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悬泉汉简中有关乌孙分裂的几个问题

 大小熊猫哥 2017-12-04

 

参考阅读文章:

 

 1.袁延胜《悬泉汉简所见汉代乌孙的几个年代问题》

2.何海龙《从敦煌悬泉汉简谈西汉与乌孙的关系》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中有不少简文提及乌孙。这些简文的发现对于结合正史研究西汉与乌孙的关系提供了很大帮助。相关悬泉汉简真实反映了冯嫽分立乌孙两昆弥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以及解忧公主归汉前后西汉与乌孙的关系,笔者阅读了袁延胜、何海龙两位前辈相关文章之后,颇有收益,也有不同看法,结合《汉书.乌孙传》等相关史料,梳理如下:

 

第一部分:冯嫽出使乌孙分立两昆弥年代相关汉简解读

 

 

1. (编号193汉简):上书二封。其一封长罗侯,一乌孙公主。甘露二年二月辛未日夕时受平望驿骑当富,悬泉驿骑朱定付万年驿骑。【前52年2月12日】

 

何海龙解读:此简为悬泉置传递书信的记录。甘露二年【前52】二月辛未夕时,平望驿骑当富把长罗侯常惠和乌孙公主的上书,传递给了悬泉驿骑朱定,朱定又连夜传给了万年驿骑。简文中的乌孙公主就是解忧公主。

 

按:结合下文199简内容和时间辨析,可见此简应在破羌将军辛武贤大军到达敦煌之后,解忧再次上书汉廷催促尽快决断乌孙事宜。之前乌就屠自立为王,公主应还有上书汉廷,禀报乌孙国情,才会有常惠先期到达乌孙。

 

汉简称常惠惯用其侯爵长罗侯名号,实际上自前60年后,常惠已接替苏武出任典属国之职,负责处理各少数民族国家事务。既有常惠同时上书,足见绝非解忧公主虚张声势,同时也证明常惠已经在乌孙,而不是和冯嫽一同到乌孙。从常惠和解忧同时上书汉廷看,情况十分紧急,必与乌就屠政治动向有关,同时也证明常惠已无力解决大小昆弥并立的难题,必是乌就屠也不买常惠的帐,执意与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分庭抗礼。

 

据《汉书.乌孙传》记载,乌孙内乱期间,冯嫽有两次接触乌就屠。第一次是受都护郑吉派遣,前去劝降乌就屠。此时汉廷已经派遣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领军进驻敦煌,随时准备讨伐乌就屠。冯嫽晓之以理,陈明形势利害,力劝乌就屠放弃王号。乌就屠畏惧汉军征讨,表示“愿得小号”。第二次是在都护郑吉举荐下,冯嫽奉召进京向汉廷汇报情况。随后,冯嫽被汉宣帝封为特使,锦车持节,再回乌孙,分别册立大小昆弥。常惠和解忧公主的上书在冯嫽劝降乌就屠之后,此时乌就屠搞出大动静,分明给汉廷施压。解忧和常惠对分立昆弥之事持何态度,不得而知。笔者倾向于常惠和解忧都不会赞同分立两昆弥,分疆而治,后患无穷。

 

笔者认为此简常惠和解忧公主同时上书汉廷,应在冯嫽为特使出使乌孙分离大小两昆弥之前,即,冯嫽奉召进京向汉宣帝汇报乌孙国情期间,因而常惠和解忧公主都不知道汉廷已经作出分立两昆弥的决定。

 

2. (编号199汉简):“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丁丑,乐官(涫)令充敢言之:诏书以骑马助传马,送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军吏远者至敦煌郡,军吏晨夜行,吏御逐马前后不相及,马罢亟,或道弃,逐索未得,谨遣骑士张世等以物色逐各加牒,唯府告部,县、官、旁郡,有得此马者以与世等。敢言之。”【前52年2月14日】

 

