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基础 六、诗意(下)

 诗不太白 2017-11-29
三、神韵是诗
  
  神韵是诗?怎么讲?
  从广义上来讲,当你在诗中读到登高极目,临水送归;早雁初莺,花开叶落之时,当你感受到诗意中的琴声悠扬,箫声悦耳,抑扬顿挫、圆滑平润之时,当你品味山涧小溪清幽,细水长流,品味大河浪花飞溅,波涛汹涌…甚至更具体一点,古典诗词中那令人销魂、妸娜多姿的美人:庭院锁清秋的后宫佳丽是凄婉哀怨的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闺秀是清丽脱俗的美;大漠寒烟的塞北碧玉是粗狂豪情的美…….等等这些至真至善的深情、凄婉动人的爱情、义薄云天的豪情,这些使你如醉如痴、情不能已的情景,这些如梦如画、余韵悠长的意境就是古典诗词的神韵。
     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神韵,就是精神和韵律。一首诗,若缺乏精神,就不会有感染力,无法打动读者。具体点说,所谓“精神”就是指立意的“意”。写诗当然首先要立意,确立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意”,不论是缠绵忧伤,深沉低徊,还是洒脱豪迈,慷慨激昂,都是诗人思想或情感的凝聚,提炼和结晶。
  而“韵”呢,就是指诗歌的韵律、押韵。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我这里主要讲“精神”,讲格律诗的“立意”,讲诗歌广义的神韵。
     我们还是从一些实例中来欣赏吧: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孟浩然诗
  诗中写景时,像一张张艺术照相,选取有诗意的景物来写,作者的感情含蓄在景物里面。而诗中写情时,只是透露一点苗头,不说清楚,让读者去体会。不论写景抒情,都十分讲究含蓄。例如李白的“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孟浩然的“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诗人将所向往的情或意轻轻一点,略具笔意,使读者去体味言外的情意。晋朝的镇西将军谢尚,听见袁宏的吟咏,就把他请去谈论到天亮。李白也能高咏,却碰不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来赏识他。晋朝高僧慧远,在东林寺接待不少名人,结白莲社,正是孟浩然所向往的。这些向往中含蕴着许多要说而不说的话,这就是神韵。是诗中的逸品。
     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
     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是两首宋代无名氏的诗。“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双梧的影子落在地上,风吹动枝叶时影子像水那样流动,这不正像一张艺术照相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林梢有一抹远山,在淮水转弯处。这不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么?这是诗中的神品。
再来欣赏一首大家熟悉的诗,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青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可诗人却从露出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了满园的春色。 有人说,百花盛开不是比“一枝红杏”春意更浓吗?殊不知此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偶尔抬头,忽见一枝红杏悄然独放,挺出墙外,这是怎样的清新、宁静、闲适、孤傲,怎样的新颖、别致!如果你改为“数枝”或“一把”,你想想会是这样的效果吗?露出墙外的虽然只是一枝红杏,但那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却可以由读者去充分的想象、补充。这种一枝独放,一以当十,蕴藉含蓄的手法就是神韵,就是神来之笔。古诗中,这样的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是刻意选用数词,或绘形传神,或表情达意,或寓理于形,充分展现出一种随物赋情、意韵悠长的意境美,引人深思,令人神往。
    神韵是诗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的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超然境界。神韵往往表现在由“景”入“神”,虚处藏神、神在言外的艺术手法上: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将情感用景物来体现,并且不做深入的描述,总是留有余地,让人产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来看看古人在诗中究竟怎样构建和达到这种神韵的: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挑花流水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写诗人轻松愉快而并不平静的隐者生活,用笔有实有虚,虚处一触即止,虚处藏神。诗的第一联前句起得实兀,后句接得迷离。“笑而不答”,既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心自闲”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何意栖碧山”对于诗人来说,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联写“碧山”之景,也即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桃花是美的,流水是美的,桃花随流水窘然远逝也是美的。碧山之中这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绝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又是怎样的呢?诗人没说,但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李白的种种不幸遭遇,便不难理解诗人心中隐含的伤和恨。透过表象之虚,窥到内藏之神,乐观浪漫与愤世嫉俗,就是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一起。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诗中既写了月夜景,又写了人之情,不过这种人的情感没有表现在字面上,而是情在言外。首句写中庭月色象霜一样白,鸦鹊栖树入梦,夜是寂静的。第二句写由于夜深,秋霜打湿庭中桂花,这正是诗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所感到的丝丝寒意。第三、四句写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因而由月夜的凄清,引出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这种思想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委婉的口气发问: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今夜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反而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更加蕴藉深沉,委婉动人。这样的思念之情来得是何其深也!
    神韵是史。读唐诗,你会想到那个繁盛的大唐;万邦归附的荣耀萦绕在万里疆土之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帝王君临天下;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个俊逸洒脱的诗人,对月独饮,歌舞影零乱,对月成三人。还有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女人。那些笙歌艳舞的华殿,霓裳飘袂的流彩…然而,终究“此恨绵绵无绝期”。
    神韵是诗,它会使你不经意的想起了那些繁华的、清素的年代。想起那个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看尽花开花落,经过几多风雨的苏轼。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想起陆游、辛弃疾、李清照……
    神韵是画。画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明净;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画中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工笔情愫,也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意凄凉。
     在纸醉金迷、霓虹闪烁的滚滚红尘中,也许你会为迷幻的未来而迷茫,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奔波,但是,行色匆匆的你能不能偶尔静下心来,掬一杯茗茶,握一卷青书,听一曲诗歌神韵……也许,这偶然的小憩会让你的、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