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嶺”字 ——孙向群

 沁园春春2016 2017-11-30

我读“嶺”字

文/孙向群


嶺,不见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宋太宗雍熙间,徐铉奉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纠正讹误,新增原书所未载者四百〇二字,即新附字。“嶺”就是其中之一,《说文·山部》中有很多字都是新附的,如崑、崘、岚、嵩、嵌、屿、峋、嶙、岌等等。至于徐铉根据什么增补新附字的,我想他应该有所根据。


图一


但是,王同愈根据黎咏椿《说文通检》卷末检索疑难部份,既纠正其某些讹误,又按其原例大事扩充,编成《说文检疑》。此书编成后未出版,199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请顾廷龙先生审定更名为《小篆疑难字字典》后出版。该书308页有“嶺”,识曰:“篆作领,頁部二十。”


图二


徐铉解释曰:“嶺,山道也。从山,领声。”此字为形声字,和“山嶺”有点关系,但不是一个意义。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嶺”的“嶺”若是宋代徐铉所造,那么徐铉之前就不会有这个字形出现。查阅相关训诂字典,见“嶺”字早在南北朝梁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所编《昭明文选》中就出现过。《文选》东晋孙绰(314—371)的《游天台山赋》中有:“匿峰于千嶺”句,唐代李同瀚注曰:“嶺,平高而长曰嶺。”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嶺”字字形有已经出现了,而且具有山嶺的含义。


图三


王同愈所讲“领”为“嶺”,也是有根据的,在有关训诂字典里确实有言其为古“嶺”字的。如《汉书·严助传》中有:“舆轿而隃领”句,唐代颜师古(581年—645年)注曰:“领,山领也。”南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此句曰:“领,山嶺也。”


图四


在我们熟悉的书法碑帖中也可以证明早在唐代之前“领”和“嶺”是互用的,如《隋苏孝慈墓志》(图三)中有:“开路二嶺,行涉五溪”、《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中有:“嵩华之翠嶺”(图四),都是“山嶺“的意义。还有颜真卿的《勤礼碑》中也有“嶺”字(图五)。虽然王羲之《兰亭序》中有:“崇山峻领”(图一),但是王珣的《伯远帖》中有:“远隔嶺峤,不相瞻临”(图二)中的“嶺”也是“山嶺”的意思,而且在魏碑墓志中多有“嶺”字(图六)。


图五


领,《说文》曰:“领,项也。”是指人的颈部,后引申为统领等意义,山嶺之意义也不是其本义,也是引申或者假借而来的。


图六


另,“岭”字在楷书字形中也有,也常被人用作“山嶺”的“嶺”。但《说文》中没有,可见也是后起的字。故此,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徐铉当年根据什么在《说文》中新附“嶺”字,但是,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可以认定徐铉应该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而造的。


图七


文字是符号,是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增减变动的,不是一尘不变的。特别是古文字中没有的,需要用其他文字来通假的,这一现象本身就是文字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完善的表现。后人为了方便辨识和使用,在六书造字的原则下进行增补、加以完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今天的篆刻家不一定要严守通假,通假本身就是文字尚未完善,或者由于史料文献的缺乏,后人没有认识到的借用,不能成为我们今天篆刻家的铁定法规。而将前人约定成俗而增补的篆字视而不见,或者视为不遵守传统的荒谬之举更是大错特错。我们需要继承的“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而“文化传统”是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取汲取的。继承传统,不是死守传统,“复古”不是复制式的让“古”起死回生。因此,我认为当今我们篆刻家不能再以“领”来通假“嶺”了。(图七、八)


图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