何海龙解读:此简言破羌将军辛武贤、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等人西进时,由于车马不足,朝廷下诏要求沿途郡县提供骑马以补充传马。因事情紧急,在派军吏送马途中,日夜兼程,前后难以照应,将一些疲惫不堪的马匹遗弃在路边丢失了,特派骑士张世沿途逐一寻找,同时请求酒泉太守府通告各部、各县,以及旁郡,如有得到此马者交给张世。

 

袁延胜解读:199简则是宣帝在了解了乌孙的详细情况后,派冯夫人紧急赶往乌孙,完成分立大小昆弥的重大使命时,下诏要求沿途各郡县提供骑马以补充传马不足的文书。

 

按:《汉书.乌孙传》载明: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积居庐仓以讨之。,楚主侍者冯嫽为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恐,曰“‘愿得小号’。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钱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

 

既然199简载明冯夫人与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一路同来,“使者冯夫人”一语表明冯嫽此时的身份为特使,奉命从长安赶回乌孙,分别册立乌孙大小昆弥。由此产生以下需要辨析的问题:

 

一是冯嫽奉都护郑吉指派劝降乌就屠之后,经都护郑吉举荐,冯嫽奉诏进京向汉宣帝报告情况,随后,冯嫽与破羌将军辛武贤一路同行到西域。与《汉书.乌孙传》记载相吻合。

 

《汉书.乌孙传》所载冯嫽劝降一段文字另起一行,用了一个“初”字,就是“原先”、“早先”的意思,说明冯嫽受郑吉指派前往劝降乌就屠,有可能在辛武贤大军进驻敦煌之前。果如此,辛武贤大军进驻敦煌应在冯嫽劝降乌就屠之后,冯嫽所言“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乌就屠之所以表示“愿得小号”,不仅是给冯嫽面子,更重要的是没有胆量抗衡汉朝。“愿得小号”,是乌就屠名为妥协,实则委屈一时,赢得转机的权宜之计。因此,辛武贤大军进驻敦煌理应在冯嫽劝降乌就屠之前。“以汉兵方出”一语说明汉朝大军正在开赴西域,亦可佐证冯嫽劝降乌就屠时已经得知辛武贤大军开赴西域的信息。

 

二是分立乌孙大小昆弥是谁的决定?《汉书.乌孙传》记载,冯嫽劝降乌就屠,乌就屠提出“愿得小号”,并无冯嫽答复内容,实则冯嫽也无权答应乌就屠的要求,据此,不难推定,分立乌孙大小两昆弥是冯嫽进京向汉宣帝汇报乌孙情况后,由汉廷作出的决定。《汉书.乌孙传》记载:“冯夫人为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妇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这个“说”字结合下文,分明是劝降的意思,可见分立乌孙大小昆弥也不是都护郑吉的本意。就都护郑吉的权限而言,绝无擅自指派冯嫽与乌就屠谈判的权利,劝降则合情合理。

 

汉廷应对乌孙二王并立问题的举措是:先派典属国常惠到乌孙酌情处理,此举无果,继而将酒泉太守辛武贤委任为破羌将军领军进驻敦煌,准备武力讨伐乌就屠。后因冯嫽劝降乌就屠有了进展,汉宣帝召见冯嫽进京,当面了解了乌孙的详细情况,汉廷决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增派穿渠校尉等水利专家,在罗布泊一带打井穿渠,建仓运粮,形成长期武力威慑,另一方面派冯嫽为特使出使乌孙分力大小两昆弥,力争和平解决乌孙内乱。这些举措达到预期目的后,辛武贤大军撤回。

 

三是冯嫽奉命前往乌孙分立两昆弥正合乌就屠之意,汉廷何故大兵压境?只能理解为严防乌就屠翻悔变故,堵死乌就屠退路,即,防备乌就屠背叛汉朝投靠匈奴,或依仗娘家势力独霸乌孙。汉廷之所以满足乌就屠请求,采取分疆而治的解决方案,定是出于情势危急,尽快平息乌孙内乱的考虑。

