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写作有文采?我有个百分百有用的方法

 昵称903511 2017-12-03



有这样一位作家,在过去三十多年来,他的散文31篇、71次入选各类大、中、小学课本,且多是要求背诵的重点篇章(如《晋祠》《苏州园林》《大无大有周恩来》《跨越百年的美丽》《读韩愈》《把栏杆拍遍》《武侯祠》,等等)。


他主攻山水和历史名人的写作,其山水文章深得古典主义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他的历史名人散文更是深入人心,一与那些历史人物敞开心扉对话,就变得火花四溅,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起来……


他就是梁衡。这样一位“作品入选课本最多的作家”,究竟有什么写作秘笈呢?



不方便看视频的童鞋,以下是文字精华版——



梁衡:


不管你懂得多少文章写作的方法,最终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最后考量的还是一个语言功夫。就像,不管你怎么样有学问、有学识,出门总还得穿件干净、体面的衣服,所以语言文字的美,非常重要。


如何提高文字的修养,我的主张就是背书,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任何捷径。


“背”是一种技巧的熟练,打个比方,少林寺那些刀枪木棒的武功,你说你告诉他一些招式,让他记住就成了,那是不可能的,他肯定是从小就练啊练,练得很熟。京剧大师梅兰芳带徒弟,也就带两三个,顶多四个,为什么?因为要跟着他一招一式地学,跟着他台上走步。所以读好文章、背好文章,这是绕不开的。


我到了四十岁左右当记者,出门时,采访包里还带着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历代文选》。我四十岁了还在背,不是刚开始背,而是我过去一直都在背,但我还需要复习它。


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过一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他说,韩愈每次写文章之前,要把司马迁的文章摆在前面再读一遍,干什么呢?借太史公的一口气。就是背书它养你的气,当然也养你的文字。


所以,我现在写文章以前,经常要把一些相关的名作,拿出来再读一遍。比如说,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甚至,我写张闻天时,会把我自己写周恩来、瞿秋白的文章拿过来再读一遍,让文气顺下来,下笔也有神了。


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也提倡多读、多背,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我把文章分成两类,“给人背的”和“给人看的”比如说,20年前,三毛的散文很时髦,但她的文章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背的。


而另有一批文章,比如唐宋八大家,这一类是给人背的。背的文章一定要达到我说的“三美标准”(描写美,情感美,哲理美),三美标准都达到了,而且语言上还要规范、漂亮,另外还有要精短。


所以我从开始写作,给自己立的标准,就是我的文章是准备给人背诵的。


我经常讲一句话,叫作“好书耐抽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好不好,要看随便翻开一页,随便读上一段,是不是就能把人吸引住。好书、好文经得起抽读。


对学生们进行写作指导时,我也是这样要求的,不管你写长写短,你要有个经得起背的文章。


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回想起来,我几乎没有被退过稿子。很多作家,经常把退稿多少作为自己的一种骄傲:“我曾经被一千次退稿,我锲而不舍,最后我成功了。”我就觉得,你不怕苦可以啊,但从成功的诀窍来讲,这不一定是对的。就一开始,掌握写作的理论和方法,一炮打响,一下命中了,你何必老退稿呢?


我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章文章叫做《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老家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我们要拿木头做一个圆球,最简单的办法是拿斧子一点点砍,一点点削,总能砍圆的。但是你再砍不如在车床上旋一下,它肯定比你手动得圆。区别在哪儿?区别就从斧子到车床的工具和加工方法,已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写文章也是,假如我理论上一下子就很高,我掌握了“三层五诀”,我从开始就写得很好,何必要退稿一千次呢?这就要求写作必须要有理论。一边是理论,一边靠实践,这样写可以事半功倍。



梁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被誉为“作品入选课本最多的作家”。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