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识图解八识详解

 逸心茶舍 2017-11-29
八识图解





八识分成四部分

一、眼、尔、鼻、舌、身:感测器,将外界的讯号转化成可以储存的资料。
二、意识:根据所能取得的讯息(包括阿赖耶识与感官讯息)起意造作、分别判断。
三、末那识:阿赖耶识与意识的往来传递管道,这个管道形成了「我」的概念。
四、阿赖耶识:可以说是生命历程的纪录资料库




转识成智对照表

 识(转化前) 智(转化后) 说明
  眼、尔、鼻、舌、身  成所作  不受感官限制故
   妙观察 不作意故
 末那 平等性 无我故
 阿赖耶 大圆镜 如是故

(一)心与身的关系
  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
  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二)心识的结构
  善男子,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这样,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质的众多掣肘,能够逍遥自在,以心御万物,无处不自得。
  善男子,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
  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
  (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善男子,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必要依赖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就是前五识了。
  没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质,必待心识的调御,始能活动。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听、能嗅、能辨味、能感觉、能思惟的功能,那么,一切的物体,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皆有这些功能了。
  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钢铁、雨露微尘,便与—切凡夫圣贤,毫无分别,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
  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人的五识,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
  善男子,五识特有的功能,就是通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且作出反应。
  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并且能对它们,即时生起善的、恶的、或非善非恶的反应。
  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让生命体能作色、声、香、味、触的领受。
  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五识有五种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
  这五种能力,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触)、起警醒注意(作意)、领受外境刺激(受)、认知辨别(想)和作思量反应(思)的能力了。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乐,得色、声、香、味、触的满足。
  但是,修禅定的行者,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代以离欲的禅悦,也能从此而生智慧、神通与解脱。
  五识在欲界里,各与色、声、香、味、触一法相应,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并不涉及,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为生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
  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若无驭夫驾车,五马势必不羁,任意乱闯。
  五识就如五马,若无统御,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便互不相连,没有意义了。
  那么,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就是第六意识了。 
(四)第六意识
  什么是第六识呢?
  善男子,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是认知了别之识。
  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全面、有意义的影像。
  善男子,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
  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了别,这是现量的作用。
  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有时,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它却会无中生有,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非量的作用。
  善男子,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了。
  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叫做性境。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但是,这些叫独影境。
  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
  意识以现量、比量和非量,对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
  善男子,那三种反应,就是善的反应、恶的反应和无记(非善非恶)的反应了。
  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指挥前五识,不须思量,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恶或无记的活动。
  善男子,意识的活动最强,因此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不断引发身、口和意的活动,作善、恶和无记的业,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
  第六识于八识之中,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识之影响至巨。
  对很多人来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
  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
  善男子,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
  (五)第六意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才全部完备无缺,而于其他七识,则多付阙如。
  因此,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识,就要强得多了。也就是这缘故,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可分作六大类,就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了。
  什么是遍行呢?
  善男子,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都能现行,作心理活动的意思。
  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是八识所共有的,有五个,就是触(接触内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和思(起意志活动)。
  什么是别境呢?
  善男子,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就是欲(希冀)、胜解(彻底地明了)、念(牢记)、定(专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么是善呢?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就是信(信心)、精进(努力)、惭(羞己不如人)、愧(羞于己过)、无贪、无嗔、无痴、轻安(内心的解脱禅悦)、不放逸、行舍
  (舍弃污染的行为)和不害(不作损害自他的事)。
  什么是烦恼呢?
  善男子,烦恼又叫根本烦恼,是能令人颠倒迷惑、苦痛哀愁的东西。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轻慢自他)、疑和不正见(错误的见解)。
  什么是随烦恼呢?
  善男子,随烦恼,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没有根本烦恼,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就是忿、恨、恼、覆(隐瞒自己的过失)、诳(欺诈)、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
  动、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和散乱。
  什么是不定呢?
  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
  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就是睡眠、恶作(悔恨已作的事)、寻(追逐寻求)和伺(伺察)。
  善男子,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在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因此,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
(六)机械的意识生活
  善男子,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鲜有思量的活动。就是思量,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
  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那么,是哪个去作善、恶、无记等业呢?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起了别认知之后,便能即时相应生起,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
