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军区后勤大院记忆——中山路23号

 长空2006 2017-12-01

    中山路,中国许许多多大城市的版图上都留下这条街名。福州也不例外。

    福州城的北部,就有一条中山路。路的尽头,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大门楼,门楼里,矗立着一座古洋结合的二层土黄色建筑。这就是“孙中山纪念堂'。


 (福州中山路。图片左侧就是三层小红楼,王丽丽和晓玉的婆家曾在这里住过)


      1956年,这座有着100多年的建筑以及建筑的周边悄悄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福州军区的成立,后勤大院进驻这里。从此,这里换了主人,成了部队大院。

    当时的中山路是一条断头路。中山纪念堂建筑后面无路了。从中山路往北一直延伸到福州的“三山”之一的屏山,均被福州军区各部门所用。从南往北依次是:后勤部、政治部、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和工程兵部。当年屏山上的老镇海楼被称为“林森纪念堂”,炮司的一个无线电通信站在此驻扎,我们经常爬上去玩儿。可惜1970年镇海楼被拆了,九十年代又重建,因此就有了如今屏山顶上这座不伦不类的建筑。

    由于军区后勤大院的入驻,中山路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山路被拦腰截断,建了大门加了岗亭。大门上的门牌是“中山路23号”。


  (当年后勤大院的岗楼旧址)


    这就是我们当年的部队大院,儿时的家。诸位究竟在这个23号院里生活了多长时间,有长有短,各不相同。反正我是1960年来到这里的。那一年,我五岁。

    1969年,为了战备需要,后勤大院搬离了中山路23号,来到福建农学院。为什么选择了农学院,当然有诸多因素,这是后话。总之,我们离开了中山路,来到了梅峰。满打满算,我在中山路住了10年。

     中山路后勤大院虽然不大,但绝对是福州的一块风水宝地。除了刚才说的孙中山纪念堂,还有中山路上的林则徐出生地;还有就是冶山和欧冶池(我们公众号发表的《冶山探幽》里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后勤大院,,说不上虎踞龙蟠,至少藏龙卧虎。


  (中山路上的林则徐出生地老宅)


           整个23号院,可以分为四块。以中山路为界,辟为东区和西区(含中山路12号),然后就是河(欧冶池)边区,还有就是办公区。每个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区域里的食堂所定。西区是第一食堂,东区是第二食堂,河边区是第三食堂。孩子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的区域加以命名。西区先声夺人,起名叫作“第三野战军”(可能是后勤部新四军较多的缘故)、东区也不甘落后,起名叫作“第四野战军”(有拾人牙慧亦步亦趋之嫌),河边区也不甘落后,因为在池边,取名为“河边大队”。河边的孩子们想象力稍逊,”大队“肯定比不过”野战军“呀!怎么也得整个”兵团纵队“什么的。


 (后勤大院大门旁的西区第一座二层楼,林梓曾在这里住过)


       后勤大院的中心在办公区的大门外。这里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广场。广场的正北是中山纪念堂大院的院门,南面是中山路,西面是冶山,东面也是一个门,水泥的;广场中央有一棵大树,树干很粗,每到大院放电影之时,树干上总会挂出一个写着电影通知的小黑板。广场树冠巨大,如同一把伞,遮住了广场的五分之一。广场最大的功能是放电影。王向明在《电影记事》里专门讲到这一段,精彩纷呈。

      广场北面的纪念堂大院原来的门楼很漂亮,飞檐斗拱,黄墙绿瓦,门楼两边是两座不大的厢房,东边是直工科,西边是管理科。

     管理科,后勤大院孩子们的克星。管理科科长”王成民“(莫须有)绝对是调皮孩子的凶手恶煞。当年,就是从这个不大厢房里走出的人,经常会让那些做了坏事的孩子们”筛糠“;如果你被管理科抓住后叫家长,你的噩梦就开始了。

      后来这座门楼拆了,时间是1967年。


(当年后勤大院广场门楼旧址。门楼子已经没了,左右厢房尚在,但已经不是老房子了。左手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管理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