 

四是199简载明“使者冯夫人”,足以断定冯夫人此行奉命东来西去册立大小昆弥,为何没有提及副使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此汉简记载与《汉书.乌孙传》记载不符。只能理解为冯嫽为天子特使正使,副使竺次、甘延寿被省略了。

 

五是既然冯嫽此行是奉诏分立乌孙大小两昆弥,为何又与辛武贤、穿渠校尉一路同行?辛武贤不是先前已经领军进驻敦煌了吗?笔者认为,不能将此次有辛武贤和穿渠校尉的名字在内,就以为辛武贤初次到达敦煌。

 

合理的解释是,之前辛武贤已经抵达敦煌,随时准备出兵讨伐乌就屠,由于冯嫽劝降乌就屠有了转机,加上汉宣帝征召冯嫽进京,当面了解乌孙情况,乌孙乱局有了和平解决的可能。汉廷决定,一面增派穿渠校尉等水利专家,前来协助辛武贤在罗布泊一带打井穿渠,建仓运粮,做长期打算,另一面派冯嫽为特使出使乌孙,分立大小两昆弥,争取和平解决乌孙二王并立的问题。由此可以推定,冯嫽奉召进京面见汉宣帝,辛武贤可能也去了长安汇报军情,由于汉廷做出了新的部署,辛武贤和穿渠校尉、特使冯嫽一路东来才能顺理成章。

 

以往猜想冯嫽既为天子特使出使乌孙,必是场面宏大,悬泉汉简揭示的真实情况则是冯嫽奉诏出使乌孙分立两昆弥,在当时情势危急下,行色匆匆,日夜兼程。

 

3. (编号201汉简):使乌孙长罗侯惠遣斥候恭,上书诣行在所。以令为驾一乘传。甘露二年二月甲戌,敦煌骑司马充行太守事,库令贺兼行丞事,谓敦煌以次为,当舍传舍,如律令。【前52年2月15日】

 

注解:“斥候”,侦察候望,泛指古代侦察兵。“行在所”,本来都是词语意思指天子巡幸所停留的地方,泛指皇帝所在处。“传舍”,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

 

何海龙解读:此简是由长罗侯常惠特派专人上书朝廷,敦煌太守于甘露二年二月甲戌为沿途驿置【驿站、驿马】开具了为上书使者提供车辆和住宿的传信。

 

袁延胜解读:193简、201简当是在分立大小昆弥之前,乌孙公主和长罗侯常惠向宣帝报告重要情况时的上书记录。当时情况一定非常紧急,所以,201简中,长罗侯派专人上书朝廷。

 

按:此简应为冯嫽还未到达乌孙分立两昆弥之前,常惠急不可耐地上书汉廷,催促汉廷尽快定夺乌孙内乱的解决方案。199简时间为2月14日,201简时间为2月15日,相差一天。敦煌方面接到诏令得知辛武贤和穿渠校尉、冯嫽将要到来,不等于已经到了敦煌,常惠再次上书,显然不知道冯嫽已经在返回乌孙的途中。

 

此时常惠已在乌孙赤谷城屯田。此简与前二简时间相距很近,可见常惠比冯嫽先到乌孙,应在乌就屠自立为王之初就已奉命赶赴乌孙,镇辅解忧。这才能与《汉书.乌孙传》所言“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相吻合。

 

《汉书.乌孙传》所言“破羌将军不出塞还。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候民众,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尉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证实常惠在冯嫽分立两昆弥之后,一同回京,常惠将三校尉屯田赤谷城,应在其后,可见常惠一年之内,也是在乌孙和长安之间来回奔波。

 

“后乌就屠不尽归翕候民众”一语,既是常惠率三校尉屯田赤谷城,为两昆弥划分疆界人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验证了分立两昆弥前后乌孙的严峻形势。

