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虚病机与发病

 无敌8tpp93jrt6 2017-12-03
(一)肾的生理病理特点

1.肾为身之本与生命始终肾藏先后二天之精,闭藏而不妄泄,精为身之本。肾气以肾精为物质基础的肾的功能表现,分为元阴元阳之气,为一身阴阳二气的根源。肾滋五脏六腑之阴,发五脏六腑之阳,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肾主命火,肾气竭则生命终。肾为水脏,主津液,主一身之气化,为代谢调节的中心。津液赖肾之气化而浊降清升。肾主纳气,为气的升降出人之根。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肾气盛则髓充骨健,血得生源。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肾主二阴,开窍于耳。故肾气衰则齿落发枯,耳目失聪,二阴开阖失司。

2.肾为身之本与外感内伤病中医认为,卫出下焦,肾为主外。肾藏精生血,主持三焦元气。《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此指卫气起源于肾,为肾所主,通达肌肉腠理皮外,发挥固护体表抗御外邪之功能。《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肾为之主外。”《灵枢·师传》云:“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是指肾为五脏六腑之根,使机体阴平阳秘,“阳密乃固”,固护肌表,卫外抗邪。

因而病理条件下,由于肾为卫气之根源,肾又主外。外感六淫,“穷必及肾”,外伤及肾,或肾气本虚,卫气失于发源,卫气不足,不能驱邪。现代研究证明,中医的肾包括了免疫系统的功能。骨髓是重要的免疫中枢器官,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而“肾主骨生髓”,故肾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补肾方药能显著改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环境污染、过度安逸、精神刺激、药物滥用等等外源性致病因素损伤人体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异常反应,引致各种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疾病有白血病、肿瘤、类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狼疮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不孕症等等,对症治疗,多为治标之法,而治病求本,“损者益之”,以补肾为主治大法,虽疗程较长,但远期效果较好。如学者姚石安认为,益肾法治疗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在免疫调控、抑制病毒复制和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肾虚感邪,邪毒着骨伤筋,则发骨痹、筋痹等。肾虚卫虚,则屡屡因为外感受邪引致疾病复发和病传。在临床中,肾虚外感的病因病机因素被许多人忽略,而多以治标之法,多用清热解毒、利水之法治疗水肿类病证,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骨痹病证,治标不治本,往往戕伐本虚之肾卫,导致正气益虚,内生五邪,病势益甚。

3.肾为身之本与虚实病证“人始生,先成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之精气宜藏不宜泻,易亏而难复。《内经》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而起居衰矣。”同气相求,“寒喜中肾”,风寒湿之邪易兼夹袭肾。火热之邪易劫灼津液,耗散真阴。肾在志为恐,恐易伤肾,恐则气下,惊则精却。房劳耗精,其他脏腑病证、瘀痰水饮等,病久不解,皆伤阴耗气。“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气一虚,三焦元气失主,不能通达经历五脏六腑,脏腑阴阳失于肾的滋养、宣发,脏腑虚衰,则心之主血脉、神志,肝之达疏泄、藏血,肺之宣肃,脾之健运失于职守,相应发为各脏腑病证。津液失于宣达通利,则生瘀、痰、水饮等。肾阳不温,气失温煦、鼓动,则气虚气滞。精亏血少,阳虚不得鼓动血脉,易感寒凝滞,痰饮、瘀血互结,阻于经脉,肾虚血瘀日久则成脉痹、心痹动风之证。肾失主外,卫外不固,外邪乘袭。内外合邪,邪盛正衰,则导致百病杂生,征象纷繁。近年来对肾实质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的肾是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胸腺)等内分泌、免疫、神经、生化代谢等各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全部或部分的概括。学者赵益业认为,肾虚者各系统功能低下,体弱易病,易早衰,患病后缠绵难愈。补肾方药对各系统都有显著的良性调治作用。

肾主骨生髓,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三者皆由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则脑髓充养,精力充沛,耳目聪明,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或久病、房室伤肾,致肾虚精亏,则脑髓失养,精血乏源.表现为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减退,以及成人早衰等。临床发现,许多内分泌系统疾病如垂体瘤、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以及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与中医的五迟、五软、痴呆、不育不孕、早衰等病证极其相当,皆为肾精不足证,当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法。补肾药对内分泌系统、机体代谢系统、营养状况都有良好的促进和改善作用,能够治疗某些遗传性内分泌性及代谢性疾病,并且在改善大脑功能状况、治疗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肾虚与脏腑病证

1.肾虚与心系病证《素问》“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心为火脏,肾为水脏,心气、心阳有肾阳之发,则心气充沛,经脉通利,心阴心血有肾阴之滋,则心血充盛、心神得养。若肾水虚则心火失于涵养,独亢于上,则发阴虚火旺之心悸怔忡。心阳失于鼓动,经脉不利,或心血失其化源,心血不足,或心火灼津成痰,则致经脉痹阻不得濡养,而成痰瘀脉痹之证。肾阳虚不能制水则水邪上犯,致水气凌心之证。清代《南雅堂医案》云:“怔忡日轻夜重,不得酣睡,由肾气耗亏,不能上交于心,宜责诸少阴一经,使水火既济,坎离交孚,其患自平。”心系病证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病,单从心论治用补气活血、行气利水等法,往往治标不治本,远期疗效不佳,而仔细辨证多属心肾不交证,更以补肾温阳,滋阴降火为主,合以治标之法,往往效佳。

2.肾虚与肺系病证肺肾为母子两脏,金水相生相养,共主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肾为水之下源,蒸腾气化为水液运行代谢之前提。肺虚外感,邪恋不去,穷必及肾,或肾气本虚,则可致气不归元,失于摄纳,水液失于气化之司,上凌犯肺,发为咳嗽、气喘、肺胀等病证。故有“肾不伤不喘”之说。《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临床上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难治性肺炎、肺结核,辨证施治,单用大量补肾药或配合宣肺平喘止咳类药物治疗,能够较治标之法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

3.肾虚与肝系病证肝藏血,肾藏精,水木相生,精血互化。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肝木赖肾水涵养。《医碥》云:“肾水为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上升,肝气受益。”肾虚肝郁,疏泄失职,津血气化失司,瘀阻脉络,精血不足,肝阳不得涵养,易亢逆于上而致水不涵木。表现为头痛、眩晕等。阳亢风动,则内风时起,发为中风。临床所见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脑血管疾病等,前人多从肝论治,而推本求源,当用滋水涵木之法。滋水为因,涵木为果。

4.肾虚与脾胃系病证肾与脾为先后二天,二者互用。而“脾阳赖肾水以濡润”(《王九峰医案》),脾阳根于肾阳。严用和《济生方》云:“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肾为胃之关,清·高鼓峰《四明心法·膈症》云:“肾旺则胃阴充足,胃阴充足则思食,当用六味饮加归芍养之。”这些皆说明肾为脾胃升降清浊发挥中枢作用的根本动力。肾虚则脾胃不得濡养鼓动,升降失职,中焦枢纽不利,则发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病证。脾胃健运生化不及,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肾精,则可加重肾虚之弊。临床许多脾胃病特别是慢性病、老年病如久泄、久痢、便秘、厌食等皆与肾虚有关。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就是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的经典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