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朝政府会造假

 zqbxi 2017-12-01
     哪朝政府会造假 
       北宋,夹锡钱在河东、陕西等边境地区铸行,其初衷是为了防止钱币外流,防止辽和西夏熔化铁钱改制兵器,动议由河东运判洪中孚提出。蔡京很快加以利用,将其推行到其它地区,致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铸行夹锡钱,其目的是利用大额虚币的手段来聚敛社会财富,应付财政危机,转移社会矛盾。一句话,政府造假!
       北宋的财政状况一直不好,到徽宗朝,国家财政尤为困难。辽和西夏的长期威胁,北宋长期处在扩军备战状态,随着边境战事的日趋紧张,军费耗资巨大。神宗时,财政年收入缗钱六千多万,军费开支却高达五千多万。哲宗时,边防费用已把神宗元丰以来的国库积蓄消耗殆尽,《宋史·食货志》(卷一七五食货上三)载:“……陕西诸路又连岁兴师,及进筑鄯、湟等州,费资粮不可胜计。元符二年,泾源经略使章咨谏曰:‘伏见兴师以来,陕西府库仓廪储蓄,内外一空,前后资贷内藏库金帛,不知其几千万数。即今所在粮草尽乏,漕臣计无所出,文移指空而已。”到元符三年徽宗即位时,朝廷不得不“出内库金帛二百万籴陕西军储”;北宋末,政权很不稳定,冗官众多,至徽宗时,官僚队伍已非常庞大,蔡京等人又结党营私,培植亲信,滥封官爵,使官员人数急剧膨胀,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徽宗大观年间官员人数较哲宗元祐时多十倍。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给本已非常拮据的国家财政又带来沉重的负担;宋朝廷内外奢侈之风盛行,官府上下,追求“风雅”,大兴苑囿。至徽宗朝,更是变本加厉,大兴土木,大规模营造宫殿庭院和各种楼堂馆所,所谓的“花石纲”之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此繁重的财政开支使徽宗时期的国库极度空虚,财政连年入不敷出,致使“国之用途,往往不给”。据记载,崇宁元年时,宋廷到了政府欠商人的三百七十万贯钱都无力偿还的地步。面对如此严重的财政困境,蔡京执掌朝政后,不是通过变革,消除社会弊端来发展经济,而是靠通货膨胀,制造大额虚币来收敛财富。他下令江、饶、池、建州以岁铸小平钱增料改铸当五,舒、睦、衡、鄂钱监铸折十大钱。这一时期,陕西一带由于铜、铁钱失衡,又发生货币流通危机,铁钱价值出现滑坡,大铁钱与小平铜钱之比由原先的1.5比1,贬值为2.5比1,后继续贬为3比1,4比1,这无疑又增加了边境地区的财政困难。正值此时,河东运判洪中孚上奏铸“夹锡钱”事宜,于是,宋廷很快采纳了他的主张,并令许天启在陕西铸造以一当铜钱二的“夹锡钱”,原来三、四个铁钱当一个铜钱,现在,摇身一变,一个“夹锡”的铁钱要值两个铜钱。由此可见,蔡京推行“夹锡钱”的真实目的除了防止辽和西夏利用北宋铁钱制造兵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阻止陕西等地铁钱价值的下滑、挽救铁钱的流通,变本加厉地收敛社会财富。崇宁三年正月,蔡京曾向徽宗奏曰:“今方泉布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蔡京的这一表白,恰好泄露了他的真实用意。
      但是,夹锡钱的铸行,很快带来了危害。首先是仿冒作伪,由于夹锡钱不易与一般铁钱区别,实际上,很多地方或是仍以普通铁钱充作夹锡钱,如政和年间,在陕西就出现了政和通宝大铁钱与夹锡钱“混杂行使”的情况。其实,早在崇宁五年就有人“献议”,尽改铁钱为夹锡钱。“以其无铜铸,故夹锡之为贵。今一切改铸,则其非铜钱,犹日前之铁钱也”。这或许是现在很难找到真正夹锡钱的一个原因。更有甚者,有的夹锡钱制作、大小与当十铜钱相仿,于是,“小民以药染擦夹锡钱如铜色,与当十钱混淆”。此举引发了严重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夹锡钱未有一分之利,而物已三倍之贵。是以比岁以来,物价愈重而国用愈屈。”据李纲《梁溪集》记载,陕西夹锡钱泛滥时,贬值四十倍。尤为严重的是,夹锡钱时行时禁,反复无常,致使危害愈深,所以,连宋徽宗也感叹曰:“夹锡钱之害,甚于当十〔铜钱〕。”
       所以,宋代的夹锡钱是铁钱,不是铜钱,其合金比例也就不是“铁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夹锡钱是铁钱中加配少量的锡,动议有积极的因素,反映当时官员中确有一些懂得科学知识的人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铸币上的一个反映。但是它很快被北宋政府利用,成为推行铁钱,收敛钱财的一种欺骗、作假手段,一个政府将亡,经济上的混乱、折腾也是先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