 

前列解忧和常惠上书汉廷的内容,无非是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乌就屠自立为昆弥,扬言娘家匈奴兵将至,搞得赤谷城人心惶惶,引起大昆弥部众大量叛逃,乌就屠是否会叛离汉朝投靠匈奴,难以预料,不得不防。二是解忧和常惠分别向汉廷表明自己对乌孙局势的看法和建议。其内容不得而知,无非是武力干涉和分立安抚两种方案。

 

4. (编号200汉简): 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丙戊,鱼离置啬夫移县(悬)泉置,遣佐光夫持传马十匹,为冯夫人柱,廪穬麦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钧。令鞋劵墨移书到,受薄入,三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前52年2月27日】

 

何海龙解读:此简是鱼离置啬夫移书悬泉置,言冯夫人路过时马匹食用草料应及时造册上报。“冯夫人”即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官府提前预知沿途接应事宜。

 

袁延胜解读: 200简应是冯夫人亲自赶往长安向汉宣帝报告乌孙情况时,路过悬泉置的记录,也就是《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一事的真实记录。

 

注解:啬夫”下层官吏。“传马”,为驿站备用过往官吏乘骑或换乘的马。“为冯夫人柱”,此处“柱”字,当与“助”字相通。穬麦”应为路途口粮,“茭”,为干草饲料,应为马饲料。

 

笔者认为,袁延胜解读此简有误,自相矛盾。既然之前冯夫人已经奉诏前往乌孙分立大小昆弥,又称此简为宣帝征召冯夫人自问状一事的真实记录?袁延胜的解读显然将冯嫽受郑吉委派劝降乌就屠之后,奉召进京向汉宣帝汇报情况,以及奉诏出使乌孙,分立两昆弥两件大事的时间顺序颠倒了。此简应是冯嫽完成分立乌孙两昆弥使命之后回京的记录。

 

此简与前三简相隔半月左右,并且只提到冯夫人过往敦煌,未提到其他高级官吏同行。虽未见冯嫽为正使,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使,锦车持节,前往乌孙册立大小昆弥之事的记载,亦不妨碍上述推定。此时冯嫽应在自乌孙东归途中,尚未抵达敦煌,敦煌方面不知道冯夫人一行东归长安的官员名单,只需提前做好资助准备即可。

 

 

第二部分:西汉撤出在乌孙赤谷城屯田三校尉部队的年代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216简:“甘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辰,上郡太守信、丞欣谓过所:遣守属赵称逢迎吏骑士从军乌孙罢者敦煌郡,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十月,再食。”

 

张德芳解读:“汉简未发现赤谷城屯田的记载,亦可说明赤谷城屯田历时不久。...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就是扶持大昆弥,及时处理乌孙内乱而实施的。

 

袁延胜解读:这枚汉简清楚表明,甘露三年九月驻扎在乌孙赤谷城的汉朝军队已经罢军回到内陆它说明,长罗侯此时已经完成了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换言之,常惠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定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

 

西汉政府于甘露二年分立乌孙为大小昆弥二部,以为这样就可以弥合乌孙大昆弥和小昆弥乌就屠之间的矛盾。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拥有实力的小昆弥乌就屠,并不愿交出多占的人口和土地,汉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调解,明确划分清楚乌孙大小昆弥的地界和人口的归属,以稳定乌孙的局势。《汉书.西域传》记载:

 

后乌就屠不尽归翕候民众,汉复遣长罗侯将三校尉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

 

对于这件事的发生年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以《资治通鉴》为代表,把此事系于

甘露元年【前53】,这一年肯定是错误的,故置而不顾。清人徐松将此事系于甘露二年【前52】。

 

徐松的依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辛武贤以神爵元年【前60】,自酒泉太守为破羌将军,二年五月,罢酒泉太守官。七年后,复为破羌将军,征乌孙,是讨乌就屠事至敦煌,后不出,征未到,病卒,故分立昆弥之事在甘露元年【前53】。清人王先谦和不少现代学者采信这一观点。

