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园品赏」博古论今——中国古钱币发展四部曲(三)

 RK588 2017-1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钱币也在不断的改变,在战国后期,钱体上开始出现铸有钱币重量的文字,如半两、五铢等等,此时钱币的发展到了铢两钱币时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时期的钱币的特点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

 

“秦半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秦始皇在政治和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造型后来也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并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到了汉初,财政困难,政府以秦钱重为借口,令民间和地方自由铸造半两钱,法定重量3铢。钱体轻小,穿孔极大,钱文“半两”,制作粗劣,得名“荚钱”。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五铢在宣帝时走上工艺顶峰,宣帝五铢也就成为了汉五铢的代表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有“穿越改革家”之称的王莽,在中国古代币制改革中的套路恐怕是最高深的,他发布了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大布黄千、货布、银货、龟宝等等五花八门的币种,不乏已被淘汰两个世纪以上的先秦币种,但总归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把更多的五铢倒回国库,只会加剧通胀的恶性循环和吸引更多“刁民”参加私铸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

 


北周三品:永通万国、布泉、五行大布并称北周三大美泉,三枚钱币钱文清晰俊秀,素为收藏家所钟爱,由此得名。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铢两钱币时期的钱币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时又孕育了纪年钱币时期的萌芽。纵观这一时期的钱币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铢两钱币时期钱币的特征

钱文由原先纪地的性质变为纪重性质,以纪重量的“半两”、“五铢”为特色的铢、两钱币占据统治地位。
钱币的形制得到了初步统一,多种钱币体系并存的现象宣告结束。以方孔圆形为特征的钱币成为钱币史上的主流,并在五铢钱边上加铸外郭。
出现了钱币系列化的倾向,大小钱币之间的比价兑换进一步明确。如王莽改革币制时,进行货币系列化的尝试。直到今天,不同面值的同种货币仍然是当时货币系列化的继承和发展。


过了纪重时期,钱币还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次改革,那此后的货币又是怎样的呢?下期,嘉园君将与大家一起来揭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