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案——五苓散类

 lijin315 2017-12-03

一、五苓散

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

证属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

仿《伤寒论》:“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五苓散

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彭国钧医案)

解说: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各家论述

刘渡舟: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治风湿疫气,《博文类纂》记载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不但下雨,天气还热,地气向上蒸郁,自然界湿气太盛,使人发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胡希恕:这个五苓散啊,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这都是利尿药,而伍以桂枝,配伍桂枝,小量,你看桂枝才搁半两啊。那么这个方剂,桂枝也治气上冲,桂枝汤里是主药了,它也解表,解表去热。我们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所以利尿药都搁桂枝的多,搁桂枝呢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另外寄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利尿。这个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的一个方子。《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陈某,男,31岁。

腰酸困2个月余。由于长期伏案坐立工作,患者两月前开始出现腰酸困、乏力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未予治疗,建议多活动,做理疗。无奈找中医诊治,他医认为是肾虚,与金匮肾气丸,服用两月仍无效,而找余诊治。

现症见:口、唇、鼻干,不欲饮水,汗出多,活动后尤甚,腰酸困、乏力,晨起刷牙时觉酸困加重,食纳可,二便调,眠安,舌质淡,舌体浮胖、水滑,齿痕明显,舌苔薄白,脉沉细。

综合分析:辨证为营卫不和、水饮内停之表里同病,而患者的腰酸困乏力则是该病机的一个症状而已。治疗当调和营卫,温化水饮,首选表里双解的五苓散。因患者腰酸困乏力明显,又加干姜一味,合肾着汤之意,又加车前子以增强利水饮之功。

五苓散合肾着汤

处方: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5g,泽泻15g,苍术10g,干姜6g,车前子(包) 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腰酸困明显减轻,口干、唇干、鼻干好转,又继服3剂,诸症痊愈。

按: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一些中医大夫一见到腰膝酸软无力或腰痛,不细加辨证,即谓“肾虚”,即给于补肾壮阳药治之,其结果往往使疾病迁延不愈。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二、猪苓汤

王某某,男,60岁。素日体弱,嗜烟,因感冒咳嗽月余,前医以红霉素、鱼腥草治疗四五日无效。

审其瘁见咳嗽白痰略黄,咯而不爽,口微渴,胸闷,舌红无苔而津多,脉细而濡。

吾始认为表邪入里化热,耗伤肺胃之阴,与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药后非但诸症不减反见气短,咯痰粘腻稠白,不欲食,大便溏,细思良久,乃水热互结之咳嗽耳,《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乃与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

阿胶30克,猪苓12克,茯苓10克,泽泻6克,滑石24克。

服上方2剂后,诸症大减,舌苔红润,脉细缓。再拟调理脾肺之剂而愈。  (刘怀德医案)  

解说:本案患者咳嗽月余,见舌红无苔,有阴伤之象无疑,然用沙参麦冬汤为何不效?在于忽视了邪实一面。

殊不见咳嗽伴有黄痰,胸闷不开,有痰热内存也。故单润其燥,必有实实之弊,原证非但未痊,反增下利、不食、咯痰粘腻等新证。

虽此,仍为阴虚加痰湿热为患,与猪苓汤滋、行并施,正为对法,投之果如所期。

其实,《伤寒论》第319条猪苓汤证中就有咳嗽一候,于此益信仲景之方书,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王某,女,29岁,某医院职工。小便淋痛反复发作已二年余,服龙胆泻肝丸、呋喃妥因时效时不效。

昨又犯病,尿频急,色黄赤,艰涩难溺,灼痛难忍。询知素腰脊酸痛,体倦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胃纳可,大便调,月经正常,带下色黄,量多稠秽。

望其痛苦容貌,愁思百结,舌淡红,苔薄白。切其脉,沉而细数。诊其腹,腹软不痛。

脉症相参,此肾阴虚损,湿热下注证也。单纯清热利湿以治,则利去一分湿,伤其一分阴;而纯以滋阴,则又有碍湿热之泄,施治之矛盾,致两年间屡治屡犯,终不愈也。

当滋阴与清利并施,如是则阴虚可复,湿热可去。

猪苓汤加味: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5g,阿胶10g,赤小豆30g,白芍15g,甘草10g,三剂。

二诊:今日复诊,笑逐颜开。谓服药当晚,尿急、尿痛减轻。三剂尽,痛苦全失。

惟仍腰困烦热,眩晕耳鸣,此阴虚一时难复也。原方去白芍、甘草,加山药15g ,丹皮10g ,令服十剂,并嘱少劳多逸,以除病根。(闫云科医案)

 

 

武某,男,31岁,首都机场病案。

初诊日期1966年3月18日:3年来失眠、身热、自汗。西医诊断为汽油中毒后遗症。

每晚睡3~4个小时,常有头痛、头晕,口干思饮,大便先干后溏,一日2~3行,小便黄赤,舌苔白微腻,脉虚数。

此湿热上扰,治以利湿清热。

猪苓汤加枣仁

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五钱,滑石五钱,阿胶三钱,酸枣仁八钱。

二诊3月25日:上药服六剂,眠好转,可睡4~5小时,头痛头晕也减,大便溏日1~2行,上方加苍术三钱。

三诊4月1日:睡眠基本如常,头痛已,有时头晕,他症已不明显,上方继服调理。(刘渡舟医案)