  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善男子,这都是习气的缘故。
  众生于无始以来,于无数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时空里,曾作数不清的业。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
  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动。
  惯性有时太强了,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缘故,意识的惯性作用,能使众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机械地做着重复或类似的工作。
  善男子,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行为便属于善,若引发恶的心所,行为便属于恶;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
  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于是,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毋须着意的思量了。
  善男子,虽然大多数的人,于大部份的时间,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但是,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虽然深度与频密,则因人而异。
  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着意的心理活动呢?
  善男子,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了。
  (七)第七识末那——思量执“我”之识
  善男子,第七识可称为意,又叫末那识,是思量之识,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识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缘,随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执持着有一个“我”与外境相对。
  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难制前六识,却常为意识所转,统治之权常失。
  善男予,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
  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
  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
  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 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
  善男子,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思量内外之境。十八个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为七识之特色。
  无论末那识所起的心识作用是善是恶,都能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作业。因此,末那识活动时,便能指挥根身的活动。可是,它活动的时候却远比意识为少。这样,第六识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动了。
  为什么这现象会出现呢?
  善男子,七识末那,虽然恒审思量,能指挥第六意识作业,但是在一般的众生里,七识的活动力都较六识为弱。这是因为不爱思考的人总比爱思考的人为多。就是最爱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大部份的时间,都倚赖第六识的惯性活动去处理日常的刻板事务;真正要思考的时间,其实很少。
  因此,七识便常备而不用,在审察思量力不生起、或虽生起而不强、或还未能即时生起的时候,活动力极强的第六意识,便会自作主张,抢先地根据惯性,引发身口意的活动了。
  第六识机械、惯性的活动,本从第七识末那以往的思惟决定而起,或偶然随意的反应而生,现在却倒转来影响了七识未来的决策,使它恒依惯性行事,令惯性更牢固。有时在七识能够作出思惟活动之前,六识机械的反应已经出现,身口意的活动早已不自觉地引发了。
  到这时候,七识要控制六识的活动,也倍感困难。
  六七两识就是如此互相薰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
  善男子,一般的众生,虽然少用七识的思量能力,却无时放下它的“我执”作用。只要心识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执”便同时并起。
  就是因为这“我执”的生起,众生便镇日与外境恒起差别,与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频生,争强斗胜,永远难知万法同体、你我本一了。
  七识末那使众生感到有一个“我”在感受与做作,使他误认这“我”是心识之主体。
  善男子,心识之主,其实是形相微细、凡愚难解难知的第八识阿赖耶。
  (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
  什么是第八识呢?
  善男子,第八识可称为心,为第七识末那所依,是前七识的本体。观它不同的名称,可窥其性质与功能的端倪。
  八识又名阿赖耶,意即无没,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
  八识又名藏识,因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
  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经验,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更把众生—切果报的种子收藏,待时机成熟时,便随缘引发现行。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
  众生一切经验和业报的种子,都以八识为贮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没有其他的地方了。这个提供贮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八识能把这些经验种子,牢牢执着,不使忘失。这执持不舍的功能就是执藏的功能了。
  善男子,八识又名出生识,因为它具有创造的力量,能现起各种现象、形相。
  八识又名和合识,因为在它里面,有真伪,染净、善恶之法夹杂揉合在一起。
  八识又名薰变识,因为它能受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的作业所薰习,而起变化,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两识,使业果出现。
  八识又名本觉识,因为在八识之内,有佛陀的觉性隐存,若能显现,众生便得真实的智慧,离诸虚妄,能成正觉。
  八识又名真识,因为它与真如本体相通,与最终极的、至真、至善的法同体。
  八识又名家识,因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动而起,一切心物皆从它体内流出,为一切心物所依,如众生出生的家一样。
  八识又名本识,因为它是一切识之根本,除此再无他法可依。
  八识又名体识,因为它是一切心物活动的本体。
  八识又名寂灭识,因为它有动而造万物之能力,也有寂灭不起相对法,烦恼法的特性,能处于清净无生无灭之状态中。
  八识又名金刚智识,因为在它之内,包含了一切无上的智慧,能由众生开拓使用。
  八识又名一切种智识,因为从它众生能得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八识尽管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体用,却不主动作业,只任由七识末那起“我”的主观作用,恒审思量;又由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
  前七识所造之业,储于八识之中,便成未来轮回生死的依据;而八识也随前七识的业力,轮转六道之中。
  由此可见,八识虽有大能,却不干涉前七识在世间活动的自由自主。
  (九)阿赖耶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八识有很多凡愚难知难解的世间与出世间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间里,以人为主位的心识活动里,只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五个相应。
  这五个心所有法,就是触、作意,受、想和思了。至于其他四十六个心所有法,在第八识里,是全不生起的。
  第八识的本性非善非恶(无记)亦非有覆(隐瞒恶行),因此,它的行为特质是无覆、无记的,与一切善恶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应。 
  八识是前七识所依的本体,行相微细,凡愚不能觉知,且不起“我执”,又不主动作业,因此众生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因此,众生只知有一个我执——恒审思量的第七识,一个动身发语的第六识,却不知有一个能起无边体用的第八识在幕后主持根身形相的维持、业报的引发和精神力的供应。
  善男子,第八识行藏甚深细,不易为人所知晓,但它所含的种子,却有如瀑流一般,起灭流转,延绵不绝,一遇适当的外缘,便即现行,以种种形相、种种时空、种种际遍由前七识去经历,直至所有业力种子,皆能结果为止。
  为什么现行的种子,要由前七识领受呢?
  善男子,这皆因种子乃由前七识所种下,亦只有前七识才有适当的心理功能,去领受各种世间果报之故。
  八识虽具能藏、所藏、执藏的能力,能引发种子现行,本身却无覆记,没有我执,对外不起差别执着。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恶、烦恼的法。
  但是八识对六七识的活动,却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众生经验、晶流习气的永久贮藏处,能随时为前七识供应资料,作为它们活动的依据。
  六识的惯性活动和反应,从八识贮藏的习气而来。
  七识的思考得着,也从八识提供的知识累积而来。
  六、七、八这三识互相熏习,便使生命体能于世间作种种活动了。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为该期生命特别构成的前七识(除七识的主观作用外)悉皆灭亡,只有第八识的本质与能力,如前一般无异,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经验与业力。八识能以此作新的牵引和依据,随顺着因缘,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识,令一个新的生命体能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里活动。
  善男子,八识在生命体未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但却在生命体坏灭时最后离去。它虽是众生之主,却是退居幕后,恒让它前七识的主观作用与做作,带领它营造众生于六道之中。 

