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工作,工作让我快乐!这句话可能是真的

 清风明月tbm5q1 2017-12-06

忙 Day

为什么人对工作会如此爱恨交织,相爱相杀?科学界也好奇这个问题。

文|Mihaly Csikszentmihalyi

80%的人可能是抱着“我就想看着你怎么瞎哔哔”的心情,点开这个标题的。

我懂。

一方面工作给我钱,给我成就感,但另一方面,&%……#¥@&*%#@%……我就是不想工作!为什么人对工作会如此爱恨交织,相爱相杀?科学界也好奇这个问题。

早在20多年前,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为此做了实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团队想弄清楚:工作和休闲,哪个状态更容易产生心流?

他们的方法是:让100 多位不同行业的男女全职工作者佩戴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天呼叫器会不定时间响8 次,一听到响声,他们就得马上填问卷,记录当时所做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心情。另外,他们还要填一个表,指出他们感觉目前所做工作的挑战程度,以及自觉运用到多少技巧(用1-10来代表程度)。一个人标出的挑战与技巧运用程度,如果超过了个人的平均水准,就视为处于“心流(flow)”。

该调查共回收4800 份问卷(平均每周约44人受测)。根据上述的标准,大约有33%的反应属于心流范畴。(当然,这种界定心流的方式不够严谨,如果只有极端复杂的心流才算数——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挑战和技巧运用,那么可能只有不到1%的反应够资格称为心流。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方法有点儿像显微镜,不同的放大倍率下可以看到不同的细节。)

结果显示:

1、一个人每周中处于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映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经常感受心流的人较易感觉坚强、活跃、有创造力、专注、进取。

2、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绝少在休闲时发生。

当受测者在工作中接到讯号时(这种情形只占3/4,因为剩下1/4的上班时间,一般员工往往在做白日梦、闲聊或处理私事),心流的反应高达54%。也就是说,约半数的人在工作时觉得面临水准以上的挑战,运用到水准以上的技巧。相对而言,阅读、看电视、招待朋友、下馆子时,只有18%的反应达到心流的水准。

休闲产生的反应是很典型的无动于衷(或者说淡漠),挑战与技巧运用都低于平常水准,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都觉得被动、软弱、迟钝、不满足。工作时28%的反应属于无动于衷的范畴,而休闲时却超过一半(52%)。

不论心流在工作还是休闲时出现,人的体验都比没有心流时更好。挑战与技能都高时,当事人会觉得快乐、振作、强而有力、活跃;他们精神更集中;自觉更有创造力、更满足。这些体验品质上的统计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任何阶层的工作者都没有太大不同。

契克森米哈赖的问卷上,有个问题是:“你现在是否宁可做别的事?”回答否的程度越高,表明受试者越愿意做当下正在做的事。结果显示,不论是否处于心流状态,受测者在工作时宁可做别的事的程度,远比休闲时高。也就是说,工作时即使已进入心流,人们仍不愿意工作;休闲时尽管体验品质很差,人们仍然愿意休闲。

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

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

这个矛盾是为什么呢?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但结论似乎只有一个:谈起工作,一般人往往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一味坚持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必须尽可能地逃避。

可见,很多人对工作的抗拒,并非源自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观,以及在他观念里工作与目标的关系——很多人把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事,一项外界强加的负担,一种生命的债务。因此,尽管工作体验偶尔是积极的,但他们仍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仍会本能地抗拒。

讽刺的是,虽然大多数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准备好好享受,好好玩,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玩。大多数的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式的娱乐(比如现在的各种电子产品),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