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教学|让生物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gxzenggx 2017-12-04



图片物种:水黾


     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与统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教育思想。生物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有丰富的可供教师和学生所利用的生活世界,教师如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纳入教学系统中,去引导学生共鸣、思考、组装、批判、修正、改造、升华和发展他们的科学世界,必将激发学生兴趣,使生物学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1

 教学资源生活化 

新课程观认为,除教材外,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生活化,能使学生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乐意去学。

例如:①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及时捕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典型实例以及各种现象等。特别是网络上的知识更是丰富多采、日新月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②生活素材的运用。人们的吃、穿、住、行、玩,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等都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有针对性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

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唤醒旧知,激活思维,学有情趣,促进意义建构。


借助生活经验创设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学中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拿出一个西瓜用刀切开,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西瓜汁流了出来,洒的满桌都是;接着再拿出一个鸡蛋在一端挖个小孔倒过来可以明显看到蛋清整个相连地流出来一点点。此时问学生:“蛋清中有水,西瓜汁中也有水,为什么西瓜汁可以洒地到处都是,而蛋清中的水却不可能呢?”这时一学生马上回答:“因为西瓜汁中的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蛋清中的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此时教师则顺势过渡:“蛋清中的水为什么不能自由流动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内容寻找原因。”这样可引出对细胞中的水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也立刻调动起来。

借助实物、教具,多媒体创设

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幻灯、影像、多媒体等为载体创设情境,将问题预置其中,设计成有挑战性的问题,借助学生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加以解决,可以水到渠成。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从多个角度演示生命现象、生理动态,把抽象的生命概念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例如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教学中,先播放几则如盖中盖、朴血口服液、葡萄糖酸锌等的广告,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置问题:这些广告中出现的元素有哪些?这些元素有什么作用?由于这些元素比较常见,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得出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再提出:除了这些元素外,还有哪些元素共同构成细胞?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由此引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教学。

借助生理活动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量,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冬天喝水后,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 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通过案例或故事创设

许多案例不仅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内容鲜活,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对遗传病的教学,先给学生讲“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喜欢月亮,害怕阳光的怪癖。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为什么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什么白化病患者都害怕阳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抱着一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后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3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活化

    “灌输”、“注入”式教学的结果,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倡导对话教学、体验教学、探究教学和启发教学。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某一森林中各种花草树木、鸟兽昆虫等以及土壤、阳光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他们根据生活实际设想其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引发其他各因素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各因素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最终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有了生物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感性认识之后,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就较深刻,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理解也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对“植物激素”一节,在学习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的作用时,联系农民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刚采摘的、尚未成熟的果实,可加速果实的成熟,马上就可投入市场;北方农民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喷洒山楂树,一段时间后只要摇动树枝,便可使树上的山楂立刻脱落下来,大大降低了采摘成本……以生产实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4

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1
常规性作业
      常规性作业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讲完“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请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问题:创可贴使用的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酿酒时,如何控制发酵罐的通气?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为什么要及时松土?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为什么要及时清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为什么要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而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经常会出现肌肉酸胀乏力?
2
趣味性作业
       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和生活化。其中① 布置调查、访问类作业,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前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等;②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类作业,如“性别决定”教学时,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我国人口普查资料,了解不同时期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情况;③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类作业,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让理论知识真正回归实践。
3
 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趣味盎然,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既巩固双基,又强化了能力。例如“酶的特性”一节的教学,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帮妈妈洗衣服,洗的时候要求将同样的脏衣服分成3份,分别加等量的加酶洗衣粉和水,一份用冷水,一份用温水,一份用开水,分别比较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在第二天上课时请同学们汇报结果:温水洗衣服去污效果最好。从而得出结论:酶发挥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


本文摘自《生物学教学》2012年第37卷第2期《让生物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例谈》:31-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