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北海妙相亭佛塔(清·国保?)

 安东老王 2017-12-01

中华古塔通览·北京卷>>>

北京北海公园妙相亭佛塔

安东老王

 

年代: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形制特点:八角两级石塔,上刻罗汉像;现状:国保?

北京北海妙相亭佛塔:中华古塔通览(31)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的老屋

  


  妙相亭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西北角阐福寺西侧,坐落在的一座八角攒尖顶的亭中。

  此塔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亭子称“妙相亭”,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为护塔而建。 佛塔置于妙相亭内,此亭雕梁画栋,装潢富丽,结构巧妙,靠48根圆柱支撑。塔为石结构,下为须弥座,八角形,座上为佛塔,高6.88米,平面为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笔的“十六应真像赞”(应真即罗汉,老王注)。佛塔上的16尊罗汉像石刻为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本通览编者 未找到材实证明其文物保护级别,当为国保级,待考证。

    
  石塔的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须弥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枋上雕有缠枝西番莲,束腰中有二龙戏珠和云文图案。塔身的每面各线雕一位罗汉像,每位罗汉的上方镌刻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御制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赞》。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腾龙,眼角各雕一狮子头。塔檐顶上有一层须弥座,上面雕有双龙戏珠和宝相花等图案。须弥座上方又有一层檐,外形象一顶唐僧的毗卢帽。塔檐顶上的塔刹是一座小型的覆钵式塔。   

  石塔上的十六罗汉像是五代时禅月大师贯休所画,真迹原藏于杭州孤山的圣因寺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时看到了这十六幅罗汉像,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赞文。后来杭州孤山圣因寺住持僧明水募资,将五代时贯休和尚画的十六罗汉相临摹成石刻,乾隆诏令建塔,把十六罗汉像镶于塔身。

   

妙相亭与妙相亭塔

北京北海妙相亭佛塔:中华古塔通览(31)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的老屋

  妙相塔亭

  

妙相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亭的底平面呈“亞”字形,由48根直径50多厘米的红漆圆柱支撑。上部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宝顶,结构精美秀丽。佛塔位于妙相亭的中心,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塔高6.88米,塔座为石雕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双龙戏珠”等图饰。塔身的16个面上,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题像赞》。塔身的转角处为石雕圆柱,塔身上部有一层圆形石雕塔檐。塔刹由攒尖宝珠组成。妙相亭及其佛塔的建筑结构非常精美,因亭内16尊罗汉像仪态古朴、庄严,故被称为“妙相亭”。这种塔亭一体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在我国仅有二处,另一处在重庆(北泉盘龙塔)。塔身上那16幅古朴精美的应真(即罗汉)像吸引住了。虽然历经2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由于有亭子的遮护,所以这些画像中的多数仍然清晰可辨。

  

北京北海妙相亭佛塔:中华古塔通览(31)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的老屋

妙相塔

  

关于贯休和他的十六应真像

 

贯休(公元832年~912年),原名姜德隐,浙江兰溪人。6岁即为僧,工书画,号“宝月禅师”,是唐末五代着名的诗僧和画僧。贯休一生,游历既广,且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所画罗汉,绝俗超群,历代评价很高。宋人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记述:贯休“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宋人的《宣和画谱》也对贯休的画作了介绍,说贯休最善于画罗汉像,“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

 

北京北海妙相亭佛塔:中华古塔通览(31)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的老屋

贯休禅师所绘罗汉图

贯休的这组《十六应真像》,笔法曲折圆润,遒劲紧密,犹如铁线描就。所刻画出的诸罗汉均毛发浓密,高鼻深目,带有早期罗汉梵相特点。他们的神态,各具人世间喜、怒、哀、乐等多种表情:有眉长拖地,慈眉善目者;有高鼻巨口,喜笑颜开者;有宽额火眼,金刚怒目者;也有闭目养神,神态安详者。再以经书、念珠、香炉、手杖、草鞋、柯木、石凳衬托其间,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气质神韵,生动地再现了僧侣苦苦修行的坚毅、虔诚的性格特征,营造出隐士遁迹山林修身养性的高远意境,寄托了画家渴望宁静生活的强烈愿望,给人以深刻而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稍感遗憾的是,雕刻其上的《乾隆御题像赞》却字迹模糊,无法一一辨识了。 

据史料记载,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创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当时,贯休受到蜀主王建礼遇,主持东禅院,该画藏于寺中。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贯休圆寂,享年81岁。

后汉广政十二年(公元949年),《十六应真像》被纳入后蜀孟知祥内府。蜀亡后,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六应真像》收入宋内府,藏于兴国寺中。

北宋灭亡后,宣和秘府中的书画藏品全部失散。直至南宋宁宗(赵扩)时,《十六应真像》才又收回了内府。直至明末,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才又提到了该画。

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赞文。《乾隆御题像赞》曰:“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诣寺瞻礼,因一展观,信奇笔也。第尊者名号,沿译经之旧,未合梵夹本音,其名次前后亦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爰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字位次注于原署标识之下,各题以赞,重为书签,仍归寺中传世永宝。夫四大本无,画于何有,仍斤斤于名相文字之别,得毋为诸善者诃耶?御识。”据传,乾隆皇帝回京后,仍对《十六应真像》念念不忘。他下诏专门建妙相塔,用以珍藏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及他的另两轴作品《七佛像》和《灵鹫法像》。乾隆帝指定如意馆的玉作,把“十六罗汉图”临绘后,镌刻在塔形石幢上。后又下诏盖了妙相亭,以保护佛塔。

至于贯休的三轴作品是否真正放进了佛塔;如果没有放进,《十六应真像》真迹如今又在何处,记者就不得而知了。毋庸置疑,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出处参考

 延伸阅读

 评论这张
阅读(1294)| 评论(1) |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