(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
  善男子,阿赖耶识不但根据众生的业力,变现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动的心识,同时也变现了他所应处世间的种种境地。
  众生的际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动,其实皆是由自己业力所导致,各各合乎个别行为业报之所需。
  因此,众生所处的境地,皆是独一无二,自作自受,并非由人摆布,却全是由自己依业所造。这样,众生就非要绝对自我负责和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不可了。
  众生的行为能导致善或恶的境地际遇,一一皆依行为的本质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和创造者。
  善、恶、和无记性的行为,贮藏于第八识之内,遇缘便起果报。
  众生行为不同,所处的境地、所受的果报就大异了。
  善男子,共同的行为,使众生有共同的果报。在这时候,对众生来说,世间就好象同是一般无异。但是,在同一世间中,也有个别不同的果报。这便使大体相同之中,有着个别的不同了。
  事实上,每个众生所处的境界,都是独—无二的。只不过在与其他众生因缘巧合相若时,他们才处于一起,互相渗入对方的世界,互相成就个别独立的果报而已。
  善男子,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塑造众生的根身、心力、环境与际遇,使各能受报无误。
  (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
  众生的阿赖耶识与真如又有什么分别呢?
  善男子,真如若是一个大海,那么,八识阿赖耶,就是构成大海那无量的水份子了。
  海中的水份子不可胜数,构成真如的阿赖耶识,亦复不可胜数。
  每个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其他的阿赖耶识,完全一样,绝无差别,只是它受生命体业力的牵引,轮转投生于不同的时空而已,在本质上实是不分高下。
  阿赖耶识,互相依存,互相摄受,协调不悖,合成了真如的本体,成为一切心物的来源,使一切心物众生相通、不一不异。
  阿赖耶识的各种变迁,都在真如之内。从这角度看,真如像是在变异之中。
  但是,阿赖耶个别的改变,并未使真如整体在本质上有任何的改变。从这角度去看,真如却又是亘古不变的。
  因此,真如实是超越了生灭、断常、一异、来去之形容的唯一常住法;而阿赖耶识,便是真如体内生灭万法之种了。
  (十二)圣者八识转智
  依佛法修行的众生,在证道的时候,八识会有什么转变呢?
  善男子,行者修行圆满时,八识能转识成智。
  什么是转识成智呢?
  善男子,转识成智,就是说,心识从前对外境所起的错误认知和见解,现在已经纠正;从前的妄想颠倒,现已祛除;对一切事物,当下便知它的本体实相,所有心识的活动,都与最高的智慧契合,绝无谬误。转识成智,就是识的彻底净化。
  善男子,得道的圣者,前五识不复与凡夫一样。因为它们的污染已除,再不为物欲所缠、虚妄所惑,已能知一切现象的实相了。
  圣者能以五识用于尘世,随缘说法,指点迷途,除众生之苦恼,授解脱之方。
  他能随意运用五识,事事无碍,一切皆随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欲作之事,更能于一切活动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五识这种能力,就是成所作智了。