 

汉王朝分立乌孙大小昆弥事应在甘露二年【前52】四月之后,如果常惠解决乌孙大小昆弥地界和人口事情经过在半年以上的话,时间就到了甘露三年【前51】了。而且从记载看,常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并不顺利。《汉书.辛庆忌传》载,“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翕候战,陷阵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

 

可喜的是,悬泉汉简有一枚汉朝军队罢军乌孙的记载。《敦煌悬泉汉简释粹》认为:“简中上郡吏士从军乌孙者,当为长罗侯将三校尉屯赤谷之所部。”解释是正确的。这枚汉简清楚表明,甘露三年九月驻扎在乌孙赤谷城的汉朝军队已经罢军回到内陆。它说明,长罗侯此时已经完成了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换言之,常惠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的使命,定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

 

从《汉书.西域传》和《汉书.辛庆忌传》记载的一些迹象看,长罗侯似乎屯驻乌孙的时间不长,只是权宜之计。张德芳认为,“汉简未发现赤谷城屯田的记载,亦可说明赤谷城屯田历时不久。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就是扶持大昆弥,及时处理乌孙内乱而实施的。”很有道理。

 

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复遣长罗侯将三校尉屯赤谷”的记载看,这里的“屯”字可能主要是“屯守”、“屯驻”之意。

 

《史记.傅宽传》载:“一月,徙为代相国,将屯。”裴骃《集解》:“案:律谓勒兵而守曰屯。”《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曰:“典屯军以备非常。”。长罗侯将三校尉屯赤谷的“屯”字,可能就是“勒兵而守”“典屯军以备非常”之意。可能鉴于当时情况复杂,划分土地疆界和人口民众,也非一时一地所能完成,军队的补给又成问题,所以汉廷做了一些长远打算,在赤谷城屯田之举,这只是权宜之计,待完成了分别乌孙人口地界的使命,乌孙局势稳定之后,便有罢军之举。退一步讲,即便长罗侯在甘露二年到乌孙,但划分幅员辽阔的乌孙国土,也非一时所能完成,待处理好这些棘手的问题后,时间已是甘露三年了。《敦煌悬泉汉简释粹》216简就是长罗侯已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人口之后罢兵的一个确证。

 

而且从216汉简的简文看,上郡派遣守属赵称所逢迎从乌孙罢者的对象是:吏、骑士。这里的 “吏”,可能就是如本始二年出兵乌孙时“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汉书.宣帝纪》)中的那些三百石的郡国官吏;“骑士”,黄今言先生在秦汉的“边防军”一章里认为:“北部边郡的正卒多为骑士【骑兵】。他们的任务,主要不是“候望”,而是根据需要奉命出战”、“边郡的正卒乃不望候,而主要负责征战,人数很多。”这些主要负责征战的骑士和具备一定军事素质的官吏到达乌孙的目的,就是为长罗侯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和人口的重大使命而做军事后盾,一旦长罗侯完成了使命,他们也就该罢军回来了。

 

总之,通过上述讨论和分析,笔者【袁延胜】认为长罗侯常惠完成划分大小昆弥地界和人口的时间,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虽然作这样的推定,仍不能排除甘露二年的可能,但从时间的发展顺序看,笔者倾向于甘露三年之说。

 

——摘引自:袁延胜《悬泉汉简所见汉代乌孙的几个年代问题》

 

