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碧海蓝天A66 2017-11-30

首先,谢谢邀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应该多向个性化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太过刻意的追求临摹作品,会埋没了自己的个性很难再有创新。好的可以做为标杆,但是不能做为自己的标准,希望我们的各位大神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出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

临摹王羲之书法,主要有三类作品作为参照:一是手札,二 是《兰 亭 序》,三 是《圣 教序》。手札精妙,然字数少,《兰亭序》版本多,需要自己甄别真假,因为原版本来就已经没有流传出来,只能临摹副本。所以大家要多注意,最有名的临摹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圣教序》字数多,而且是原大钩摹,可以一窥王字气象;临摹的第一个问题是先解决笔法。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贯气”。取法《圣教序》,实质上是对这一“集字”作品的“再集字”,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临摹时必须使全篇字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说,入帖极难。《圣教序》在书体上涵盖草、行、楷等三类,而且气息被限制在单个字之内,缺少挥运时一气呵成的自然而然。但另一方面,集字是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化阶段。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转化能力,这个与艺术想象力密不可分。也可以理解为抽象思维。书法家针对某种记忆表象进行分析,再结合个人的积淀加以综合,进而将两者结合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这就是转化的能力。关键有两点:个人丰富的修养积淀,和触发灵光一现的契机,缺一不可。临摹《圣教序》,不是简单地从石刻转化为墨迹,而是像太极一样要能有刚有揉,有气息流动。字与字之间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有了呼应,有了血肉关联,而且要不拘小节,只有避免斤斤计较某一二笔,才有完美的整体。因为有精深的技法功底,不管如何放浪,都能做到纵意所如。做到无我而不忘我。

1、图1为实临,

图2为意临。

对比以上两幅王铎临摹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状态。所谓的实临和意临,其实是对临摹最终结果的判断,临摹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一种刻意的预设行为,以免失去书写的自然心态。2、王铎在《圣教序》方面下的功夫极深,其过人之处在于将《圣教序》和《兰亭序》冶为一炉。就《圣教序》本身来说,属于集字,结体充分显示出王羲之的气象,但笔法难免有所流失。有鉴于此,笔法可以从手札和神龙本《兰亭序》中获取,也就是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手札中精妙的笔法,移花接木,嫁接到《圣教序》中。3、王铎喜欢用羊毫,所谓“笔软而奇怪生焉”,通过笔法来实现墨法的调节,尤其在图2临作中表现明显,这是王铎所独创的“涨墨法”,把笔画转变为“块面”。涨墨关键在于水的妙用,墨一定要浓,在书写时蘸墨之后再在笔尖稍点一下清水,即有此效果,为后世书家所模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