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导员,特别能琢磨

 王晖eu9eyungay 2017-12-04

蹲点日志:提起辅导员,如果你脑子里还是一堆婆婆妈妈、严厉、刻板的形容词,那你就彻底“out”了。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在变。今天的辅导员,早已摆脱了板着面孔说教的严肃形象。他们是“混迹”于学生中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兵”,更是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的“特别能琢磨”的“引路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辅导员杨熙最近有些小忧愁,本想约面临“学业预警”的学生谈话,可她却碰到了个“硬钉子”。

  “您不能通知家长!我是成年人了,自己可以处理好。要是我知道有人背地里告诉家长,我就把她拖进黑名单!”走在杨熙身边的女生声音不大,口气却很强硬。

  一面是“有情况要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的辅导员工作守则,一面是硬梆梆的小女生,琢磨半晌,杨熙做了“妥协”:“要不你给家里打个电话,老师当着你的面跟妈妈说几句话?”真诚的目光终于换来微微的点头。

  这几天,和杨熙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免费师范生班辅导员隋璐璐。“谈了几次话了,每次都觉得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可这孩子就是低着头不说话。最后一次,终于看到他嘴角微微地上扬,哎呀,我真是心花怒放,有门了!”

  这是一个不爱回宿舍住的男生。

  “上学期答应老师的,怎么没做到呢?”

  “每次给你宿舍打电话,你都不在,是不是又没回去住?”

  “是。”

  “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不过你一个人住那么远,老师不放心,你家长也不放心,能不能答应老师,每周有几天回宿舍住?”

  自始至终,隋璐璐没说一句“硬话”,但结果令她满意,因为她听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好!”

  一茬接一茬,学生的特点越变越快。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怎么变?啥样的技巧最有效?辅导员们成了工作中“特别爱琢磨”的探索者。

  “这些孩子处于半大不大的年龄,体现出很强的矛盾性,既有极强的权利意识,希望被尊重,又在生活上有困扰、思想上有困惑,需要被引导。所以我们的工作特别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正是因为号准了学生的“脉”,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辅导员李晓京早已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京姐,男生宿舍要打起来了!”一声招呼,还在操场上带军训的李晓京一溜小跑就往宿舍赶。

  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生活习惯的不同也能让十八九岁孩子的世界里硝烟弥漫。李晓京赶到时,4个大男生嚷嚷着分宿舍,声音传满了整个楼道,拳头也捏得嘎嘎响。

  “都怪我,没早点把这事儿处理好……”瘦小的李晓京站在比她高出大半头的学生们面前,一张嘴就是道歉。

  学生们傻眼了,老师竟然没质问也没发火!没等她再多说,火药味儿早就散了一大半,小伙子们纷纷挺起了胸膛:“京姐,您放心,我们再也不吵了,以后我们会活得像个男人!”

  “浸”在学生堆里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让李晓京变成“京姐”的,除了和学生平等相处的工作理念,还有和学生一样“潮”的工作方式。

  不再是捧着小本儿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如今的辅导员们开辟了时髦的思政工作新阵地。

  “哟,这是谁投的三分球,真够帅的!”刚打完比赛,就收到了李晓京发来的信息,满心欢喜的学生羞涩地吐吐舌头:“京姐消息真灵通!”

  “我的眼线到处都有!”李晓京晃晃手机,得意地笑了。

  而说起学生的爱好,中国农业大学的辅导员孙德昊更是如数家珍:“上一茬学生爱看《鬼吹灯》、玩‘红警’,现在的学生爱穿越,迷DOTA……要跟孩子聊天总得有些共同语言吧,不琢磨怎么行?”

  如今,不少辅导员都变成了学生眼中标准的新“四有”青年:有qq、有飞信、有人人、有微博,全方位的装备让他们不仅在交流工具上和学生零距离,也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接受、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也能是“潮人”。

  不过,当了“潮人”,孙德昊、杨熙们也一直在思考:我们有这些新东西绝不是为了跟着学生转,而是走近他们,及时发现孩子们思考什么、需要什么,这才是我们要琢磨的事儿。(本报记者丰 捷 王庆环 李玉兰 本报通讯员 邓 晖)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光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