按:此是汽油中毒(铅中毒)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因症状表现为少阴、太阴的并病,而呈猪苓汤方证,故用猪苓利水清热,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水,复用阿胶益阴润燥、酸枣仁收敛安神,故用于湿热上扰兼有阴血虚之不寐。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五苓散中有桂、术,兼治于表也;猪苓汤中有滑石,兼治于内也。故用猪苓为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

《伤寒论注》:五味皆润下之品,为少阴枢机之剂。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也;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壮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阴和阳,通理三焦之妙。  

《医方考》:猪苓质枯,轻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

《成方便读》: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以存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

 

 

 

三、牡蛎泽泻散

赵某,男,55岁。患者周身肿胀,尤以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不利,延绵半年,屡治不效。

病初时,因咳嗽而后出现肿胀,目睑肿如卧蚕,面色黧黑而亮,腹胀大,下肢肿,按之凹陷成坑,大便干。舌苔黄白相杂而腻,脉弦滑。

此证肺先受邪,治节无权而三焦不利,水道不得畅通,故而肿胀。若按“开鬼门”, “洁净府”之法治疗,宣上以疏通水道则病当早愈。

但前医犯“实实”之戒,反用温补脾肾之法,使邪气胶固。当今之计,仍须宣肺利气,行水消肿,使气焦得通,小便得利则可。

牡蛎泽泻散

牡蛎12克,泽泻12克,花粉10克,海藻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苡米12克,厚朴10克,滑石12克,海金沙10克。

服药一剂后,患者意欲大便,但所下不多,却突然遍身漐然汗出,顿觉周身轻松,如释重负。第二日,肿胀开始消减,服三剂药后,其病竟霍然而愈。(刘渡舟医案)

解说:《伤寒论》说:“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说明了本方是专为腰以下水肿而设

但本方药力峻猛,若非邪气盛实者,应当慎用。张仲景在方后注说小便利,止后服”, 说明此方不宜久服。

本案所治水气之邪较重,而有洁净府之,不料药后反而见汗出。这是因为始病在肺,治节不行,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则为肿胀。

牡蛎泽泻散疏通三焦以利水行,加杏仁,蔻仁,苡米利肺气,以行治节。药后肺气得利,下合于大肠则内窍开,故欲大便;三焦通畅,外合于皮毛腠理则外窍开,所以水气之邪得以从汗而解。气布津行,肿胀必消。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故当利其小便。以牡蛎为君,泽泻、海藻为臣,三味之咸,能入肾而泄水气;以葶苈、商陆为佐,以苦坚之;以栝楼根之苦寒,蜀漆之酸寒为使,酸苦以泄其下而降湿肿也。

《医宗金鉴》: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伤寒方苑荟萃》:本方为排决逐水之剂。方中牡蛎软坚行水;泽泻渗湿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泄水,商陆、海藻润下行水,以使水邪从小便排出。瓜蒌根生津止渴,为本方之反佐,可使水去而津不伤。

 

 

 

四、甘姜苓术汤

张某,男,32岁。河北省宁晋县南苏村人。1977年7月10日诊。

主诉:炎夏在田间劳动,热甚,以冷水拭身,旋即在新盖田间小屋乘凉,因疲劳酣睡,醒后即觉周身不适,四肢沉重乏力,腰部发冷而痛,小腹坠沉,两下肢微现浮肿,口不渴,二便正常。

曾服保太松、索米痛片(去痛片)等药,效果不著,始来就诊。诊得脉象沉缓,舌淡腻、微有薄苔。

辨证:寒湿侵袭肾之外府,着而不去,阳气不化,证属肾著。

治则:健脾利水,温中散湿。

甘姜苓术汤

加味治之。

处方:甘草6克,干姜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萆薢12克。水煎服。2剂。

遵方连服2剂,腰部冷痛、小腹沉坠均见好转,并感周身舒适。脉象已见好转,药既中病,勿庸更张,宗前法续进2剂。本案先后计服4剂,竟霍然痊愈。 (孙润斋医案)  

解说:肾著一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6条:“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本病之病变,不在肾之本脏,而由寒湿伤及肾区之腰部。既非肾脏之虚,又非风邪之侵。

故补肾壮腰之剂,用之非宜,祛风之品更属不当,只有暖土方为的对。

尤在泾云:“肾受寒湿,着而不去,则为肾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

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湿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

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著者,原其病也。

本病处方,甘草、干姜补中暖土;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更增萆薢以利浊湿;当归以活血止痛。诸药相伍,相得益彰,使土暖脾健,则湿可化而寒可除,则疾可愈矣。

原文复习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各家论述

《医方考》:肾着于湿,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肾主水,脾主湿,湿胜则流,必归于坎者,势也,故曰肾着。腰为肾之府,湿为阴之气,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实邪着之也。

干姜,辛热之物,辛得金之燥,热得阳之令,燥能胜湿,阳能曝湿,故象而用之;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温得土之气,土胜可以制湿,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则益土以防水,淡则开其窍而利之,此围师必缺之义也。

《金匮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