.临床护理很细致:插着气管,都能下地玩耍,可见护理团队经验丰富,离人不离眼。


3.镇痛镇静很牛叉:孩子只有不疼不难受,才会不闹不折腾,安静看书看动画--甚至,静下心来,发挥想象,给同病房小盆友做爱心手工↓。



截至本文发布时,该博收到留言 点赞,500余次。大家队列整齐地评论:厉害。




外小儿ICU 患儿戴着ECMO吃冰激凌


据悉,2017年6月以来,华西小儿ICU已经实现六七例“非禁锢”式管理。


其中,没有一例意外脱管。所有孩子都已康复出院。


华西医院小儿ICU护士长唐梦琳介绍,这些尝试源于医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的紧密合作、交流学习。


“在国外,父母经过学习,能长时间在小儿ICU里陪伴;只要条件允许,患儿能戴着呼吸机下地溜达;戴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也能吃冰激凌……”唐梦琳说。


(对比国内,患儿绑手绑脚、绑在床上,想想就心酸。)



华西小儿ICU发现:


1.减少身体约束或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法,能消除孩子进入ICU的恐惧、害怕、不安;


2.在舒适、快乐的状态下接受重症监护和管理,能极大地促进孩子康复;


3.鼓励患儿尽早下地活动,能减少肺炎、肺部感染等活动并发症;


4.适度提供娱乐项目,能增强孩子的自信,调节心情;


5.父母的陪护感受,会随孩子的好心情、好状态,而愉悦起来;



于是,“让重症患儿动起来”,成为华西小儿ICU医、护、技共同的梦想。


图片说明:解放双手的患儿可以拿笔写字,和医护“交流”。



舒服躺着患儿还会拔管?


唐梦琳回忆,这个“追梦”的过程,持续近10年。


其间,华西小儿ICU首先,且坚持不懈进行的,是理念革新。


“以前,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在内,都认为意外拔管是严重的不良事件。我们持续灌输最新理念,引导大家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拔管?有没有一些方式,能让孩子舒服些,又不误拔?”唐梦琳说。


办法还真有!


华西小儿ICU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患儿,需要不同的“舒适卧姿”。躺舒服了,不用束缚手脚,也能有效控制意外拔管。


比如,针对新生儿,医院用“裹襁褓”(见下图),代替四肢约束。


据说,这是仿照新生儿在妈妈子宫内,蜷缩手脚的样子。这会让其有安全,减少手脚的无意识乱动。



针对两三个月以上的患儿,华西小儿ICU发明“鸟巢”


乍一看,这货不就是根长布条嘛(反正,燕小六第一眼是没看出来和鸟和巢,有啥关系)↓



用在小宝宝身下,是这样的↓



“研究发现,带呼吸机的患儿呈半侧卧位,有利于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鸟巢能抬高和固定孩子的上身。”唐梦琳介绍,这也是迷你版小床。蜷缩在里面,孩子的舒适度会增加,安全感也相应上升。


没了束缚,护士们也能更方便地抱起孩子,称体重、拍拍背、按摩身体;或是每两个小时翻次身。


为便于消毒,科室测试过多种“内里”,最后选中羽绒服面料,内有柔软的填充物(见下图)。


每次用完,护理人员就会取出内里,用75%的酒精擦拭。然后,裹上洗得又软又香的床单。最后,将床单两头固定在病床或保暖箱上。




让每个大孩子都能下地走一走


对年龄稍大、能和医护交流的孩子,华西小儿ICU逐步推进“非禁锢”式管理。核心理念就两条:1.能浅镇静就浅镇静;2.鼓励其带着无创、下床活动。“如果孩子病情稳定,会在护理人员或呼吸治疗师的看护下,上、下午各活动一次。”唐梦琳说。


要实现“具有突破意义的下地一步”,华西小儿ICU做了大量准备。


第一,充分评估。


医、护、呼吸治疗师紧密协作,组成团队,常规评估一系列指标。“包括病情、镇痛镇静评分、术后清醒程度、记忆力恢复程度、肌力等。我们会根据临床实践指南,对孩子实施镇痛基础上浅镇静。为了实现非禁锢,那对浅镇静的评估频率,会要从常规的每天4次,增加到每天8次。”华西小儿ICU医疗小组组长邓丽静介绍。


图片说明:唐梦琳护理小北鼻。


第二,心理干预。


护理团队重点培训一批已生育、擅长沟通、爱笑的护士,和患儿“谈心”。从“为什么住进ICU”、“为啥用呼吸机”,到“身上有哪些管子”、“每一根管子有何用”,再到“为什么管子要固定在***”、“戴着管子,能做点什么”、“怎么用手势表达有痰、不舒服等”……交流的过程,既是一步步引导其在适宜范围内活动,也是评估之一。


护士判断孩子能听懂、能配合时,会去掉约束,观察几分钟。若孩子不乱动、乱拔管子,会进一步询问:要不要看书/iPad……


孩子第一次“解放手脚”时,呼吸治疗师、管床护士都会守在一边,密切观察,重点关注肌力、镇静镇痛及孩子的配合度。尤其是呼吸治疗师,紧盯呼吸功能各项指标,给孩子的“呼吸保驾护航”。此后,结合TA的成功表现,慢慢增加活动时间。


华西小儿ICU还趁机教孩子“读”时间。比如,8:30开始看iPad,只能看20分钟。呼吸治疗师或护士会教孩子辨认8:50。到点,孩子会用手示意,拿走、不看了。然后,闭上眼睛,配合呼吸机出气、休息。


据说,这些iPad是华西小儿ICU医生筹资,面向全院员工收购的二手货。每一台设备都在医院院感科备案。院感老师还专门到小儿ICU,指导大家有效消毒。



“我们的镇静镇痛、插管固定等方面,没有特殊技巧、技术。全靠医、护、技各部门通力配合、评估和密切观察。”唐梦琳说。


虽然“非禁锢”管理难,但华西小儿ICU规定:如果发生意外拔管等医疗事故,护理人员要负全责。


截至目前,没有发生1例意外。


据说,华西小儿ICU的下一个梦想,是敞开大门,欢迎父母日常陪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