按:张德芳认为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就是扶持大昆弥,及时处理乌孙内乱而实施的。袁延胜依据216简推定常惠率领的三校尉屯田赤谷城罢兵撤回,应在甘露三年九月之前。这些推定都是正确的。然而张德芳所言“汉简未发现赤谷城屯田的记载,亦可说明赤谷城屯田历时不久。”袁延胜认为常惠率三校尉屯田赤谷城是权宜之计,其推定只看到了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的镇辅大昆弥的作用,但不能据此推定汉军在赤谷城屯田历时不长。史料记载汉军在乌孙屯田有很长的历史。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而匈奴始终不敢以为言。”“胘雷”,《集解》《汉书音义》云:胘雷,地名在乌孙北。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其地在伊犁河谷中部。新疆考古人员在昭苏县波马发掘乌孙墓葬,出土一张铁铧犁,其形制与关中长安的西汉铁铧犁完全相同,证实西汉在胘雷屯田确有其事,当是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因胡汉习俗不同,为解决随同细君公主出嫁定居在乌孙的汉人粮食问题,而开辟的屯田基地,规模当有数百人。随着解忧公主出嫁乌孙,西汉与乌孙的往来更加频繁,乌孙的屯田必有更大发展。甘露二年,常惠率领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三校尉所属部队应在1500人以上,上千人的汉军将士在乌孙长达一年多,粮食问题绝不可能依赖乌孙提供,开垦荒地也不可能当年收益,故而汉军在乌孙赤谷城附近屯田应在三校尉进驻赤谷城之前早已有了屯田基地。同时,史料载明常惠率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与细君公主时期伊犁河谷的屯田基地并非一处,可以断定,常惠率领的三校尉在赤谷城屯田确有其事,而不仅仅是“屯守”“屯驻”

 

《汉书.辛庆忌传》所反映的屯田汉军与乌孙翕候激战的原因不明,笔者推测,一种可能是乌孙翕候在亲匈奴派的煽动下,蓄意袭扰汉军屯田基地,另一种可能是汉军屯田基地规划和扩展,与当地乌孙牧民牧场或有地界和水源纠纷,乌孙翕候为了一己私利而与汉军发生冲突。常惠奏其功,辛庆忌此后拜为侍郎,不久迁任校尉,率领屯田部队在焉耆国屯田,可见辛庆忌在那场战事中功名显赫。从辛庆忌传所载“与翕候战,陷阵却敌”一语看,冲突规模很大,战斗极为惨烈,亦可反证汉军在赤谷城的屯田规模。

 

另据《汉书.陈汤传》记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赤谷城,杀掠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不禁令人困惑,汉军在乌孙的屯田部队何在?《汉书陈汤传》还有相关记载:陈汤率领的西域联军远征郅支单于,“其三校从南道与葱岭经大宛,其三校都护自将,发温宿,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杀掠大昆弥千余人,驱畜产甚多,”康居军队甚至尾随汉军之后,劫掠汉军很多军用物资。

 

笔者长期困扰一个问题,汉朝在乌孙的屯田部队何时撤出的,以往总以为是在汉元帝初期,悬泉汉简提供了汉朝罢兵乌孙屯田部队的确切年代,令人欣喜。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在乌孙的汉军屯田部队没有撤出,郅支单于和康居兵何至于如此猖獗肆虐?乌孙大昆弥何至于遭此大难?如果汉朝在乌孙的屯田部队没有撤出,难免遭受郅支单于和康居匪兵的攻击,汉廷何至于长达十多年对乌孙国难置若罔闻?

 