  善男子,得道圣者的第六意识,对一切人我诸法、皆能观察明白,远离一切虚妄错谬。
  意识为前五识所依,若它清净无污,五识也会因而变得清净。五六识皆清净无垢,那么,它们便互相净化,加强了无误的了别认知能力。
  圣者就是倚赖六识这无误的观察力,才能于世间里,慈光普照,为众生开示生命的真谛,解说一切的真伪,而与最高的智慧无悖。
  六识这种能力,就是妙观察智了。
  善男子,圣者成道时,第七末那识,能舍弃我执,亲证一切平等、万法同体之义,再不陷于你我的虚妄执着里。
  行者在修行的路上,早在第八不动地的菩萨阶位时,你我分别的执着,已经永断无余。因此,能无私地行种种功德,而绝无望报之意。
  他已进入一个无我而我、无为而为的境界了。
  此地的圣者,不从说理上知万法同体,却是在凡愚难解的神秘禅定境界中,亲证同体之妙、一切皆是平等之性。
  亲身的体验,使他能够真正地放下我执,知平等的真义;在法界之内,真的再不起你我分别之想。
  七识这种能力,就是平等性智,或无分别智了。
  善男子,圣者证道时,第八阿赖耶识,也转识成智。
  行者修行至十地菩萨阶位时,我、法二执,都彻底地破除了。八识田中,再没有新的烦恼种子。一旦从前的业力种子结果,受报圆满,八识便再没有业力的牵
  制,对一切无所亏负,得到自由。
  八识至此,已除去一切污染,纯然无垢,与从前染净参半的情形有别了。
  行者此时;能以清净无垢之识,起金刚定。在定中,能得一切极圆满的智慧、神力与解脱。此无垢识就是佛心了。众生之能够修行证果,全赖它的存在而来。
  八识转净所生的能力,就是大圆镜智了。
  它使圣者超越了一切的束缚,能以心造物,游戏神通,随缘救世,成为天人之师。
  (十三)如来隐藏于众生的心中
  善男子,众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无边智慧、无量神变。但是这些能力,只是潜藏的种子,若不净化心灵,便不能显现,难起其妙用。
  未曾显现的佛性,就象植物的种子,未曾种于土壤中,未得到充足的阳光、水份,故终不会发芽生长,难见绿叶成荫、花开结子的时候。
  善男子,佛的显现,从心识力量的开拓与锻炼而生,是要由众生的自我努力才能成就的。
  佛性在心之中心,也在众生之内,三者同是一体。心佛众生,实是三无差异。
  因此,如来觉者,早就隐藏于众生之中了。
  善男子,八识阿赖耶,是妄心之主,待污染除去,便能起佛智。而八识的清净,是要依佛法修行始能得着的。
  八识既为心识之主,能转万物,能变现万物,为什么又要有前七识的建立呢?
  善男子,八识之智,虽能造物,运转宇宙,按业生报,使万物并行不悖,却是无欲无情、无分别之智。
  众生若要在相对的世间里,行你我相对的世间活动,就必定要具备能起如是差别活动的前七识。否则,便没有—个能在世间活动的本位,而心识潜藏的功能,也不能通过这些世间活动得以发挥。有了前七识,行者才能以慈悲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于世,救度无量众生。
  若无世间生死轮转、悲欢离合、所求不得之苦,那么,众生便没有修心学道的场所,难以清除八识的污染种子。这样,如来(即佛心、清净真如心)的显现、清明无垢的觉醒、超越的解脱,便成为不可能的事;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也不能从艰苦挑战中磨练出来。 
  善男子,磨练挑战越多,悟道的机会就越大,证果的时间就越近。
  因此,身行佛法的如来弟子,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挑战,绝无畏惧,永不退缩。对一切逼迫,不但能以和平的心,泰然领受,不生怨恨,且能令一切困境,
  成为强化自己身心、增长智慧力量的机缘,使自己的道行更进一步。



