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人生大病 只是一“傲”字

 hyxz_ljf 2017-12-05

日知录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

——《传习录》

解 读

人生之大病,归根结底在于一个“傲”字。

“有我”即是傲,傲者自私,故傲为众恶之魁;“无我”则能谦,谦者无私,故谦为众善之基。

傲慢的人,大多念念不忘一个“我”。“自大”与“自私”,看似迥然,实则同归。

为子而傲,则难尽子之孝;为臣而傲,则难尽臣之忠;为父而傲,则难尽父之慈;为友而傲,则难尽友之信。

尧的长子丹朱,舜的异母弟象,作为不肖的典型,其病根正在于“傲”。

私意如污,遮蔽本心之明,让一个人内心无所敬畏,外在胡作非为。

唯有涤去私我,方显胸中光明洒落,无须刻意就能语辞从容,诚意恳切,此为圣贤之德养。

言语形体,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傲”首先呈现为言行举止的放任和失礼。一个言谈动作傲慢不恭的人,内心往往也缺少敬意。

孔子有个旧相识叫原壤。

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帮他清洗棺木,他却敲击着棺木道:“我已经很久不唱歌抒怀了。”于是放声歌唱,孔子只能装作没听见,转身走开。

一次,原壤看见孔子过来,就距蹲在那里,既不出迎,也不正坐。孔子见其傲慢无礼,用曳杖叩击他的脚胫,指责道:“你年幼时不知谦逊于尊长,有失孝悌之礼;年长后又无德行可称述,无以教导后辈;如此老而不死、无益于世,不过是个苟且偷生的浪荡子罢了!”

原壤傲慢不羁,不修礼敬,故而自幼至长,无一善状,孔子认为此种人久生于世,反为“贼害”。

内心的傲慢懈怠,会蒙蔽一个人的向善之心,阻碍他亲近良师益友,将他封闭在自己狭隘的世界中,幽禁在蒙昧无知的枯井里。

滕国国君的弟弟滕更向孟子求学,孟子并不理会他。

公都子问孟子为何对滕更拒而不答。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说对于前来求学者有“五不答”:一是对仗着身份高贵、居高临下的人不作回答;二是对以贤能自居、浪得虚名的人不作回答;三是对自恃年纪长、倚老卖老的人不作回答;四是自对以为有功、盛气凌人的人不答;五是对仗着亲朋故旧的关系,并不诚心向学的人不作回答。滕更占了“挟贵”、“挟贤”两条。

人往往因“有所挟”而滋生傲慢,无所进益而先自满,虽然言语举止强作恭敬,却依然难以掩饰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人心本来相通,内心傲慢而假装谦恭,就无法充分敞开。心不诚意不专,终究难入人心,自绝于迁善改过之路。

孟子还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之所以为人之大患,是因为傲慢自足的心态会让一个人狂妄自得,迷失于当下而不复有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