悬泉汉简216简,为汉朝撤出乌孙屯田部队的具体年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然而汉朝罢兵乌孙屯田部队的动机为何?笔者猜测,汉朝以为分立两昆弥之后乌孙局势已经搞定,从此太平无事,加上匈奴内乱不堪,呼韩邪单于南迁降汉,郅支单于远遁坚昆,汉廷君臣津津乐道,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乌孙分疆而治的现实危机,更没有预料到后来郅支单于挺进西域,对乌孙的严重威胁。毫无疑问,汉朝罢兵乌孙屯田三校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汉书.乌孙传》载明:“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尉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面对乌孙分裂,小昆弥扩张势头有增无减,汉廷怎能做出罢兵乌孙的愚蠢之举呢?此举难免有把难题包袱甩给乌孙人自己处理的嫌疑,须知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在甘露三年病死,即位乌孙大昆弥的是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悬泉汉简证实,解忧公主归汉,时在甘露三年,并且是汉朝罢兵撤军的同年次月,汉朝罢兵乌孙屯田三校尉时在甘露三年九月,解忧公主归汉在甘露三年十月,可见在此之前,汉宣帝就恩准了解忧公主归汉的哀求。看上去汉廷对解忧公主归汉极为重视,实则不难体味解忧公主暮年归汉时的万般无奈和深切忧虑。笔者猜测,分立乌孙大小昆弥,以及罢兵乌孙屯田三校尉,绝非解忧公主所愿,亦非常惠所愿。圣命难违,谁奈其何?千秋功罪,谁予评说?

 

第三部分:解忧公主暮年归汉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5. 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送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口请部。御史大夫万年下谓(渭)成(城),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编号)

 

按:此简所述时间和《汉书.宣帝纪》“甘露三年,冬,乌孙公主来归。”相吻合。

 

6.甘露三年十月辛亥朔,泉丞贺移广至,鱼离、悬泉、遮要、龙勒,//啬夫昌持传马送公主以下过,廪穬麦各加牒,今写劵墨移书到,受薄入,十一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编号)

 

袁延胜解读:简5简6是同一天里,发自不同地点的文告。简5为御史大夫陈万年下发咸阳以西各地的公文,言丞相属王彭护送解忧公主以及将军、贵人、从者正在回途中,要求沿途各地按规定提供住宿和车马。简6是渊泉丞贺移书广至、鱼离、悬泉、遮要、龙勒五地,言//啬夫昌以传马送公主时搜用草秣支出要在十一月里造册上报。

 

按:可见解忧公主归汉时,西汉朝廷极为重视,下诏沿途各地给与隆重接待。悬泉汉简留下了解忧公主东归汉朝时的宝贵资料。丞相府属吏王彭奉命前往乌孙接公主回国,御史大夫陈万年到渭城接应公主,必是奉诏而行。《汉书.乌孙传》记载:“元贵靡、鴟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此简所言护送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应指乌孙国派出护送解忧公主的将军和贵人。“从者”,应指随同解忧公主回国的亲属和侍从。

 

悬泉汉简证实冯嫽奉命分立乌孙大小昆弥的年代在甘露二年二、三月之间,常惠率领的三校尉在乌孙赤谷城屯田部队,于甘露三年九月罢兵撤出。解忧公主归汉在甘露三年十月,直觉解忧公主对汉廷将乌孙分疆而治甚是失望,因而上书汉宣帝,请求归汉,将骸骨葬于故国。尽管汉廷对解忧公主归汉十分重视,隆重接待,妥善安置,在解忧公主心里,毕竟是难以言说的沉重遗憾。

 

《汉书.匈奴传》记载,就在解忧公主归汉的第二年,郅支单于挺进西域,先是以和亲诱惑,拉拢小昆弥乌就屠图谋乌孙霸业,继而大败乌就屠,挥师北上,接连吞并呼揭、丁零、坚昆三国,定都坚昆,屡屡发兵攻击乌孙,经常得胜,乌孙莫奈其何,汉廷无动于衷。《汉书.乌孙传》记载:“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弱,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汉遣之,卒百人送焉。都护韩宣奏,乌孙大吏、大禄、大监皆可以赐金印紫绶,以尊辅大昆弥,汉许之。后都护韩宣复奏,星迷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将大乐代为昆弥,汉不许。后段会宗为都护,招还亡叛,安定之。”

 

从甘露三年解忧公主归汉,到公元前33年段会宗出任西域都护,相隔二十年,乌孙历经二十年的磨难。汉廷将乌孙分立两昆弥的后患日益凸显。乌孙分立两昆弥后内耗不止、急剧衰落,《汉书.乌孙传》结语说:“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