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山村散鹤 2017-11-30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初次接触《伤寒杂病论》是在大一上学期,刚接触中医学概论时,囫囵吞枣地记了些东西,之后的考试成绩虽也不错,但并没有完整的对它有任何的细节了解,只是零零碎碎的一知半解。这一次拿起这本经典时,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一)《伤寒论》

《伤寒论》这本书是《伤害杂病论》重要组成部分,共10卷22篇,由曾任魏晋两朝太医令的王叔和整理该书遗卷,重新编次而得。世称《伤寒论》有113方、397法,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对于各种病症,发病各个时期,用药试剂,原则方法无不条缕分析。它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应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掌握的辩证论治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它的理论体系,归结为“八纲辩证”和“六经论治”。

明代王肯堂在《伤寒准绳》曾说:“仲景之法,凡云太阳病者,皆谓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也;凡云阳明病者,皆谓胃家实也;凡云少阳病者,皆谓口苦、咽干、目眩也;凡云太阴病者,皆谓腹满、时痛,泻利;凡云少阴病者,皆谓脉微细,但欲寐也;凡曰厥阴病者,皆谓气上撞心,病吐蛔也。”这便是指导阅读者在六经辩证中怎样抓住证脉重点,将不同的疾病过程发展阶段、发生病位、证候的伤寒六经病,分别予以治疗。

2.《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在古代是对一切热性病的统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有名词,人们通常把疾病的产生原因当做病原,所谓“人之伤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凡人受了冷风,就会患得发热的病,所以他们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为受凉发生的,于是统称“伤寒”,它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当时常年发生热性病,张仲景根据它们的发病时期不同临床表现,研究得到了现在所称的“六经病”。

它除了介绍六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介绍了一些非典型的症情。比如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它们属表证,为太阳病。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

除了辩证论治的原则之外,张仲景同是提出了辩证论治的灵活性,为了应付各个复杂的征候都能万无一失。如“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的诊断法。即辨证论治必须有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合在一起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情况,就要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去除假象和次要矛盾,抓住本质。

3.《伤寒论》其他有价值的版本

因为历史久远,而且连年战乱,再加上传播途径受限,此书流传的并不广泛,如今各个版本均有缺失,目前比较流行的,而且有价值的版本有如下几个:

(1)王叔和整理的《脉经》《伤寒论》本

由于战乱,《伤寒杂病论》原书散失不全,保存并不完整,后来由王叔和整理而得,并非原书全貌。且内容多为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故更名为《伤寒论》。他将《伤寒论》的内容收入他所著的《脉经》中,所以有人称收录在《脉经》中的《伤寒论》为“脉经本《伤寒论》”。

(2)千金本《伤寒论》

又称为《唐本》唐代孙思邈写《备急千金要方》时,引用了《伤寒论》一小部分,并没有全篇收入。但《伤寒论》确实在民间流传着,只是大家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易示人。晚年孙思邈写《千金翼方》时,载入了《伤寒论》全部内容,写在第九卷,第十卷中,人们称之为“千金本《伤寒论》”或“唐本《伤寒论》”。

(3)外台本《伤寒论》

唐代王焘写《外台秘药》时,收录了大部分《伤寒论》的内容,还收载了《金匮要略》中的一些内容。因此推测,它可能是《伤寒论》的另一版本,并非得自王叔和所传。

(4)康治本《伤寒论》

这是唐朝时手抄卷子本,是康治二年沙门纯手抄。19世纪在日本发发现,全书1卷,仅65条,50方。是从《伤寒论》中节取出来的。据推测唐代,国家设置选拔制度,其中《伤寒论》占1/5,于是应试者为了方便,将考试部分抄写背诵,于是有了此本。

(5)康平本《伤寒论》

它是日本冷泉天皇康平3年2月17日侍医丹波雅忠根据家传本抄写的。它比宋本早了三年,因此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在康平本中,是以注解注文的形式出现的。这对后世研究《伤寒论》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6)宋本《伤寒论》

又称治平本《伤寒论》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宝衡等人一起校订了《伤寒论》,并在大宋治平二年时发行。《伤寒论》至此便有了定本,即宋本《伤寒论》,亦称治平本《伤寒论》。初科大字本装订精美,但售价太高不易普及,后刻小字本。但可惜的是,宋本原刻如今均已不见。

(7)赵刻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原先是富商,而且学习医术,在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出资行刻《仲景全书》。

此后收入宋英公《伤寒类证》中、又收入《金匮要略》中,后得知自己所注已非原文,又加刻《翻刻宋版伤寒论》,将四书合订为一本《仲景全书》,非常接近宋版《伤寒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教材,即以此版为底本。

此本今日尚存五部原本,其中一部存于北京图书馆,一部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后由范先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此三部为同一版的刊本。此外两部一在沈阳,一在南方,均为私人所藏。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二)《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著于3世纪初。《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王叔和整理过后,它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药方。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60余种。

1.《金匮要略》论述的内容

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症。重点论述了内科病症。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症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

2.《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

六经辩证

3.《金匮要略》的经方

这本书一共收方262种,言简深邃,灵活多变,变化多端。

比如茯苓泽泻汤以茯苓半斤为君药,外加生姜甘草,用来治疗以呕吐不止为主症;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外加猪苓,用来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等等。还有泻心汤、酸枣仁汤、大黄牡丹皮汤等经方。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伤寒杂病论》与现代医学

在2003年非典期间,这本书再次成为大家的关注点。这在西医学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经典著作可以作为现在的教科书,而且西医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找根据。

《伤寒杂病论》是开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先河,更是当今临床治病用方所务必遵循的基本准绳和原则。它不仅成为我国医学家必读之书,而且国外也很流行,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特别是日本,至今日本仍在用张仲景方,在一些著名的日本中药制造厂中,伤寒方达到60%以上。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影响,在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使我深感它的基本临床思维是正确且深刻的。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促使我们重温医圣张仲景的教诲,以求温故而知新。

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使医理贯通文理,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达到学习《伤寒杂病论》能够触类旁通的目的,达到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目的。我们的前人早已总结出中医学辩证论治,理法用药一线贯通的正确思维,更加反映出中国中医学的特色,这些丰功伟绩让我国中医界感到自豪。

8月10日至10月10日,第二届“品读中医经典,服务健康中国”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投票系统在光明日报教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光明微教育”开启,网友积极参与,反响热烈。本次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由光明日报教育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承办,北京龙诚自然科学研究院、山西昂生医药集团张仲景学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协办。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浅析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