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维钊蜾扁体引发的思考

 ljf2623 2017-12-06

黄春翔

“我写隶书”到“隶书写我”的质变

陆维钊蜾扁体引发的思考

当代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生,是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之一。陆维钊“蜾扁”书,以书人合一、美善合一,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篆隶可结成秦晋之好

思考一

他晚年创作的蜾扁体使隶书和篆书结构互参互用,相得益彰。这种前无古人的创新,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殊不知,隶书用笔,来源于篆书。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现代书法界又把古隶分为秦代古隶和汉代古隶。

1.事实上,秦代古隶就是指带有隶书笔势的小篆,是隶变解散篆书所迈出的第一步。它一方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另一方面则出现隶书的用笔,如变圆转为方折,字体变为正方或扁方……

当今书坛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篆书的造形,有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这是复古现象的一个美丽缩影。犹如回溯汉代,回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

2.将隶书和篆书穿插结合,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多使用中锋,在结体上较少使用方折的体势,多取圆势,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非常多的字呈方形或竖长条形,扁平取势的字已逐步退居二线。即出现篆书呈横扁之势,隶书则多纵长取势,并根据字形需要横纵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体势变化。

放眼陆维钊先生作品(见图1),甚至把篆刻增减笔画的方法运用到隶书中,使疏密、大小、粗细、虚实、方圆相结合,用回、藏、顿、挫的笔法,尽显苍劲连绵、奔放自如,使篆隶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图1 陆维钊隶书对联

要善于将简牍书法与碑刻书法融于一体。

思考二

后人习隶,无论是学碑还是书写简牍,都要充分认识到隶书的这一不变特征,师法高古,遗貌取神。

纵观陆维钊“蜾扁”书,其天然率真的写意性、抒情性及笔法变化的灵活性、生动性,无不存在着简牍帛书的历史身影。原来,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新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都曾做过深入研究。

无独有偶,东汉时期的碑刻代表了东汉乃至整个隶书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

3.汉碑隶书笔画上的波、磔之美已达到隶书波磔的最高峰,用笔的方、圆、藏、露诸法兼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典雅巧妙,结构上已呈横势扁方形,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陆维钊“蜾扁”书根源于汉碑,力承于篆。细细观摩,《天发神谶碑》和《石门颂》,就是“蜾扁”新体得以创造成功的基石。具体地说,是《天发神谶碑》“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给了陆氏以创变新体的灵感,并以此为内核,摒弃了其方折的用笔和偏长的体态,同时撷取《石门颂》的篆法用笔所造成的特有的线质、方扁的结体及飘逸洒脱的精神气质。因此,其从碑刻中取厚重,自简帛书中取率意,仿佛梦回秦汉,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当代书家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的隶书创作和陆维钊“蜾扁”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也是将碑刻与简帛书高度糅合,纵观其隶书精品,有意识地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有人总结为“书写性”(见图2、图3)。

鲍贤伦作品

图2 鲍贤伦隶书中堂

图3 鲍贤伦隶书条幅

可含有行草的连带、飞白色彩,走草隶的新样板。

思考三

剖析陆维钊的行书,不亚于他的楷书和篆隶。行草书楹联代表作“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古朴间蕴藏新意,灵巧中寓含庄重。

行书笔法渗透到隶书创作中,用笔的速度变化直接影响着线条质感的变化。行书笔法速度较快,书写起来又不完全失去隶书的造型。它给书家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行草书连带的笔画直接融入隶书,就表现在用笔上起倒提按、八面出锋,其特点为劲、枯、快、活。

“面壁十年图破壁。”细细观摩,陆维钊“蜾扁”书运笔之快,仿佛给人一种汹涌澎湃之势的感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扑面而来。这种用笔正好突出了线条的苍茫与生辣,被叫做草隶或隶草。

可融入金石气息,使厚重的隶书更添苍茫、浑厚的感觉,更有质感。

思考四

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和古朴气象。但直接用柔软的毛锥在宣纸上追求于青铜器和石刻上所表现出的金石趣味,的确需要一定的功力沉淀。

第一是要雄浑,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十美。第二是要古朴。陆维钊“蜾扁”书将隶书融入篆书,同时加上北碑的金石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其笔下,隶书呈现出丰富的对比景象,有曲直、有收放,都以圆笔为统帅,使其隶书线条金石质感十分强烈,打破汉隶定势,拙趣满纸。

陆维钊“蜾扁”书借鉴和吸收了古代钟鼎器皿和砖瓦铭文的独特意趣,耐人寻味。他作为著名书法教育家,走南闯北,接触了大量的古代钟鼎器皿和砖瓦文字,并收藏了大量的拓片;从而使他写出的“蜾扁”书,笔画瘦劲精劲,古趣盎然,别具一种创新的自然之美。

当代隶书名家欧广勇、侯开嘉和毛国典的作品就充满了对陆维钊等先贤的继承,又不排斥时代的审美。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由清隽入简古,终成现在的“书存金石”面貌(见图4)。

图4 欧广勇、候开嘉、毛国典隶书对联

可将颜楷与隶书无间相融,简朴中透出大气。

思考五

清朝乾嘉年间的伊秉绶,独具匠心地将颜真卿楷书中的“篆籀气”与其汉魏风骨相互摩合,使隶书又异峰突起。他深受颜书圆浑厚实的影响,人们形容伊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字一反常态,雄视天下。那独一无二的风格,品味之后又觉得合乎艺术辩证规律,这就是伊隶的无限魅力所在(见图5)。

图5 伊秉绶隶书横幅

陆维钊早年在颜体上下过苦功,其“蜾扁”书还改变了“伊体”过实、缺少斑驳和飞白的缺陷,总结出“以虚笔变其太实,以浓淡使其心得,以草意使其活泼,以速度显其气派”,并大胆运用沙笔飞白,形成一种“虚实、斑驳、苍茫”的新风貌,并影响了许多书家继续研习伊隶。

陆维钊“蜾扁”书总体上可看成是清代碑学和民国书风的承继和延伸。通过笔画的外拓,使隶书产生了颜体楷书般浑厚、粗犷的效果。从笔画上看,因为与行书的糅合,不再刻意表现“蚕头雁尾”,代之直入直出的写法,灵动轻盈取代了朴茂拙厚。其作品处处表现出不薄今人厚古人、转益多师为吾师的艺术风采。

陆维钊“蜾扁”书的这种“隶味”是“我写汉隶成我隶,我取汉法为我法”的风格所在。我们学书法,诚宜师其法学其意,从古人处探索自己的路子。

(本文系2017年《全国优秀书法教育论文集》入选稿件,作者工作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大厦塘河整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