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渣屌男更容易追到美女的经济学原理

 天侠论坛 2017-11-29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这就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假定男A,男B,美女C,从客观条件和个人禀赋来看,男A较有优势,男B稍逊。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18世纪20年代之后,白银终于变为非主流,黄金成为货币世界永恒的主题。对物理和数学来说,牛顿是奠基人;对牛顿来说,物理和数学只是业余爱好。牛顿的本职工作,只是英国王室造币大臣。在这个职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是相当兢兢业业。牛顿当政之前,造币大臣只是一个闲职,没有任何实权。各家银行自己发行银行券,自行铸造铸币,日子过得那是相当滋润,关造币大臣何事。黄金为币,始于牛顿。18世纪初,金银同为英国货币,但牛顿发现黄金越来越多,白银越来越少。因为,黄金在欧洲大陆购买力低于英国,白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在英国本土金贱银贵,在海外金贵银贱。牛顿不但掏空了国库的白银家底,而且收购英国居民银器,就是为了增加白银铸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出约700万英镑白银,依然不能扭转金贱银贵的局面,新铸的银币也在流通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牛顿很伤心,伤心之后就明白了:既然黄金在本土便宜,无论铸多少银币都会被人藏起来,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的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发现并加以明确表述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英国王室财政顾问和金融代理人。1559年,他根据对当时英国货币流通状况的考察,上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建议收回成色不足的劣币,以防止成色高的良币外流,并重新铸造足值的货币,以维护英国女王的荣誉和英国商人的信誉。格雷欣在建议书中首次使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指出由于劣币与良币按面额等值使用,因此人们往往把良币贮藏起来或运往外国使用。这样就出现市面上所流通的都是劣币,而良币被驱逐出流通领域的货币现象。格雷欣法则是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的一种货币现象。

 

但随着时代变迁,金属货币被纸制货币所代替。第一代纸币是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其主要的、完善的形式是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它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承诺其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人兑换所规定的金属货币。所以,这一种纸币叫作可兑换纸币。第二代纸币是由银行券蜕化而成的不可兑换纸币,它通常由中央银行发行,强制通用,本身价值微乎其微,被认为是纯粹的货币符号。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中写道:可兑换的纸币——即肯定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币(或其他本位硬币)的纸币——对全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几乎和面值相等的本位硬币一样。当然,哪怕对这种纸币十足地兑换成本位硬币的能力稍有怀疑,人们就会对它存有戒心;如果它不再十足兑现,则其价值就将跌到表面上它所代表的黄金(或白银)的数量以下。显然,硬币是良币,可兑换纸币是劣币。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完全一样,但当纸币兑换成硬币发生困难时,其名义价值就会贬值,严重时就会发生挤兑。这时纸币就会被卖方拒收,流通困难,从而迫使其持有人不得不涌向发行银行要求兑换硬币。这种情况,实际上宣告格雷欣法则的失效,即已经不是作为劣币的纸币代替硬币,而是相反,人们将持有硬币以代替纸币。在现实生活中,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硬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就会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在起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