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春社日是哪一天

 心灵致远 2017-12-04

二月春社日又称春社日,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那么2018年春社是几月几号?2018年春社日是哪一天 ?

春社是汉族的一个传统的民间习俗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加的隆重,但是习俗根据地方会略有不同。那么,2018年春社是几月几号?2018年春社是哪一天?

2018年春社是几月几号 2018年春社日是哪一天

春社日简介

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二月春社日又称中和节,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中国古代的社日节一年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 ”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二月“春社日”是春季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又称中和节,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2018年春社是几月几号

2018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戊戌年(狗年)二月初一)

春社日怎么算

春社又一推算方法:是清明前的第二个「戊」日(凡是逢戊 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故春社通常在清明节前的十几天。

秋社日

 
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中文名
秋社日
类    型
日期
定    义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时    间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秋社日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秋社来源于古人秋天祭祀社神(土地神)以感谢土地给人间带来丰收的日子。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社神报谢。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无秋社,汉代以后开始有春秋二社.每逢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祭祀社神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通过这一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社日到来之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式各样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旧时逢社日,有钱或官宦人家在这一天要宴请宾朋,民间则互送社饭、社糕、社酒,甚至集会娱乐,这些活动后来逐渐流传演变为今天的社戏、庙会之类的民俗活动。

秋社日的由来

 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 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粱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 ”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 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