第八识与灵魂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我们所谓的灵魂,其实是中国传统的说法,其描述的状态,是从佛教的“神识”转化而来的。佛教发现,我们所谓的“心”,也就是意识,藉由人体的各类输入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熟悉吧?六根清净)对周边环境的反映出来的识别,故称为“识”,主导了人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佛教将其定义为“神识”,而通过更深的禅定观察到,神识由八种元素组成,也就是“八识”。

        以人而言,八识,即人的神识,分别由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构成。佛陀在修行中发现,只要具备七识(至少要有七识,那么具备八识就更不用说了),就可以称之为“众生”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体”。

       八识中前面的五识,其实并没有先后,所以统称为“五识”,这前五识是感识,感受具体对象,故在现代医学里也称其为“五感”;第六识意识(也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第六感”)是对前五识的分别以及对过去法尘的分别妄想,你也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感受抽象的对象”;第七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七感”,从这里起,开始涉及很高深的内容了)也就是“末那识”,是传送识、搬运识,在前六识和第八识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第八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八感”)即阿赖耶识,是种子仓库。前七识都属于第八识,第八识包含无量七识、包含万法。当人一旦死去,那么前六识随即随肉体死亡而消失,但第七识、第八识则不生不灭的流转,受业力牵引,寻找下一个载体(躯壳),因缘和合则形成另一个众生(这就是世人所说的“轮回”)。所以我们可以称阿赖耶识称为“生命的种子”,功用不仅是播种生命,也承担了记录的职能,类似于“永不磨损的超容量硬盘”。

        当年唐僧取经回来后,创立唯识宗,对于八识有着非常详细的阐述,专门提到第八识,从究竟的角度来分析是不能称为阿赖耶识的,而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染识”(“染”的意思,是“不洁不净之义”,谓“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也”),这个第八识的染识,才称作“阿赖耶识”;而另一部分是“净识”(“净”的意思,《瑜伽经》十三卷十七页有解释:“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所以第八识的净识,又称为“佛智”,万法万相唯心所现,为识所变。所以也有个专用名词叫“庵摩罗识”或“阿摩罗识”。后人为了区分这个第八识的“染”和“净”,特将第八识的“染识”称为“阿赖耶识”,而第八识的“净识”则称为“阿摩罗识”,甚至有人还称其为“第九识”。

