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 | 感冒常见湿热证——感冒医案二则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判定湿热的重要指征为舌苔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而脉象往往多变,不足为凭,正如古人所说湿热为病,脉无定体”。治疗上,笔者多用甘露消毒丹方化裁。若发热、体痛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可暂用达原饮方。若全身症状已解,以咽喉部及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时,或可选用苍麻丸方加减。

案1 耿某,女,61岁。2009年1月20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发热、恶寒5天。患者于5天前劳累后(春节前收拾家)出现恶寒、发热,自服“正柴胡饮冲剂”缓解。于昨晚恶寒、发热又作,先恶寒,后发热,伴见咽痛、无汗、全身不适。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内郁,气机不畅。治以清化湿热、调畅气机为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12g,白蔻仁(后下)6g,生薏苡仁15g,滑石(包煎)18g,木通3g,石菖蒲9g,黄芩12g,连翘15g,浙贝母12g,射干12g,柴胡12g,桔梗9g。2剂水煎服。

2009年1月21日二诊:服上药后全身舒适,已无寒热,尚觉咽痛,口黏。舌质红,舌苔尚薄黄腻,脉缓。表里气机已和,湿热尚未清利。继以清化湿热为法,方用苍麻丸加减。处方:生麻黄3g,苍术9g,桔梗12g,炒莱菔子12g,浙贝母12g,射干15g,滑石(包煎)15g,黄芩12g,木通3g,竹叶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舌苔转薄白,痊愈。

理论上讲,北方气候干燥,外感湿热机会极少。于是,医生临证治疗感冒,多重视风寒、风热、燥邪、正虚等,往往不重视湿热。甚至明明见舌苔黄腻,也常常会视而不见。考湿热来源,可以外感,而更多的见于内生,或因饮食不慎、不节,或因脾运不足,或因药误,或因体质等。

判定湿热的重要指征为舌苔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而脉象往往多变,不足为凭,正如古人所说“湿热为病,脉无定体”。治疗上,笔者多用甘露消毒丹方化裁。若发热、体痛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可暂用达原饮方。若全身症状已解,以咽喉部及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时,或可选用苍麻丸方加减。

判定湿热的重要指征为舌苔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而脉象往往多变,不足为凭。

本案患者病发于腊月,诱因为劳累,症状为恶寒、发热,当为外感风寒表证。本宜辛温解表而解。自服“正柴胡饮”解而复作,舌苔腻黄白,当为邪未解散而内郁的结果。正柴胡饮方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之手,很受部分后世医家的推崇。但笔者体会,本方治感冒见效极易,如不善加减留邪也极易,实为为“下医”而作。从理论上来讲,邪在太阳,不当随意使用柴胡,这是原则,这是中医临床的规矩。如果能随意打破这种规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临床效果真的远不如人意。用方用药的“礼崩乐坏”,对中医、对中医临床者,绝对是灾难!

首诊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加用柴胡配黄芩有调畅三焦气机之意。二诊方用苍麻丸加减,重在清化痰湿热,恢复肺气宣降。湿热内郁,极易在肺系化痰而成痰湿热。首诊方重在缓解全身症状,二诊方重在缓解局部症状。患者初诊时咽痛明显,按常法使用银翘散方绝对可以见效,但助邪、留邪,不能治愈。初诊选方投药如着眼于缓解咽痛,也容易见效,但笔者每遇局部症状伴有全身症状时,往往着眼于先治疗全身症状,再缓解局部症状,疗程较短而不易留邪、不易反复。

笔者每遇局部症状伴有全身症状时,往往着眼于先治疗全身症状,再缓解局部症状。

案2 张某,女,33岁。2008年4月29日初诊。

“感冒”半月不愈。口服多种中、西药物及静滴抗生素,似越治越重。诊见:全身不舒乏力自汗,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不思饮食,鼻窍不畅,渴喜热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腻,脉弦数。证属湿热内蕴,表里失和。治以清化湿热、和解表里为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12g,白蔻仁(后下)6g,生薏苡仁15g,滑石(包煎)18g,通草3g,石菖蒲9g,黄芩12g,连翘12g,浙贝母12g,射干12g,柴胡9g,桂枝9g,桔梗9g。2剂水煎服。

2008年5月1日二诊:药后寒热已无,他症俱减,近半月来从未如此清爽过。舌苔腻明显减轻,脉转弦缓。表里已和,湿热未尽。上方去柴胡、桂枝,继服5剂而愈。

中医没有舌象、脉象是开不出处方的。

本案症状表现极似“太少两感”证,柴胡桂枝汤当为的对之方,但被舌象一票否决。只能据舌用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加柴胡、桂枝以和解表里。


从本案中也可以得到启示:中医没有舌象、脉象是绝对开不出处方的。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