        现代有学术称,人有“第九感”,严格的说,第九感的概念是没有的,除非有人在生造,或者杜撰。如果有,其实也是曲解了“阿摩罗识”而得出的结论。

灵魂,其实就是第六识。即: 眼,耳,鼻舌,身。一一对应,色,声,香,味,触。五根对五尘,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生起来分别,执着的念头,是第七识。一念未生前是第七识(末那识)极短的时间内,看到这件事物,某个人,他叫什么什么,这是什么什么东西,出来判断了,会区分了,执着于就是这个样子了,第七识就成为灵魂(也就是第六识)其实,这个东西叫做“沙发”也可以不叫沙发,只是名字叫做“沙发”中国叫沙发,外国就不叫了,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以此类推。金刚经说,诸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诸心非心,是名为心。所谓万物其实都是“安立假名”之后,依靠自己“妄想”加上“业力”的推动,产生或贪爱,或嗔恨的念头,依靠业力和妄想的力量无休无止的轮回生死。
再说第八识。第八识即是“阿赖耶识”意识就是“仓库”所有的名色事物(名,指妄念,会生灭的念头即是妄念,不生不灭为真心。色,是指有阻碍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所有名色都被第八识像摄像机一样,丝毫不漏完全记载。被称为“业力种子”某个种子该成熟,遇到合适的缘分就可以结果。(就是通常所说,因果。)第八识作用有
1,能动性(你的身体让他干嘛就干嘛)2,被动性(有的时候你不想病也会病,不想心烦也会烦,业力成熟了身不由己)3,器世界形成(我们所处世界,居住环境,所有物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巨细靡遗,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都是同界众生阿赖耶识形成。同界众生的意思是,此三千大千世界,出现一尊佛,即释迦牟尼佛,现代科学所解释大概十万亿银河系范围,这个空间所有物质即是这个世界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形成。
如果满意采纳!不懂欢迎继续提问。

迷时称阿赖耶识,觉悟称佛性。第八识(阿赖耶识)和灵魂(第六识)最大的区别是。
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意识,头脑,思想无法达到,必须放下妄念,也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才能和第八识相对应了。
灵魂的话就好理解了。坦白说就是你的思想,意识。你可以感觉得到。有生灭,有始终。(你刚才想这件事,一会想那件事,换一件事的时候第一件事是不是没了?就是“灭”了,有生灭,有始终。)
区别就是如此。
追问
迷时是什么
追答
迷时就是无明。其实说是“迷”也只是勉强说,因为“迷”也是不存在的!所谓“迷”,非“迷”是名为“迷”。

圆觉经上讲,无明产生的原因。一切众生,种种知见,种种取舍,前后相续,有始有终,生住异灭,皆是轮回。以轮回心分辨圆觉妙心,无有是处,犹如舟行岸动,云动月移(实际上是云飘,看着好像月亮动,船走了,好想岸往后跑)所以说不出轮回而现在就要想明白佛的境界想要分辩圆觉是无有是处的。必须先让轮回的心停止(即生灭的心停下来,念头不再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息止妄想)说白了,即是第六意识,那颗妄想的心!凡夫都把他当成自己了!其实思想意识,不是自己,因为每一秒每一刻都在变化,它只是当下的那一念攀缘心,要是这个念头是自己的话,那你可要每时每刻都在变。所以这是学佛最大障碍,难以突破的地方。(希望你能明白,不懂可以继续问)

你现在问“迷”时是什么即是以第六识的意识,思想(妄想心)来问我的。你这一念问我,下一念就不是这个念头了。生生灭灭,变化无穷,这本身就是“迷”你要问无明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无明?又是以思想,意识,在问。又落到生灭了。有生灭又有轮回,这就是“迷”的时候了。

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有妄想的境界是刚到阿罗汉果,出离三界了,再往菩提路上继续前进,直至成佛。
楞严经讲: 觉明相扰,动摇发生。然后, 一念不觉,后念相续。众生以明为觉,最一开始的“无明”产生了!错就错在“以觉为明”其实真心本身就有明明白白的作用和功效,众生非得要觉得“我”明白了,“我”看见了,“我”听见了,其实没有一个“我”的,就执着于有一个“我”了,那不是你看见了,那是“真心”(也就是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真心,也就是如来藏 ,名字不同,不必纠结)看见了,凡夫呢,非得加上“我”的真心,看见了!其实有没有“我”都要出现要看见。
是不是很难理解?😨没事,不明白直接问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